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俭德标准及其运用

2019-09-10 07:22杨豹
教育文化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现代社会节约标准

杨豹

摘 要: “俭德”是一种重要的传统德性。在当今大学生俭德教育中,我们需要在探讨传统俭德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传统的基本生活标准、量入为出标准、节俭助人标准,认识其中存在的优势和缺陷,从而构建符合大学生所处时代发展的当代标准。我们可以从俭德的形成过程、产生的不同效果、反映的不同境界,从而构建过程性标准、效果性标准、层次性标准。同时,在这些标准的运用中,分清客观性运用和主观性运用,能够较好地推动大学生俭德的培养。

关键词: 大学生;俭德;标准;节制;节约;现代社会;运用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1-0048-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1.009

从我国大学生俭德教育来看,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很多措施和方法,或多或少地涉及俭德的标准问题。关于评判俭德的标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来看,大学生俭德标准具有传统标准和当代标准。由于在俭德标准方面,一直缺少一种明确的、统一的、深入的认识,在落实大学生俭德教育过程中,常常提出的内容过于宽泛而模糊,显得肤浅和无力。究其原因,我们缺乏针对大学生俭德标准进行细致的研究。因此,专门探讨俭德标准及其运用在大学生俭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俭德标准的提出

“俭德”是古往今来思想家们反复讨论的一种德性。俭德可以称之为历史最早、影响最大的传统德性之一。把“俭”与“德”作为一个特定概念使用,最早在商代。在儒家较早的典籍《尚书·太甲上》中,伊尹规劝商王太甲,“慎乃俭德,惟怀永图”,希望他以俭为德,实现商王朝的长久统治。《尚书·周官》中还有俭之为德的记载:“戒尔卿士,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後艰。不期骄,禄不期侈,恭俭惟德。”它是周成王告戒臣下:建立功业,要靠志向远大、勤勉认真,不可骄傲奢侈,须恪守恭敬节俭之德。在《论语》中,孔子就曾把“俭”和“温、良、恭、让”(《论语·学而》)一起视为美德的基本德目。

在现代工业文明以前的时代,物质匮乏,不同文化都倡导节俭的美德。在基督教文化中,节俭者才是符合《圣經》的伦理要求,才有机会增加财富,才有可能为上帝增添荣耀,才能成为上帝的选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节俭也是一种重要的美德。东汉严遵《座右铭》中指出:“节俭者,不竭之源。”[1]他把俭德作为财富的源头。清代钱泳更为明确地指出,“凡事一俭,则谋生易足”[2],人生之中有了俭德,生活用度足矣。然而,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后,鼓励消费成为了一种时尚。按照鲍德里亚的观点,随着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传统的商品匮乏时代远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产品极大丰富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消费成了社会核心。人类社会不再是由生产决定一切,而是由消费决定一切,人类开始远离生产社会,进入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中,人们消费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代表的意义,即鲍德里亚所说的“符号价值”。[3]这种商品的符号价值并非商品本身固有的,而是广播、新闻、广告等传播媒体赋予的。因此,人们追随媒体的时尚消费,浪费和奢华成了时髦,俭德似乎成为了一种落伍的品质。但是,自近几百年来,人类在其发展中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大量浪费,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得不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世界各国都开始了如何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人们开始重新反思传统的俭德的重要性。

在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中,一些大学生受到市场经济中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缺乏俭德的标准,盲目消费。他们喜欢追求个性的彰显,热衷标新立异。从高档服装,到名牌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等,大家相互攀比,好像不实现这些标配,就落伍于时代了。正如凡勃伦所说:“在通常情况下,消费者的动机不外是一种愿望,他所希望的是与已有的习俗相一致,避免受人白眼或引起指,在所消费的物品的品种、数量与等级方面,在时间与精力的使用方面要能与公认的礼仪准则相适应。”[4]由于消费主义的盛行,这些大学生注重自我包装,试图以新潮物品,表明自己的社会身份和生存面子。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不断地追求的时尚物品也不过是一种消费符号,在消费中以彰显自己的社会优越感。因此,他们往往注重物质上的攀比消费,把大量的财力投入到购买时髦的用品上,很少注重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他们消费某一商品,并不是因为这种商品能够满足他们的真实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他们追求媒体传递的某些社会象征所激起的消费欲望。

还有一些大学生认识到了俭德的重要性,但内心在如何理解俭德的具体内容方面存在一些误解。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社会变革时期中国大学生道德价值调查”中,问卷调查抽取了我国东、中、西部10所高校的大学生,大学生的俭德认知情况不容乐观。“近年我国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你认为:A.勤俭节约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所需要的。B.节约很重要,但与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经济政策有矛盾。C.开源比节流重要,能挣钱、会消费更符合潮流。D.现代消费社会再提倡节约早过时了。E.其他”,其中9.38%的大学生选择了B项,在结合当前的经济背景下以及社会经济结构转型阶段的‘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经济政策时,理解俭德,具有一定的困惑和误解,即认为两种存在矛盾。还有12.26%的大学生选择了C项,把俭德视为一种并不重要的品质,认为能赚钱、会消费更为重要。甚至还有0.75%的极少数大学生选择了D,认为俭德过时了。三者共计22.39%的大学生因受到经济生活、社会潮流等因素影响而对此传统美德的看法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5]

综上所述,“俭德”是古往今来思想家们反复讨论的一种德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其重要性。在当今大学生俭德教育中,由于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俭德标准的确立方面还存在一些缺失,或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如何正确认识俭德标准就十分必要。它有助于大学生树立俭德意识,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俭德。

二、大学生俭德标准的具体内容

关于大学生俭德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探讨。由于我國的俭德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因而大学生俭德具有其传统标准。这些标准有其积极的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正是在此基础之上,我们需要把握大学生俭德的当代标准,指导大学生俭德的养成。从这个意义说,当代大学生俭德标准源于传统的俭德标准,是在传统标准基础上的发展。唯有先认识大学生俭德的传统标准,才能了解大学生俭德的当代标准。

(一)大学生俭德的传统标准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俭德的传统标准,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标准。一类是从个体的基本生活需要来进行评价,这种标准可以称之为基本生活标准。一类是从收入与支出的关系来考察,这种标准可以称之为量入为出标准。还有一类是从通过节俭来帮助他人,提高自身道德境界来评判,这种标准可以称之为节俭助人标准。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谈谈大学生俭德的传统标准。

1基本生活标准

基本生活标准是指从个体的基本生活需要来进行评价的标准。根据这种标准,符合节俭的美德就是满足个体的基本生活的需要,不能超过基本生活的需要。假如其用度超过了个体的基本生活的需要,就属于奢侈浪费的行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出这种俭德标准的主要有墨子等人。“在古代伦理学史上,墨子第一次提出节俭是人类美德的理论。”[6]在《墨子》一书中,墨子认为,“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墨子.节用中》)。在墨子看来,凡是足以供给的老百姓用度就可以了,如果各种用度和费用增加了,老百姓的利益没有增加,圣明的君王不会采取这种方案。在这里,墨子把俭德的标准设置为基本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的需要。清代学者孙诒让曾在其记载墨子的小传中评价墨子及其俭德:“其学务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泛爱兼利而非斗,好学在博,不异。又曰兼爱、尚贤、右鬼、非命,以为儒者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墨子间诂·墨子传略》)孙冶让的评价强调了墨子一生都是注重俭德,反对奢侈浪费。应该说,在先秦时期,墨家及其学派在俭德培养方面几乎达到了苦行苦修的状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墨子等思想家都主张通过是否满足个体的基本生活的需要,作为个体的俭德标准。他们把超过了个体基本生活需要的行为视为奢侈浪费。这种节俭的思想体现了当时社会物质生活的匮乏。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不得不采取这种极端的节俭方法,甚至具有了某种苦行主义色彩。显然,这种俭德主要体现了下层民众的生活状态。他们需要把俭德作为生存的重要德性之一。当然,作为统治者也认识到鼓励俭德的培养,有助于社会财富的积聚,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应该说,在小农经济时代,提倡以满足个体的基本生活需要为俭德的基本红线,具有十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当然,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作为大学生俭德标准就存在着一定的消极意义。从积极作用来看,这种俭德标准能够帮助普通民众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在传统的远古社会中,要想维持基本生活的温饱,并非易事。一般老百姓需要通过俭德来面对可能出现的饥荒。如果过度消费,人类就有可能无法维持基本生活需要而难以生存。另一方面,这种俭德标准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它有意提醒统治者注意节制不合理的贪欲,注意关心底层百姓的基本生活。这在约束统治者的挥霍浪费和穷奢极欲方面,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作为当代大学生俭德的标准,存在其不足之处。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后,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大学生具有不同的生活层次的需要。这种俭德标准只是提到了基本生活的需要,而完全忽视了大学生的娱乐、自我发展等需要,显然不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而且,一些过惯了这种穷日子的大学生,很难从其生活习惯中摆脱出来,变得极其节俭。他们尽管后来可以过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极为丰富的幸福日子,但仍然会精打细算,仅仅付出满足其生活需要的成本,从而影响了自身身体和精神上的发展。因此,这不利于大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而且,从经济发展来看,这种低层次消费,也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2量入为出标准

量入为出标准是指从个体的经济状况吃饭,按照其收入的状况来决定其支出。按照这种标准,个体的支出必须在其收入数量之满足,才属于节俭。如果其支出超过了个体的收入水平,就是一种奢侈行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出这种俭德标准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陆贽、司马光等。唐代著名政治家陆贽,面对中唐时期社会的奢侈和混乱,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这种改革措施中,他强调量入为出的俭德标准。“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生物之丰败由天,用物之多少由人。是以圣王立程,量入为出,虽遇灾难,下无困穷。”(《陆宣公集·奏议六》)在他看来,唐王朝要限制土地兼并,轻徭薄赋,就既需要节约各种开支,“量入以为出”,使用度有节,提出俭德标准十分重要。如果不注重节俭,量入为出,各种开支会出现严重不足,反之,则会有一定的储备和积蓄。因此,他提出“窒侈欲以荡其贪风,息冗费以纾其厚敛”。与此相近,司马冠提出,“制财用之节,量入以为出。称家之有无,以给上下之衣食,及凶吉之费,皆有品节,而莫不均一。裁省冗费,禁止奢华,常须稍存赢馀,以备不虞”(《居家杂仪》)。在司马光看来,提倡量入为出,能够满足家庭的各种开支,防止奢侈浪费。

量入为出,是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决定付出,归根到底还是节制欲望,注重行为的节约、节俭。把它作为大学生俭德的标准具有鲜明的积极性。大学生个体生活不节俭,用物不节制,超过了所获得的收入,就会入不敷出。毕竟,大学生个体的收入是有限的,其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付出必须有所节约,要控制在一定的度之内。量入为出,是大学生自身的自制力的体现,也是珍惜其收入的体现。应该说,这种俭德标准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俭德中强调量入为出的标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当今社会,为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常常需要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潜能进行一些必要的助学贷款,也就是要考虑自己的预期收益来做出决策。如果片面地把“入”理解为仅仅为实际收入状况,就有可能延误他们应有的发展机会。另外,这个标准只是从收入与付出之间的差额来考虑节俭,有可能导致一个荒谬的结论。譬如,一个富二代,他完全有理由为自己的奢侈消费做出辩护,因为他的生活消费还是在父母所提供的巨额收入范围之内。因此,量入为出的标准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

3节俭助人标准

节俭助人标准是指个体把节俭下来的财物运用于帮助他人的用途中。这里的他人是指除了自己之外的人,如自己的父母、朋友、同事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典籍都谈到了节俭助人的标准。《孝经·庶人章》中有:“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根据自然时节的规律,从耕种土地中获得利益,严格要求自己,勤俭节约,以此赡养父母,这是作为普通人应该具有的孝道。孟子认为,“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孟子·离娄下》)在这里,中国人所推崇的孝道成为了儿女通过节俭赡养父母的俭德。我们可以把这种俭德称之为“俭以养亲”。北齐颜之推从节俭与奢侈、吝啬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俭德的标准在于通过节俭帮助他人。他指出:“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颜氏家训》)在这里,颜之推认为节俭就是要自己节约并帮助他人。他把自己节俭却不肯施舍作为吝啬,自己愿意施舍而又不节约作为奢侈。我们可以把这种俭德称之为“俭以济困”。这些都体现了把节俭助人作为俭德的标准。

节俭助人标准是一种道德境界颇高的标准。它指明了节约并非为了自己的未来的不时之需,而是要帮助自己之外的人。在传统社会中,能够达到这种道德境界的人,常常成为公认的道德典范。比如,东汉樊宏,自己节俭,常常帮助乡人。“资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辽代张俭曾历任武定军节度使、左丞相、太师等职,受辽圣宗、兴宗器重,却从不骄傲。他经常用自己的俸禄,接济亲戚和故旧,“衣唯紬帛,食不重味,月俸有余,赒给亲旧。”(《辽史·张俭传》)樊宏、张俭等成为了传统文化中节俭助人的榜样。即使在今天的大学生俭德教育中,节俭助人都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值得大学生学习。但是,节俭助人的标准并不是一种人人都能够做得到的,属于高层次的标准。即便在中国古代,也不是常人能够做到,因为他不仅需要行为者具有高风亮节,而且还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因此,如果仅仅只是提倡这一种俭德标准,很容易脱离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成为一种脱离大学生实际状况而高高悬置的品质。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在大学生俭德标准的设定中,需要设置多角度、层次性的标准,才有利于大学生俭德的培养。

(二)大学生俭德的当代标准

当代大学生是现代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从前述可知,传统标准与大学生的现实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譬如,如果我们提倡基本生活标准,很可能忽视了大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要,把俭德变成了一种苦行主义。如果仅仅倡导量入为出的标准,必然为那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大学生的奢侈行为提供了借口,也无形之中否定了贫困大学生通过贷款来解决自身发展的问题。如果只是鼓吹节俭助人的标准,很有可能会曲高和寡,难以实施。鉴于传统的俭德标准中存在各种内在的缺陷,我们需要在传统标准的基础上系统地构建符合其时代发展的当代标准。本文从俭德的形成的过程、产生的效果、不同的层次三个方面来阐述当代大学生的俭德标准。

1过程性标准

大学生俭德是大学生自身的节俭美德,是其个体克制自身欲望而做出有利于他人或社会发展的优秀品质。从心理学来看,这种优秀品质的呈现是一个由潜能到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与道德境界是其中一以贯之的主题。我们需要借助这个贯穿主题的过程性标准来来加以认识与评价大学生俭德。

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大学生购买或消费一个商品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正如日本学者三浦展在《第4消费社会》所说:“消费者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会购买商品,但其消费也是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变化的。有时候自己的价值观或爱好产生变化,自己都意识不到。这种变化的背景里,有年龄因素,也有社会因素。……这些因素综合到一起所表现的结果,就是购买了某个商品或不购买某商品的行为。”[7]2我们确定过程性标准,就是要判断大学生作出的行为是否符合俭德的行为时,认真分析其作出这个行为的整体过程。譬如,他作出的某个行为是否具有的俭德的道德意识,是否具有正确的道德情感,是否体现了自身的道德习惯,等等。大学生俭德其实也就是一个由意识到行为,或者说,由潜能到实现的过程。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俭德的内涵,单纯地从一个角度作出判断。如果这样做,這种判断常常会过于简单。显然,这并不适合准确地认识和评价大学生俭德行为。在传统标准中,无论基本生活需要标准、量入为出标准,还是节俭助人标准,都是从这个过程中的某一个方面做出评价,因而常常会出现有所偏离的状态。从大学生俭德行为的一系列过程展开分析,越细致、全面,越有利于得出一个中肯的评价与判断。

同时,在过程性标准中,我们应该注意贯穿这些过程之中,有一个基本的主题,就是要看这个行为或意识,是否能够提高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与道德境界。这是俭德之为德的基本要求。美德是值得称赞的品质。究其原因,它能够彰显人之为人的卓越性,即人格的完美。“富润屋,德润身”。美德表现为人自身的内在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俭德,作为一种古老的德性,也就是体现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的标尺之一。因此,在认识和评价俭德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察大学生的行为或意识,是否具有这方面的内在价值。

2效果性标准

效果性标准是指在大学生俭德的认识与评价中要充分考虑节俭所带来的各种实际效果。这种效果是否具有正价值,或者说正价值大于副价值,是重要标准之一。具体而言,这种效果既包括社会物质性效应,也包括精神性效应。唯有大学生俭德意识与行为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物质性和精神性效应才是值得加以推崇和倡导。

大学生生活在现代社会之中,其俭德不同于传统俭德。传统社会是一个物质生活资料相对匮乏的社会,必然需要在衣食住行中的基本生活需要方面进行节俭,因而俭德更为重视个体消费的节约。现代社会是重视投入与产出的高效率的社会,正是由于重视生产与生活的高效率,因而物质生活资料极大丰富。因此,现代社会的俭德更为重视资源的利用效应。强调在各种可能性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少用或消耗地球的自然资源。就当代大学生而言,其俭德就是要理性地根据自己的收入状况,运用最小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得最佳社会物质性效应。这种社会物质性效应,首先是社会资源的相对节约。大学生根据其个人收入水平或财力状况来安排消费支出,较少地占用或消耗社会资源的消费支出,比如大学生做好规划,做到学习用具、生活物品的物尽其用,也就是节约了社会资源。大学生生活中体现了这种社会物质性效应的行为和意识才可能称之为俭德,得到人们的正面评价。

另外,认识和评价大学生的俭德意识与相关行为,还需要考察是否产生良好的精神性效应。所谓良好的精神性效应,就是一种崇俭抑奢的社会风气。大学生的奢侈消费,很大程度上也是大学生自身盲目跟风、相互攀比而愈演愈烈的恶果。如果一个大学生在生活中的俭德意识与相关行为,能够有助于大学生群体形成推崇节约、反对奢侈,以节俭为荣、以浪费为耻的群体价值观,就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正确的社会时尚。譬如,一些家庭环境优越的大学生拒绝使用藏羚羊、狐狸、老虎、鳄鱼等珍稀动物的毛皮做成的服装,不把这作为追慕的时尚和炫耀的资本。显然,这能够增加全社会保护自然资源的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这种大学生的俭德意识和相关行为就应该加以正面评价。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是否有效地节约社会的各种资源,有利于形成崇节抑奢的社会风尚,作为认识和评价大学生的俭德意识与相关行为的标准。

3层次性标准

俭德标准具有层次性。大学生俭德标准可以根据其俭德所达到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初始俭德标准,中间俭德标准和理想俭德标准。它体现了大学生俭德的培养是经过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认识这种层次性标准,有助于全面客观认识和评价俭德,也有助于俭德的教育与培育。

任何美德的教育与培养都有起点和终点。所谓大学生初始俭德标准是指最为初步的节俭美德。它是指大学生个体由于经济状况等物质匮乏方面的原因而克制自己的欲望,力行节俭,以满足自身长远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这是最低层次的俭德标准,也常常是大多数人所坚持的标准。大学生们容易理解和自觉地认同和遵守这种俭德标准。它是主体在客观环境中不得不如此的正确选择。正因为如此,它构成了大学生初始的俭德标准。如果大学生并非因为外在的经济状况而自觉地选择节俭,把这作为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义务,这种俭德标准可以称之为中间俭德标准。它反映了主体自身开始觉醒和自愿自觉地要准备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应该说,第二种俭德标准要比第一种俭德标准道德境界上更高一些。如果说大学生通过自己的节约,能够把节约的资源,慷慨而无私地帮助他人,比如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等,如同前面所述的传统标准中的节俭助人标准,这就可以称之为理想俭德标准。第三种俭德标准展现了大学生主体的无私奉献、帮助他人的理想境界。显然,目前,唯有极少数人能够达到第三种俭德境界。理想俭德标准是三种俭德标准中的最高标准。按照三浦展的分析,消费社会将进入第4阶段,在第4消费社会中,“鼓励人们逐渐贡献出私有物质,促进公共环境的形成”,“尝试从金钱到认情、从经济原理到生活原理的转变”。[7]168因此,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导致消费社会的不断成长和成熟中,大学生群体中以此为标准的人会逐渐增多。从这个角度看,节俭助人会成为未来消费社会的一种时尚。

在这里,把大学生俭德标准划分为三种不同层次,为我们认识和分析大学生俭德的发展状况,提供了一个理论范式。毕竟,每个大学生个体的思想水平和道德觉悟水平不同,在节俭意识和行为中都有一个起点。这个起点可以作为他们初始的俭德标准。他们也有一个终点,即理性俭德标准。其中还有一个过渡的中间俭德标准。三个俭德标准的不断发展,告诉我们:如果忽视俭德的层次性,试图用一种单一的俭德标准来认识和评价所有俭德行为,并不利于因人而异,发挥大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三、大学生俭德标准在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从大学生俭德的传统标准,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分析和提出了大学生俭德的当代标准。那么,在当代中国的道德实践中,大学生应该如何对待和使用这三个当代标准?关于大学生俭德标准在实践中的应用有必要进行必要的论述,才能有助于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俭德。

一般而言,大学生应用俭德标准有两种方式。我们非常有必要做出严格的区分。第一种是客观的应用方式,就是先把俭德标准作为客观存在的尺度,将大学生的行为与这个客观尺度相比较,看这种行为是否与客观标准相符合。符合的就是俭德,不符合的就是俭德的缺乏。但是,我们认为这种使大学生自身行为去符合客观标准的方式并不是真正的道德的方式,或者说不符合俭德标准的内在价值。因为,仅仅符合俭德标准的行为只能说是好的行为,还不一定具有内在价值。例如,某个大学生的节俭行为确实具有良好的社会物质性效应和精神性效应,成为了人们心中的道德楷模,似乎也提高了他自身的道德修养。这的确可以把他的行为称之为一种好的行为。但是,我们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分析这个学生的行为是否具有节俭的内在价值,这就涉及这个大学生做出这个行为的内在动机和目的,尽管这并不是一个很容易发现的问题,但有时候的确存在。如果他做出某种节俭行为,只是为了取得某种轰动性效应,为了能够从中获得个体的好处,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并不具有内在价值。因为他的行为并不是出于俭德本身的内在要求,因此,这种实现俭德的方式并不是我们所提倡的。

应用俭德标准的另一种方式是主观的方式。根据这种主观方式,在大学生俭德意识和行为的分析和评价中,只承认其行为出于或由于俭德本身,即出于俭德,大学生节俭行为的出发动机、目标是完全遵从这种大学生自身的内在追求,完全出于这种自觉自愿的节俭要求,而不是仅仅以他们行为的结果去符合俭德的效果标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在论述俭德的当代标准时突出了过程标准中的一以贯之的道德修养的主题,强调了俭德的层次标准中大学生自我道德意识的觉醒与努力。我们认为,只有出于大学生自身俭德要求的行为才具有俭德的内在价值。这种方式并不把俭德标准仅仅看作外在的标尺,而是作为内在的尺度和动力,作为发自他们内心的自觉自愿遵循的标准。因此,我们在认识和评价大学生俭德意识和行为时,要充分考察大学生自身是否出于其自身的意志自律。換而言之,我们要采取一种主观的应用方式来运用俭德标准,把这作为大学生俭德标准在实践中运用的前提。毕竟,任何失去了内在价值的俭德,很难仅仅依靠其外在价值而立足。

参考文献:

[1] 严可均全汉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36.

[2] 钱泳履园丛话[M]北京:中华书局,1979:201

[3] 〔英〕Richard G. Smith ed. The Baudrillard Dictionary[M].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0:195.

[4] 〔美〕托斯丹·本德·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85

[5] 冯秀军社会变革时期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调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206-207

[6] 朱伯崑先秦伦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157

[7] 三浦展第4消费时代·序言[M]马奈,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蒲应秋)

猜你喜欢
现代社会节约标准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节约
这样的节约要不得
节约
永远幸福
党员标准是什么?
现代教育的缺失
现代教育的缺失
对加快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思考
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