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掘研究资源

2019-09-10 07:22:44谢淑芬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1期
关键词:发掘小学数学教学

谢淑芬

【摘要】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会提前准备好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严格按照准备好的教学步骤走,让课堂教学活动显得比较死板。而有的教师则会利用课堂活动中遇到的资源进行研究,让学生进行深刻思考,能够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本文针对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发掘研究资源进行研究,给出以下几点拙见,仅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研究资源 发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1-049-01

0

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现场性,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活动中要充分利用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来丰富自己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发挥发散性思维,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归纳总结,促进教学体验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双重发展。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发掘研究资源呢?笔者建议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结合生活实际发掘研究资源

数学学习的最终的目的是用于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不管是买东西结账还是火箭发射运算数据,都能够应用到数学的知识。因此,在小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发掘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研究,不但能够让知识应用于实践,还能够改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测量”这一知识点时,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一些物品,对他们的长度进行猜测,并根据不同的长度想一想应该使用什么样的长度单位,把他们的猜测记录下来,然后在家长的帮助下,对这些物体进行实际测量,看看他们猜得对不对。我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物体的时候,都要想一想它的长度是多少。比如,一根铅笔是多少厘米?一根绳子是多少米?从家到学校有多少千米?坐火车的时候,火车的时速是多少千米等,通过这些预习,学生能够对测量和长度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样在课堂活动时,他们就会更加积极的参与进来,能够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

二、利用学生的疑问发掘研究资源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些疑问,针对这些疑问,教师不要置若罔闻,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疑问来发掘研究资源,帮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最后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千克克吨”这一知识点时,当我引入重量的概念之后,教学生举一些生活中见到的物体的重量,并且让他们使用精确地单位进行描述,于是,有的说:“我昨天买了2千克的苹果”,有的说:“我家每个月用5吨水”,有的说:“妈妈的金手镯有100克”,对于这些答案,笔者都给予了肯定。这时,有个学生突然问道:“为什么你妈妈的手镯不是100千克”,同学们都笑了,纷纷说100千克太重了,你妈妈戴不动!我听到这个问题之后,觉得这个问题问的很好,这就说明学生认真思考了,于是我耐心给学生解释,重量的设置有它的原则,设置不同的重量单位就是为了方便将不同重量的物体进行区分,像黄金这种密度大重量大又比较珍贵的金属,我们所说的重量是根据它的销售重量来确定单位的,这种说法更有生活化特点。这时,学生的疑问得到了解答而且对重量的概念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由此可见,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疑问来发掘研究资源,促进研究性学习的进步。

三、利用学生的错误发掘研究资源

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时候都会出现很多错误。教师要正确对待这些错误,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出潜在的研究资源。例如,在学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时候,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求1和3、5和8、6和13、10和15的最小公倍數,在学生运算的时候,前三组数的最小公倍数都算对了,最后一组数的公倍数,有的学生写的是150,有的写30,很显然30是对的,150是错的。为什么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我从学生口中得到了答案,他们认为两个数的乘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针对这个问题,我叫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将30看成是10和15的最小公倍数,看是否成立,经过验证是成立的,说明“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这个论点是错误的。接着我再提出问题,如果根据四组数的规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经过激烈的课堂讨论,学生最终得出一致的结论:“公因数为1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经过验证,这个论点是对的,学生从错误的论点中得到了正确的论点,使他们对知识点的研究更加深刻,也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探究兴趣。

四、通过开放性练习发掘研究资源

开放性习题练习是帮助学生进行发散式思考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开放性习题的形式有很多种,有的是给出很多条件,但不一定都用得上,要学生自己去甄别;有的是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是答案不唯一,通过这种开放性试题的练习,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还能够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进行知识探究。例如,在学习“圆、圆环的面积”这一知识点时,解题方式就有很多种,既可以直接用外圆面积减去内圆面积,也可以利用内外圆的半径进行求解,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维,找出更多的解题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多进行一些开放性练习,帮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结束语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来进行教学研究,凭借自身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素质,把课堂中的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并进行资源的合理利用,不断的提升自己,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陈远鹏.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掘研究资源[J].中华少年,2017(29):109-109.

[2]林秀珍.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错题资源[J].新课程研究,2017(10):64-65.

[3]张冬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生成性资源的利用价值[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7(19):30-32.

猜你喜欢
发掘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未来英才(2016年14期)2017-01-12 17:58:15
考古发掘之后的文物保护探讨
未来英才(2016年17期)2017-01-06 22:05:00
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文立意的探究
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9:03:18
浅谈农村幼儿教育中本土资源的利用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29:26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7:47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10:23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0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