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香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小学生习作中存在的“过分拔高”“文学化”等现象,从“控制难度、掌握力度、减缓坡度、导准角度”四个方面谈了小学习作教学中“度”的把握,旨在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新课标要求,从基础抓起,以提高学生的习作素养。
【关键词】习作教学 “度”的把握 习作素养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主宰,小学生习作存在着“过分拔高”“文学化”等现象。素质教育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教学思路,它要求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新课标要求,从基础抓起,以提高学生的习作素养为出发点,为此我们有必要把握好习作教学中的“度”。
一、控制难度
难度,就是难易程度、要求高低。习作教学要把控好难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从整体上把握习作教学的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小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它与成人的文学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每个教师都要明确习作教学的性质、要求,控制好习作教学的难度,避免成人化、文学化等拔高要求。第二,针对不同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及认知水平,对习作的要求应有不同。如一、二年级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三、四年级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五、六年级要求“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这样层层深入,体现出习作教学的有条不紊和逐步提高。第三,具体到每一次的习作训练,都要明确目的要求。根据每个单元的训练重点和教学实际,确定训练目标。第四,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整体培养相结合。在教学中坚持统一与不统一相结合,既要有基本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又要加强个别指导。既要注重培养优秀学生,提高习作水平,又要帮助落后学生努力学习,争取进步。鼓励学生写出不同的感受,同中求异,自由发展。
二、掌握力度
力度,是指习作训练的多少,即作文的“量”的问题。传统的习作教学,认为多看、多练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作文来源于生活,只有多看、多听、多观察才能获取作文素材,只有多读、多学才能学会方法,只有多练才能内化知识,发生迁移,提高能力。问题是怎样多看、多练?任何学习,离开主体的主动性,即使再轻的任务也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因此解决多读、多练与减轻负担之间矛盾的关键,是为小学生创造一个乐学的氛围,激发其学习动机。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内容的丰富多彩,传播媒体的现代化,为小学生多看、多练提供了乐学的条件。这就要求习作教学解放思想,不能拘泥于课堂。
1.“看”不光指书本
电视、电影、网络等都是汲取知识、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参观、游园、双休日休闲都是深入生活、了解社会、提高认识的机会。
2.“练”不拘泥于形式
日记、书信、板报稿等都是练笔的好机会,或简短的几句,或长长的一篇,只要内容真实,有感而发都应肯定,让作文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去,改变小学生为“作文”而作文的状态。
3.把多看、多练结合起来
把每两周一次的习作与各种练笔结合起来,交叉安排,使习作成为一个多种训练的有机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习作积累一定的量达到一定的质。
4.多看、多练并不是盲目的
不是“多多益善”,而是“形散神聚”,这个“神”就是指课程标准。它应成为教师一切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三、减缓坡度
坡度,主要指习作教学的“序”。在习作中,从低一阶段向高一阶段的进步,都有一定的坡度。教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要做个有心人,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逐渐提高能力,循序渐进地向高一阶段过渡。具体做法有以下四点:
1.渗透
首先要抓好低年级习作的起步教学,打好说话、写话的基础,特别是到低年级后期,在说话、写话练习中要渗透段的因素。学生升入三年级,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把写话作为说话习作过渡的桥梁。训练学生写话要逐步提高要求,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习作就是把说过的话用文字记下来,这样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文字表达训练就可以顺利衔接。到中年级的后期,结合阅读教学训练,使学生懂得一段话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每篇课文也有一个中心内容,把这些知识迁移到习作中就完成了从中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避免发生坡度太陡的情况。
2.积累
积累是提高习作水平的法宝,没有积累,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积累逐渐聚集到一定的量,就会达到质的飞跃,也就是习作水平上了一定的坡度。因此积累对于减缓坡度有一定的意义。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累呢?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知识积累。诸如记人、记事、记物等这些都属于文体知识,还有字、词、句、段等语言知识,这些知识要在阅读教学中逐步渗透,在写作教学中不断积累。②生活积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经常写日记、办小报,把经历的事、了解的人、看到的景物一一记寻下来,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③能力积累。习作是创造性的劳动,若人云亦云,一味地模仿别人或抄袭作文选,是无法提高写作水平的。只有不断培养、不断积累,综合起来才能形成一定的习作能力。因此从低年级的看图说话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就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说話、写话、片段练习又积累了一定的表达能力,这样就为学生形成较好的习作能力打下了基础,减缓了坡度。
3.示范
示范就是提示、范例。小学作文只有学习成功的作品,才能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有典章可循,有方法可依。习作教学中的示范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①课本内外的阅读作品。它们大都出自名家之手,其文学创作及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文学技巧,可谓炉火纯青,独具匠心,堪称典范。②教师的言谈、行为时时给学生以示范作用。试想一个满口病句的教师怎么能教出好学生?在实践中有许多教师笔耕不辍,师生相互探索,不但教学相长,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真正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③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同一年级的同一次习作,学生之间往往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学生行文流畅、观察细致、立意深刻,而有的学生却感觉无从下手、无话可说。因此,读一读同学的好作文是十分必要的。同学的示范作用,往往比成人要好,因为他们是同龄人,相似的经历、相近的积累、相近的能力,使他们容易产生共鸣、互相沟通。
4.迁移
利用各种知识技能间的共同要素,从模仿向创造过渡,从习作的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正确的教法、适当的要求,对促进正確迁移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具体来说迁移有两种:①纵向迁移。就是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水平积累达到一定的量后,反映到作文中来,达到技能转化的飞跃。它经历了一个积累—认识—表达的过程。②横向迁移。就是学习别人的方法、技能,通过认识—理解—消化,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能力,它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
四、导准角度
实施习作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习作素质,要求广大教师在习作训练中要重新认识自己的位置。既要从“导”这个角度进行教学,改变教师中心论的观念,又要适当引导、点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明确教师在习作教学中主要是教学生“练习”作文的过程。
那么,教师如何“导”准这个角度呢?
1.引导积累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将自己所见所闻记下来,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在观察过程中,还要不断深化知识。如习作课上,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再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其写作欲望,有了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就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2.引导构思
①从内容入手,帮助学生梳理平时积累的那些凌乱的、不够确定的生活和思想内容,寻找最恰当的表达方式。②引导学生认真推敲词句,准确无误地反映自己的思想内容。③突出能力训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认识和表达水平,重在教会方法,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3.指导修改
①引导学生认识到“作”和“改”是习作训练的两个方面,“写作文是我们的事,修改是老师的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②利用多媒体进行示范修改,教会学生修改的方法。③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要从小学生年龄特点出发,要求要适度,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忽视主导作用。
4.指导评赏
①多表扬、鼓励,使学生增强自信心,享受到成功的快乐。②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做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家讲,大家评,评赏方式多样化。③认真批改作文,使评赏有的放矢。我们要正确使用测评这个指挥棒,使它在习作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