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红梅
摘要:21世纪科技的发展,手机、电脑、计算机等新媒体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媒介环境,突破了地理区域的限制,人们不再满足于文字语言文化,更倾向于选择多元的、更富有表现力的视觉文化。在新世纪媒体技术的影响下,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大数据”这一范畴,由此认为大数据时代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新时代。大数据因其独特的四V优势——数据容量大(Volume)、数据类型繁多(Variety)、数据价值密度低(Value)、数据要求处理速度快(Velocity),影响着各个行业的方方面面,新闻也不例外。
关键词:数据新闻;国际比较;思考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迅速兴起,数据新闻(DataJournalism)成为了新闻制作的一种新的跨学科方式。正如学者喻国明谈到的那样,新闻生产的关键资源已经转变为数据,对数据的统计、分析与挖掘等方法也迅速兴起为生产新内容、新思维的支持工具。
一、数据新闻的定义
对于数据新闻的定义,目前学界尚未达成统一的定论。第一本该领域著作《数据新闻手册》并没有给“数据新闻”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认为“传统新闻所追求的敏感性,加上充满说服力的叙述能力和海量数字信息的处理能力,数据新闻为我们创造了无限的新可能”。
笔者在此援用清华大学郭晓科教授的观点一数据新闻是大数据技术下计算传播学的一个应用场景。通过收集和整理公共数据,挖掘和显示数据背后的关联和方式,并利用丰富的交互式视觉手段,数据新闻已成为新闻学的新领域和应用实例,并成为新闻界的主流新闻。
总的来说,深挖、分析、过滤筛选和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数据,以便以数据形式推送新闻报道构成了数据新闻的中心含义。
二、“数据新闻”发展的国际比较
(一)数据源的开放性及法律保障大数据时代数据十分重要。如果我们不能掌握数据,那么我们就失去了话语权,丧失了可信度。就如喻国明教授所言,数据源的价值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人愿意开放他们的后台数据,没有人愿意清楚地展示他们的算法,全部遮掩住自家的算法,那就像回到了巫术时代。
从下述信息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相较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数据源的开放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同时,有学者将我国的“财新网”与美国的“彭博网”的数据新闻来源做了对比分析,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财新网数据新闻报道中最常使用的前三项数据来源类型:其他媒体(约占33.9%,共105篇);第三方信息服务提供商(约22.6%,70篇);政府(18.7%,58篇)。与“数字理论”相比,彭博社的数据源類型在利用率方面排名不同。前三种数据源类型分别是:政府(51.9%,40篇);媒体自我调查(35.1%,27篇);企业(24.7%,19篇);“可视数据”报告中没有数据来自网络。此外,数据调查显示,央视数据新闻的数据来源广泛,但基本上都来自第三方公司或机构,主要是互联网公司和数据调查机构,再加上政府部门的补充,缺乏自己的数据。此外,一些数据来源还很模糊。
这些数据反映出我国数据新闻的数据来源大多源自第三方的公司和机构,政府公开的数据信息不多,同时媒体机构缺乏自身的数据来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数据新闻的主题主要涉及财政制度、环境问题防治、公民权益法律问题、居民消费数据等,而这些主题所涉及的数据往往难以获取,被少数的政府机构或大型数据公司所掌控。要获得数据完成“数据新闻”,我们要借鉴西方的“阳光法案”,从制度和法律上来保障信息公开,让政府部门和第三方的公司机构能够为“数据新闻”提供真实客观的数据,使得数据新闻的报道更加完善。
(二)数据新闻编辑团队
数据新闻作为一种新兴的跨学科的新闻生产方式,其编辑生产流程必然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有所区别,这些区别同时对参与数据新闻编辑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西方国家,各大媒体对数据新闻的采编都形成了专门的采编团队,对编辑团队的各种专业性人才也提出了要求。英国广播公司BBC投人资金设立了特别的“数据新闻小组”。成立该团队的目的主要在于运用大数据技术来进行新闻网站中大量的数据新闻制作,并负责对其中海量的数据栏目、视觉显示效果、网站所显示的一些信息图表和多媒体主题进行创作和挖掘。同时,该团队在大数据技术之外还寻求专业记者的帮助,以更为深人地开发出数据的价值。美国《纽约时报》同样拥有相同的部门,该报2014年在对外发布的《创新报告》中谈到,有必要将以往的获取和编辑部分与其他部门独立的单一内容制作模式分开,更为注重与一些协同部门如产品、市场和技术部门的合作,数据团队也要参与到新闻编辑室之中,这个部门也被称为“互动新闻技术部”。这一新的部门交叉在技术和采编部门之间,同时向两边汇报工作。团队中一部分成员是技术的开发者,还有一部分负责社交网络相关的项目处理,除此之外其他的部门成员则负责审核一些有争议的评论,各司其职,最大地发挥其专业型人才的价值。在澳大利亚,不同于BBC和《纽约时报》这种专门成立的数据新闻团队,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的跨平台媒体项目——ABC在线新闻网的数据新闻团队混合了一群来自不同部门的人。这种公司内部跨部门组成的团队能够更好地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满足数据新闻团队对不同技术领域的不同需要,但是跨部门的设置带来人员沟通的许多不便。
相较于西方国家,在中国,除了少数的公司例如百度、腾讯等会设立专门的部门来分析数据、获得数据背后的新闻价值外,我国大部分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的数据新闻往往是由媒体记者收集、新媒体或编辑人员整理。各媒体机构基本没有专门的数据新闻团队,而是把数据新闻的报道与传统报道放在一起的,更谈不上配备专广的数据新闻编辑人才来组织专业的数据新闻团队。
(三)数据新闻的获奖情况
全球媒体总编协会具有跨平合组织的属性,其成员是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媒体机构。这一组织最初在法国巴黎成立。全球媒体总编辑协会大力支持新闻业的创新和制作。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年度大会、编辑实验室、数字期刊MOOC等活动,它已成为当前数据新闻发展的主要机构之一,由全球编辑网络组织发起的“数据新闻奖”(DataJournalismAwards)一直是数据新闻业界的权威,自2012年起每年举办一届,评委根据数据新闻的不同维度评选作品,以此来表彰数据新闻领域的杰出报道作品。至今,数据新闻奖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
通过对历年“数据新闻奖”提名作品以及2015年获奖作品的统计数据分析发现,就国家而言,美国在数据新闻界位居第一,而且在数量上远超各国;从四大洲来看,欧洲是最大赢家。这些位于榜单前列的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都是传媒行业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我国内地没有一家媒体获得“数据新闻奖”提名。香港地区制作的《ConnectedChina》是唯一个由中国的制作者创作而出,并获得了数据新闻奖项的新闻作品。该作品重在对中国关系的呈现与展示,是中国高层政治中详尽的关系图鉴。此外,由财新传媒数据可视化实验室所制作的“数据新闻”,《青岛中石化管道爆炸》就于2014年6月获得了亚洲出版业协会(SOPA)的卓越新闻奖,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由程序员获得新闻奖。
三、对我国数据新闻发展的思考
我国数据新闻近年来虽然正不断发展,积极探索,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当前我国与荣获数据新闻奖的一些国外先进作品质量差距较大,制作技术水平差距明显。毋庸置疑,相较于外国媒体我国数据新闻的发展相对“稚嫩”。数据源开放性弱缺乏法律保护、数据新闻作品的内容和深度有所不足、数据新闻缺少专业的新闻团队予以支撑等问题都是我国数据新闻发展所遇到的困境,也是我们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数据源的开放时不我待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新闻记者不可守株待兔,加快对数据新闻的转变远远不够,只有能够掌握到大量的准确可靠的数据,才能真正推进数据新闻的实践。陈昌凤教授认为,大数据时代都必须要有公开化的心态。一旦数据放开了,公司得到的会比贡献出去的更多,但是对于公司来讲,数据的开放是建立在用户隐私的基础上的。在推进数据源开放的进程中,除了政府部门要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妥善实施以外,各大公司也要积极参与其中,多向国外尤其是欧美媒体学习合作,建立一个公开的数据平台让所有有需要的记者和学者能够收集到这些数据。
(二)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
媒介融合时代,各大媒体和公司对既有新闻素养又有编程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的缺失是阻碍数据新闻发展的有一大障碍。因此,专业型数据新闻人才的培养被各国高校提上了日程。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纽约大学新闻学院等国外的高校已经在大数据时代人才培養方面走在前列,开设了复合型的数据新闻相应课程,鼓励培养交叉人才,意在推进技术与新闻的融合,从而为该国新闻业培养出能够融合新时代大数据技术与专业新闻素养双重能力的后生力量。我国高校目前对数据新闻也逐渐重视起来,中传等许多高校也逐渐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为数据新闻培养专业的人才。媒体为了应对当务之急,可以向社会招纳跨学科人才,也可以进行媒体内部的自我培训,提高媒体记者们数据读取和解析的能力,以满足人才不足的窘境。此外,加强与国外媒体尤其是欧美媒体在数据新闻方面的学习交流与合作,以此来推进国内媒体数据新闻的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消费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