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试从公共图书馆的角度,结合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由公共图书馆界在文旅融合方面的实践入手,分析公共图书馆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根据尊重规律、因地制宜、稳中求进、鼓励创新的文旅融合发展总要求,尝试探索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发展之路。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文化;旅游;文旅融合
随着国家体制改革,政府机构的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相合并,“诗和远方”终于走到一起。在面对这一新的社会形势,文旅融合有哪些发展新方式,面临着哪些新难题,又有哪些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一些新的思考与讨论。
一、文旅融合的背景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体验、文化认知与文化分享的重要形式,而文化又需要通过旅游来创新、传承与传播,一个国家或社会旅游的兴盛发展,是其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文旅融合正是顺应了“文化是旅游的魂,旅游是文化体”。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三中全会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为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4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截至2018年年底,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机构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各级文旅部门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总体思路,融合发展初见成效,文旅融合发展的全新时代正式揭开了序幕。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图书馆+”模式探索
1.打造文化旅游品牌。2018年8月,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主办,海淀旅游委支持的“文旅·融合·创新——首届海淀区研学旅游季”系列活动在京开展,该系列活动依托国家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及海淀区教育、科技和文化资源,推出集研学线路、课外实践与小课题研究于一体的特色研学产品和研学线路等4项主题活动,及配合开展2项辅助活动。这一系列活动旨在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文物资源单位、旅游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的交流融合,丰富面向青少年为主的研学游文化内涵,打造新型文化旅游品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拓展文旅阅读平台。国内一些公共图书馆正在探索打破空间界限,将阅读服务延伸至景区内,创造性地将阅读推广与旅游参观结合起来。
2018年12月15日,福建省图书馆和福州植物園在福州森林公园龙潭举办“清新书苑”共建揭牌仪式。根据福州植物园“清新书苑”地理位置及读者群体的特点,在书苑内特别设置了福建文献、植物花鸟、少儿绘本图书专架,同时提供“文化一点通”电子设备,方便游客读者查询了解福州森林公园内的植物花鸟知识。福建省图书馆下一步拟在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的领导与指导下,通过自建并带动全省公共图书馆共建的方式,在全省文化景区、旅游景点打造以“清新书苑”为统一标识的、面向景区、景点百姓和游客开放的文献阅读场所。
2019年3月8日,杭州图书馆第18家主题分馆李白诗词文化分馆在良渚杜甫村正式开馆。该分馆位于杭州市著名旅游景区,主打诗词阅读欣赏,其中仅李白的诗词作品就有一千多册,且分馆的数字资源与杭州图书馆总馆的百万藏书全部打通,读者通过扫描机器还可获得更多的阅读资源。这是一次基于杭州本地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对于进一步丰富杭州市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方式、供给渠道、供给类型,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多角度、全链条的深度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3.成为著名旅游景点。随着越来越多公共图书馆新馆的落成与旅游资源开发,产生了一批中国当代图书馆高颜值文化地标。嘉定图书馆曾被美国权威设计杂志《interiordesign》评选为2013年“全球最佳公共图书馆”;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受到多家海外权威媒体推荐;云南腾冲和顺图书馆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被视为“民智泉源”所在。广州图书馆、太原市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上海杨浦区图书馆等均具有独特的观光和文化资源,成为网红图书馆、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为读者和游客与图书馆之间构建起更为畅通的社会通道。此外,一些公共图书馆还设置了参观通道,吸引众多读者和旅游者前来观光鉴赏。
三、文旅融合下对图书馆工作而言需要注意的问题
1.深化对政策的理解和落实。从国家到各省,文化与旅游管理部门的整合挂牌,实现了机构和办公地点的融合,并正在为真正达到“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目的,抓紧制定相关文旅融合政策,特别文化事业、旅游产业相融相生的政策措施。公共图书馆在文旅融合的深度发展对国家文化旅游事业具有重要影响,要在第一时间吸收并深化对政策的理解与认识,为促进文化资源利用与旅游发展相结合,以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发展。将文旅融合作为图书馆的重要发展理念,不断满足社会大众对知识、信息和文化的需求。
2.正确区分事业与产业的关系。文化和旅游兼具事业和产业属性,而从特点上讲,文化突出事业,旅游突出产业,二者的融合发展,需要明确公益和市场属性,正确划归范畴,公共图书馆多为政府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其公益属性不言而喻,但随着发展需要,业务工作必然存在事业与产业的交集,在此时,更要注意在跨界合作中合理合规确定边界,清醒认知定位,从自身核心业务和专业角度出发,有效利用资源,借以社会手段,促进图书馆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健康发展。
四、公共图书馆在文旅深度融合环境下的工作展望
1.从思想到行动,因地制宜地建立文旅融合系统思维。文旅融合当前的工作重点不能仅存于口号,应当从脚踏实地出发,实现科学高效。公共图书馆首先要探索出与区域发展相适应,与本地形象相吻合的发展方向和具体办法,文旅融合是文化和旅游相关要素交换与重组的过程,并不是凭空而出的想法,发展基于要素,资源要素离不开地区发展规律,一方面要做到地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要与地区其他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形成齐生共长的局面。其次,要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明确公共图书馆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作用,解放思想,清醒认识文化资源利用、整合、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意义,融入旅游产业的发展创新路径,整合出“一盘棋”的工作思想,为发展全域旅游、促进乡村振兴、促进图书馆服务向旅游业延伸提供重要支撑。
2.发挥协调开发作用,打造多样阅读体验空间。具体将,公共图书馆可从资源利用入手,适度、深度发掘文化资源,提炼特有的文化内涵形成文化主题,以文化内涵为灵魂,赋予其与旅游相关的理念与价值,打破空间界限,尽可能地用有形的、活态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从“引进来”的角度,在公共图书馆界兴起的研学旅游、开设“朗读亭”“荐读台”等特色活动窗口,活动以“知”与“行”有机结合的形式,吸引公众走进图书馆,使之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并通过系列活动的举办积极思考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旅游融合方面的可为空间;从“走出去”的角度,在历史和文化景区和景点周边开办主题分馆,通过延伸服务路径,让阅读注入旅游景点,让旅游景点有了文化温度。
3.加强资源挖掘, 推动文旅资源融合与利用。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具有很大的交叉性。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8个主类中,就有4个主类(E遗址、F建筑与设施、G旅游商品中的传统手工艺品、H人文活动)中包含文化资源。其中E、H两大主类几乎全属于文化资源。公共图书馆中的地方文献、家族谱及地方特色数字文化既是珍贵的文化资源,更是具有极高和深度价值的旅游资源。推进文旅融合发展,需要在把握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现状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利用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实用性。公共图书馆应与其他资源利用主体共同建立科学完善的資源要素评价体系与资源利用价值评估体系,在“了解家底”的前提下,采取得力措施保护资源,再进而为经济社会、文旅事业发展服务。
4.基于技术引领,推动创新融合发展。面对新的发展机遇,要将技术创新作为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突破点,深入实施“互联网+”模式,推动文化和旅游与科技融合发展。对于公共图书馆而言,要深入发掘图书馆开发文创产品的可能性,从地域特色和馆藏特色入手,形成产品亮点,将文化创意与文化价值紧密结合。作为图书馆人着眼于如何展现文创要素的挖掘和分析,文创产品开发和包装则可通过借助外借力量实现。此外,从文创产品的广义角度出发,文化服务与文化活动也可作为文创产品的衍生品,将文创产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辟出新的路径,增加公众多样的文化体验方式。
公共图书馆要深度挖掘优秀中华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致力于加强文旅融合,优势互补、协同共进,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玉玲.文旅融合:奔向诗和远方[N].光明日报.2018-03-28(15)
[2]蒋肖斌.国家图书馆举办研学旅游专题研讨会[EB/OL].http://news.cyol.com/yuanchuang/2018-11/09/content_17770699.htm.2018-11-09
[3]树红霞.“清新书苑”在榕揭牌[N].福建日报.2018-12-21(08)
[4]董小易.春暖花开读诗去 杭州图书馆第18家主题分馆良渚开馆[EB/OL].https://zj.zjol.com.cn/news/1153092.html,2019-03-09
[5]王世伟.关于公共图书馆文旅深度融合的思考[J].图书馆.2019(2).1-6
作者简介:宋微(1989-),女,汉族,学历:本科,福建福州人,福建省图书馆馆员,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