李煜亡国词的时空营造

2019-09-10 07:22:44念锦东
雨露风 2019年1期
关键词:虚实时空

念锦东

摘要:时空营造是构成全文布局,引发感情共鸣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的排列组合,营造出整体的意象群,组成亡国词中情感表达的主体部分,进而突出词中主旨,表现作者的情感状态。空间物象的情感蓄势、时间线上的情感凝练、虚实时空的巧妙结合以及作者主观感受的有力凸显,使得后主的情感有了“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的冲击力。

关键词:时空;亡国词;主观感受;虚实

李煜罕见的人生经历给予了亡国词无与伦比的充沛感情,尽是呕心沥血之作,情感真挚深沉,亦不故作姿态,故感情宣泄实似李白诗篇放荡不羁,蕴藏奇绝之感。李煜亡国词中的这种感情力量浑郁而又沉重,然而他并没有像李白诗篇那般运用“大江”“大河”“沧海”“倚天”“长风”等宏大离奇的意象来酝酿放旷的气势。他在渲染抒情的时候往往通过极具概括力的用词和时空意象整体的一致性来达到情感的宣泄,虚实时空和作者主观感受的巧妙融合,营造了南唐后主李煜悲痛的情感世界。

一、客观物象与主观感受的自然结合

在极力突出自我的主观感受中,李后主对客观物象给予十分准确的修饰和描述,不去刻意的雕绘全词,使得整体词篇自然朴实,感情流畅,从而具备了更能打动人的力量。

从环境氛围的描写来看,李后主对景物的特点描写往往一语双关,不仅突出了物象特点,更暗暗地表露自身的愁思。“晚凉天静月华开”“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罗裳不耐五更寒”“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等等语句就可以看出这种内涵丰富的用词。“凉”“寂寞”“寒”等词不仅是物象的突出特征,也是后主内心感受的真实体现。这种状态下,物象和人物真正的合二为一,在语词的渲染之中让人体会到丰富的情思意蕴,在配合点笔的胸臆之词,大大地增加了后主短篇小令的情感深度。用客观微小物象通过对空间素描来达到整体意象的宏大。李煜亡国词之中,“春花秋月”“小楼”“深院”“梧桐”“阑珊”等词都是常见之词,在特定的空间范围之内都可以看见,并不具备“黄河之水天上来”那种极具冲击力的滔滔气势,相比“狂风”“长剑”“巨鲸”等李白诗篇中的词语而言,实在朴实无华,给人一种轻如鸿毛之感。

李煜的每一个用词即是对特定空间下客观环境的描写,又是自身主观感受的体验,对客观景物给予人性化的描写使得其词篇中的每一句都可独立抒发感情。而且他笔下的这些景物意象都能完美无缺的配合心情体验,将这些质轻之词不断地组合叠加在一起,便使得全词整体意象无缝衔接,累积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地步。当这些情感意象的蓄势达到顶点之后,点笔轻轻一扫,直抒胸臆,这种蓄势就达到了锐不可当的地步。“无言独上西楼”一句中,“无言”一词不仅表明了李后主孤苦无依的行为动作,还营造了一种冷清的氛围,而后的一个

“独”字更是直接点明了人物的生活状态,整套的行为动作联系起来使得情感表露无遗,而“西楼”的地点则配合人物行为动作,描画了一幅作者背影凄凉孤独登上西楼的生动画面,情景自然顺畅。《望江南》:“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短短的一篇小令之中,词中人物的行为动作描写到了极致,虽然客观物象的描写修饰较少,但是仅仅依靠人物动作的描写就清晰地构建了一幅作者极度痛苦的画面,三个“泪”字不显累赘,反而更加凸显了肠断。后主正是依靠人物行为客观的描写,进而极力突出了肠断的主观感受,字字深沉悲痛,词章顺其自然。词作《捣练子令·深院静》也表现了空间中客观物象的情感蓄势能量。“深院静,小庭空,端续寒砧断续风”,“深院”“小庭”“寒砧”“风”几个词表明作者现实的空间环境,仅靠空间环境就给人一种凄凉之感,而“静”“空”“断续”“寒”字等词又包含着作者自己的真实感受,两相结合之下,虽未言一句半字之愁,而凭借空间环境和主观感受的巧妙融合已经能引起读者共鸣,极其容易理解其悲痛心绪。

二、时间叙述与人物情感的比較融合

质轻之词通过增加时间厚度而具有高度概括力,使得情感更加凝练。李煜的亡国经历使得他常常沉浸在对过往美好生活的无尽思念之中,而这种无尽的思念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词中感情的时间线。“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小楼昨夜又东风”“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等等语句用词都运用不同的技巧延长了追思的时间线,大概可分为以下两类:其一为句中用词直接概括追思,纵向拉长了时间。诸如“昨夜”“旧时”“往事”等用词都是直接点明时间,朦朦胧胧之中让人感觉作者的愁思由来已久,具体源自何时又无从追起,正是在这种纵向的时间沉淀中凝练了感情。其二,虽未点出时间,却通过侧面着笔,对时间线上的两极进行对比凸显今昔的狼狈憔悴。在这种对比的手法中,“梦”成了凸显这种情感的关键词。梦里车水马龙、金碧辉煌、热闹奢华的帝王生活,梦外却是清冷深院、寂寞梧桐的凄凉囚徒体验。在这条时间线上反差巨大的两极体验亦是高度概括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千言万语、千头万绪都熔铸在了一个“梦”字之中。李后主的亡国词在这种丰富的语词用法之中,或正或反、或直或曲、或两相比较,具备了高度的概括力,使得情感得到凝练升华。词牌《子夜歌》就很好地运用这一写作方式。

“人生仇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无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这首词是后主人宋后的作品,表达了亡国的无限悲痛和对故国的深深思念。词首两句中的“仇恨”和“独我”开门见山,作者心中遗恨无奈的落寞之情脱口而出,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点出心中的悲愁之后,作者又通过人物活动来进行铺垫渲染。对午夜梦回故国和不由自主泪滴不断紧紧围绕着上一句情感的抒发铺展开来,表明了心中深悲剧痛的来由和自身伤痛的表现。而下一阕则是更进一步,先是承接上文,随着思绪的越飘越远,作者的心神渐渐沉浸在对故国的怀念中无可自拔。而最后两句却是笔锋一转,通过“往事成空,人生如梦”又回到主题,这种一转再转,曲折递进的手法将作者心中无奈反复渲染,表现出一种空荡回环的韵味。而且也在这种渲染中不断蹂躏着读者的心情,给人一种千头万绪,无从说起的共鸣,自然而然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阕词直白而不浅露,精致而不做修饰,浑然天成。起笔即点,愁思陡立而起,倾泻而出,“仇恨”和“独我”将这种无人可知的绝望表现得恰到好处。而词中的两个

“梦”字很好地表现作者对时间的巧妙运用,一梦乃重回故国,阐述着无限思念,一梦又可望不可即,却是镜花水月,表达了极度的无奈和落寞。而在后主的其他一些词中亦很好地运用了这种先点后染的布局手法,诸如《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浪淘沙》:“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等词作皆是起笔点情,然后又在对故国无限思念和望而不归的渲染中层次递进,紧紧围绕主题营造沉重氛围。

三、虚实时空的交替融合

在高超的时空写作技巧中,李后主还极力突出词作中人物的主观感受和行为动作。而通过时间、空间和人物活动的三者结合才能更加真实的还原作者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况,从而使后主亡国词中的情感力量显得更加真实而不做作。

“独自莫凭栏”一句点明作者的空间活动状态,后一句“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则是从时间线上追思作者的往后生活,时空的巧妙融合之下,从反面衬托,用对比的写法使得内心的孤独显得更加浓厚沉重。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从这阕词来看,纵观全词,李后主并未在词中带有

“愁”“痛”“恨”等字的直接表达,然而那种亡国的愁痛思念之情却贯穿于全词之中。首先从起笔来看,后主连用“潺潺”和“阑珊”两个修饰词表现春意,景由心生,这两句话自然也就带有了作者的主观色彩,一丝轻缓的忧伤透露出来。虽是景物描写,然而却是暗点心情,下一句的“寒”字更是一语双关,不仅仅是锦衾微薄,不耐寒冷,更多的是亡国破家,回天无力的心寒。每一句的情景描写,后主都选择适合表达心境的形容词,使得景物渲染更加具有了人格化的味道。而在后两句作者通过对比,平铺直叙自己的主观体验,“身是客”“贪欢”“独自”等词直白地表现了后主的囚徒生活,在反复的对比中使得对故国的思念显得更加绵长深远。在时空的合理融合中,景物不仅仅是固定的意象感受,而且是通过一系列适当的形容词把作者心绪点化在了景物之中,表现的是作者目前的心情状态,而“身是客”“别时”等词则是从时间线上进一步增强后主无法言书的悲痛情感,而词中人物行为动作的配合描寫使得两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的紧密,时间和空间描写下的情感叠加给了后主词中情感泄洪般的冲击力量。梦里梦外是虚实时间的交替融合,“天上人间”又是虚实空间的相互融合,作者通过主观感受和想象把虚实时空融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属于作者自己的虚实交替的情感世界。这种时空描写,虽然并未直接言情,读者却能准确地把握后主的沉痛心情,而这种含蓄的表达,更是婉约词的本质要求。周明秀《词学审美范畴研究》一书中对李煜这首词的评价即为:“通篇无一‘愁’字,而无限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见于言外。不说尽,不挑明……此种方法多将情思寄托于景物描写之中,即所谓‘融情人景’。”而这种时空描写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总结

李煜亡国词划时代的艺术价值既来源于身份转换巨大的沉痛生活体验,也离不开超绝的写作技巧。作者的感情充沛有力,渲染的技法复杂多样,时空的完美配合缔造了精妙绝伦的词篇,“国家不幸诗家幸,词至沧桑句始工”正能高度概括这一艺术创作。李后主亡国词中用词精妙传神、造句意蕴丰富、布局风格多样,从小至大使得全篇浑然一体,流畅自然,不显重复繁腻,感情自是喷涌而出。而其人物情感和时空环境仅仅黏合在一块,这种时空写作技法贯穿全篇之中,步步为营,整体自然而不拘泥,从用词造句来看,后主自然真率,直写感官,极力突出物象的特点和强调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从而具备了高度的概括力,奠定了丰富的情思意蕴。高超的渲染技巧使得时空布局紧密结合,意象的内涵达到了整体的一致性。此外,时空的合理布局使得作者情感点染之间无他语相隔,保证了意脉的统一完整,充分发挥他们之间相互配合而达到高绝的艺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照载.艺概[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彭国忠.唐宋词学阐微[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3]师文瑞.论李煜词的意象选择与情感表达[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2(2).

[4]陶尔夫,诸葛忆兵.北宋词史[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4.

[5]陶文鹏,赵雪沛.唐宋词艺术新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

[6]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三联书店,2013.

[8]王方俊,张曾峒.唐宋词赏析[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

[8]叶嘉莹.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詹安泰.李璟李煜词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0]周明秀.词学审美范畴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虚实时空
跨越时空的相遇
跨越时空找自己
童话世界(2020年31期)2021-01-04 01:41:58
镜中的时空穿梭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浅谈木隔断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浅论文人画的虚实
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0:30:09
试论黄格胜山水画作品之“留白”的理解和运用
论彩铅素描与古典油画直接画法的共性
浅谈增强现实技术及其军事应用
以传奇京剧《化人游》为例谈戏曲虚实论及审美规律
戏剧之家(2016年9期)2016-06-04 11: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