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锐
在联名款看似越来越好卖的当下,也不乏一些失败的案例,品牌选择联名款不应该是被潮流推搡着向前走,更多的还是要探索联名的内在价值。
30多年前的联名合作,让设计师品牌遭受了损失,却在2000年的时候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在那个时候,早期的联名款式包括Supreme、Vans之类的被看作是一种艺术創作,而不仅仅以限量作为噱头。从那时至今,也确实不乏出色的联名款系列。
但是当商家发现联名款的生意似乎是越来越好挣时,有些就显得不那么走心了。
不可否认,联名款作为一种品牌之间的互相合作,对于双方都是有好处的,不论是在金钱上还是在对大众的影响上。就像BOF说的那样:“有时候这种品牌的合作的成功不在于销售.而更多的是创造媒体印象和将大众的脚步推到商店门口。”
联名款对于他们而言,就像是宣传公司品牌的一种“公式化”的手段,用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联名款被视为一种“公式化”的商业行为时,品牌是否还能坚持做好这个呢?人们又是否依旧会买单呢?现在的情况是,太多相似的商业行为导致人们对于相同方式营销手段越来越麻木。
作为一家创意公司Leltzes & Co的创始人Cary Leitzes说:“在过去的五年里,合作无处不在,我认为,在这个饱和的空间里.更重要的是,有一种真实性的感觉,它背后有真实的东西一一真正的连接合作者和品牌。消费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精明.可以辨认出来什么东西是为了营销而简单的捏造的。”
确实,联名款对于品牌之间的合作和宣传有很好的作用,但是消费者不是白痴,不会一直为不真诚的合作买单。
品牌选择联名款不应该是被潮流推搡着向前走,用“公式化”的手段进行简单的logo相加,更多的还是要探索联名的内在价值。这既是对自己的品牌负责,也是在尊重自己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