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平衡》书评

2019-09-10 21:50冯兴宇
理论与创新 2019年11期
关键词:海权霸权荷兰

【摘 要】路德维希的这本书的书名完美地体现了内容,有的地方翻译为“脆弱的平衡”,有的地方是“不牢靠的平衡”,作者这本书中所有内容与章节都围绕着“平衡”与“不平衡”展开,就像作者所说:平衡在国际关系史是不存在的,是一个近乎理想的局面。在国际体系中在两大趋向之间试图寻找平衡的砝码,是不现实与不可能的。按照国际层级体系来说,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的不平衡状态展开。

【关键词】脆弱的平衡;书评

1海权国家与陆权国家之间的“平衡”

自航海大发现与海外殖民贸易再到麦金德提出《海权论》为止,许多国家都把眼界放宽到追求海上强国的视野上,谁控制了海洋,谁就能支配世界,为后来美国称霸世界提供了理论基础。英国与大陆国家:

1.1英国自身的优势与政策倡导

英国在英法百年战争结束之后,虽然战败,但是因为它被差不多完全逐出欧洲大陆,使得它能利用自身良好的地理位置与当时稳定的国内经济环境来发展壮大自己,也为后来英国打败与传统陆上国家追求霸权的法国夯实了基础。与此同时,因为旧的意大利国际体系的崩溃,欧洲重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北大西洋沿岸,英国开始得益于自身特定的海洋性地缘政治潜能。开始走向生成16世纪末期往后300多年里英国对欧洲大陆的根本国策传统,那就是“居间制衡”,扶弱抑强,以保障英国本土安全与海外优势。

1.2英国与有关国家的对抗

(1)英国与西班牙之间的战争。17世纪以前垄断海外贸易的西班牙人一直是英国海上贸易的主要敌人。但是在查理五世时期,英国还不能强大到对他的求霸行动起一种主要的制衡作用。同时期的海外大发现刺激了英国,在伊丽莎白的统治之下英国力图崛起,与海外属地之间的广泛联系大大超过了荷兰。

女王引导英国首次去领导一种大陆联盟,对抗一个支配性的大陆强国。与此同时英国与海上国家荷兰联手共同促进了腓力二世称霸的失败,两国联合首次凸显了海洋原理。1588年,在加莱因比战争中,拥有130多艘战舰,3万多人,1124门火炮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被彻底击溃,至此丧失了制海权。这场决定性的较量以当时令几乎所有人大感意外的结局告终:无敌舰队先遭英国海军的迎击,而后差不多全部毁于海上风暴。英国开始了它海上力量居间制衡者的角色。

(2)英法与法荷之间的战争。随着1661年路易十四的上位,法国开始走上了争夺霸权的道路。从无敌舰队到路易十四亲政的80余年间,海洋国家与欧陆国家没有发生争执这一时期只是一个转折时期,随着路易十四霸权的扩张,英国与荷兰的海洋强国肯定会对法国霸权的扩张感到恐惧进而反法。

最开始反对法国的是荷兰,不仅因为荷兰的强盛,此外由于遗产战争中荷兰在反法联盟中充当了主角,拉拢了刚结束第二次英荷战争的英国,不久之后瑞典也加入了。所以荷兰成为了法国对外战争的第一个目标。法军于1672年入侵荷兰,在陆上,荷兰利用自身的低地条件阻挡了法国的进攻,在海上,英荷组成了联合舰队,双方各有胜负,但封锁荷兰海岸的目的没有达到,战争形成了僵持状态,在这段时间,荷兰又趁机开展其外交联合行动,与奥地利和西班牙结成了同盟,后来又使得查理二世单独与荷兰缔结了和约。法国的盟友被瓦解了,处于孤立作战的大国局面。最终法国被迫同意与荷兰谈判,签订了《奈梅根和约》,法国放弃了原计划。

但是要想单独靠荷兰来阻止法国的霸权是不可能的,荷兰国力基础薄弱,地理位置使它在大陆强权面前有很大的易受傷害性,反路易十四的主要大权由荷兰转交到英国之手。英国国王与荷兰执政的威廉三世是坚决反法的提倡者,他上台之后加入了奥格斯堡反法同盟,但是可用于实战的力量并不如表面上那么强大,只有英国的海上力量和奥地利的陆上力量可以与法国抗衡。并开始了夺取法国美洲殖民地的进程,保住了他的海上优势,国际地位上升。法国的霸权地位不复存在,尽管它基本上保持住了大陆强国的地位,但是它在海上的势力被大大削弱了。但是由于多边作战和作战时间久,最终英法谈判达成了《里斯维克和约》。和约使得法国的霸权地位再也无法恢复,与之相反英国势力崛起。英国开始以欧洲大国的身份参与大陆事务。国际势力又进入了均衡时期。但是在此后不久,两国展开了争夺殖民地的斗争。

2海权国家之间的“平衡”

英荷两国作为海权国家的代表。荷兰是十七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在1609年脱离西班牙统治独立并在国际上得到正式承认。这时的荷兰的贸易投资量超过英国,获得了海上马车夫的称号。

英国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政府,一方面渴望得到欧洲国家的承认,和欧洲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资本的积累,英国急于向海外扩张。复辟之后的斯图亚特王朝在对外扩张的基本目标上没有变化,重商主义仍然是查理二世的经济政策基础。在波罗的海,荷兰封锁英国与波罗的海国家的通商道路;在北美,荷兰和英国在争夺殖民地上发生尖锐的冲突;在印度洋,英国的贸易遭到了荷兰的排挤。

英荷两国主要矛盾的体现是三次英荷战争。从1652年开始,英荷战争在两国海域、地中海、印度洋同时进行。最终双方缔结了《威斯敏斯特和约》。总体来说,三次英荷战争双方各有胜负,但实际上英国是胜利者。经过战争,英国基本上接受了航海条例,一步一步地丧失了海上强国的地位,而英国在战争中逐步扩大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于航海条例的推行,英国的海外贸易迅速发展,海上实力不断加强。到17世纪末,英国的经济实力与荷兰相比已占压倒优势,荷兰不再是英国的有力竞争者。

英荷两国作为海上国家,他们之间因为共同的利益冲突必然会发生冲突,三次英荷战争证实了这一点。但是它们之间虽然有冲突,但是也有合作与联盟的时候,两个海权国家立场的走向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国际大背景与它们的矛盾复杂的程度。即使在两国处于同盟状态的时候,两国表面的同盟之下还存在着矛盾,英国于1670年与法国签订的《多佛尔秘密协定》,英国承诺过与法国一起发动对荷兰的战争。所以在海权国家间存在着的“平衡”表面之下就潜藏着不平衡的因素。

3陆权国家之间的“平衡”

俄国在18世纪地位上升是国际力量对比发生的重要变化。北方战争的后果直接导致俄国作为强国加入欧洲体系,欧洲国际体系因为新强国俄国的加入有了巨大的发展。它的根本地缘政治构造也因而转换。西欧体系加中欧体系的构造变成了更广大更复杂的西欧、中西欧、中东欧三大体系互动的构造。所以这一时期国际体系的视角从西欧转移到了东欧,海权与陆权和陆权与陆权之间的对抗是国际体系中两大对对立的角色。

有利的国际形势必将同样催生俄国霸权的计划,一个国家无论是陆上国家或者是海上国家,势力的增长必将会促使霸权的扩张。而海权和陆权只是本国实力发展的工具而已。俄国作为大陆侧翼强国势力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拥有了参与国际事务的话语权,陆权国家之间相互利益的争夺也会导致内部的不平衡,俄国后来在两次大战中的实力也冲击了传统的海权国家。海权与陆权之间处于争夺与短暂的平衡两种状态。

4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的“平衡”

19世纪中后叶以来,旧的均势结构不断受到冲击。随着美国与日本的崛起,帝国主义列强在世界范围内瓜分世界与争夺霸权的斗争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德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改变,从谋求欧洲霸权变为了世界霸权。俾斯麦采取了一种纯外交的战略,缔结了俄奥同盟、德奥俄同盟及德奥意同盟。

德国希望把英国拉入反法与反俄的斗争中来,但是英德谈判失败,两国在结盟问题上不存在共同的利益,加深了两国的矛盾,同时促使英法两国的靠近。帕麦斯顿的“没有永久的盟友和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利益”完美地诠释了国际关系,国家之间盟国的形成与协约国的形成都是一定程度上评估各种利益而选择的一个折中的方案,即使有矛盾的英法也可以暂时搁置矛盾,去面对集体的一个更大的威胁。

英法在1904年签订了《英法协定》,英国在国际形势面前被迫放弃了它的光辉孤立的政策转向盟国的大英,这样直接违背了之前的均势承诺,英国虽然在几个时期口头一直承诺维持均势,但是实际的行动和它每次的外交政策都相背而行。此时虽然表面处于平衡的状态,实则根本的矛盾根本没有缓解,只有暂时利益的重组。

一战之后,列强之间的实力对比又出现了一次对比变化,最重要的是随着战争中美国和日本势力的崛起导致世界政治的权力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北美,并且由于苏俄的崛起,也存在着向东欧转移的倾向,虽然英法是战争的胜利者,但是由于战争双方势力都得到了削弱。而且战后出现了针对无政府的国际联盟构想的实践。本来两方争斗,理论上来说胜利的一方必将成为新的霸权国家,而主宰当时国际体系的平衡,但是这次战争的结果是双方受损,美国却大发横财。即使英法俄最初是为了联合阻止德国的霸权,但是如今它们间的战争却为一个新的霸权—美国提供了发展与壮大的有利条件,表面阻止霸权的过程和背后培养的新霸权的两个过程同步进行,所以说霸权的存在与新起的势力是不可阻挡的,美国霸权的兴起违背了战争的目的。所以说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既可以说是一种对立,也可以说是一种平衡,它们作为敌对双方来说是平衡的,但是同样作为战争的牺牲品来说它们又处于一个共同的统一体之中。而兴起的国际联盟也只是一种设想,无政府的国际状态是难以忽视的,国家之间存在的安全困境永远不可能使国家牺牲自己的利益而维护别国的利益,而且国联的主要权力集中于美国之手,所以战后试图以国联造就的国际体系是不平衡的。

5同盟国家之间的“平衡”

同盟国家之间的体系也不是完整的不可撼动的平衡,在国际关系的不同时期经常能看到体系内部国家地位的摇摆与倒戈。有些国家表面上属于一个同盟,口头承诺共同应对敌人,私下却与敌国签订秘密协定,允诺发生战争时候不会对敌国动手,英国与法国签订的《多佛尔协定》就体现了这一点直接促进了第三次英荷战争的爆发。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意大利是鲜活的例子。战前的意大利属于同盟国的一方,然而由于它是歐洲国家中实力较弱的一个。如俾斯麦所说:意大利的胃口很好,牙齿却极为差劲。它只是一个暂时的同盟者和动摇者,当法国利用意大利经济和财政上的困难加上灵活的外交手段,意大利从原来的同盟国阵营转向了协约国的阵营。同盟国内部国家永远不可能为了共同的利益去集体战斗,内部成员本身的不平衡造成了同盟体系的实际不平衡。

永远绝对的平衡体系是不存在的,每每恰在功成时刻,新的强国被引入纵横捭阖,作为制衡力量起作用。

作者简介:冯兴宇(1994.03--),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方向为东亚国际关系。

猜你喜欢
海权霸权荷兰
凡·高
马汉海权论在我国百年翻译史初探
中国需要确立自己的海权意识
话语制衡是霸权护持的重要手段
新海权时代
“霸权秩序”的国际关系多维度视角探析
给IP成“霸权”浇一盆冷水
“荷兰威尼斯”羊角村:这里岁月静好
浅析国际法视角下“一带一路”中的法律问题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