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云
【摘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考试中的常见题型。落笔前要跳读定位,锁定词语;落笔时关注本意和文中意两方面,“望文生义”可解读本意;“借助原文,直接理解”“联系语境,抓住线索”“语感帮忙,换词试探”可理解文中意;题型考察理解,也考察表达,巧用句式,轻松表达。答毕还需默读完善,才能尽善尽美。
【关键词】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答题技巧 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1-117-01
0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一种学习能力,课标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第二学段(3—4年级)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第三学段(5—6年级)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向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
词语是构成句、段、篇的语言单位。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曾指出:“无论是学习语言或者教语言还是研究语言,词汇都是非常重要的成分。词是语言的备用成分。”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非常重要,它可帮助读者扫除阅读障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考试题目常出现“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题型。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学生在考试中低分的原因主要是机械记忆和模糊理解。本文将重点阐述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答题步骤、格式、思考方法和语言组织技巧,让答题更规范、准确。
一、跳读定位,锁定词语
做题时首先应仔细审题,明确要解释的词语,然后,找到词语的具体位置,这时,可采用跳读定位的方法,快速浏览文章,锁定词语的所在位置,把它圈画出来,节省再次寻找的时间。
抓住题目隐藏的提示,例如:联系上下文,理解划线句子中“三心二意”的意思。把目标聚焦到划线的句子和词语,抓住提示能为学生节省答题时间,类似的提示还有加粗、加点等。
二、完整作答,步步为营
词语有本意和文中意两层含义,先阐述本意再阐述文中意,才算完整答题。
(一)望文生义,解读本意
本意是词的起源义,即最初意义。遇到陌生词语,要光凭字面意思来组织逻辑关系并用完整的语言描述,实属不易。“望文生义”可有效帮助孩子思考,避免无的放矢的解释。
“望文生义”指根据词语的字面意思生成它的含义。首先将词语拆成单独的汉字,然后分别组词,再把词语串联理顺成一句话。
《她是我的朋友》(选自人教版第六册)一文中的“迫在眉睫”是考察热点。第一步,将“迫在眉睫”拆成四个字:迫、在、眉、睫;第二步,给字组词:急迫、在(助词,不组词)、眉毛、睫毛;第三部,串联梳理:事情紧迫得像快接近眉毛和睫毛一样。
(二)上贯下连,理解文意
本文探讨的题型为“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主要考察的是词语的文中意。
1.借助原文,直接理解
在上下文中往往隐含对词语的解释,直接从文中找到词句,就可找到相应的理解。
比如《翠鸟》(选自人教版第六册)一文: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其中要求理解“鲜艳”。有孩子这样理解:文章中提到颜色的词有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可见翠鸟的羽毛颜色很多,五彩缤纷,非常美丽。学生直接从“鲜艳”的下文找到这一系列的颜色词进行解释,对该词的文中意理解很准确。
2.联系语境,抓住线索
文中意,顾名思义,是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意义和色彩,可通过联系语境明确词语的特定意思。
《卖木雕的少年》(选自人教版第六册)一文: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要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够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其中要求理解“爱不释手”。读过这篇课文的学生都知道,虽然是第一次见到象墩,但从“我”对它又是“仔细观赏”又是“正要掏钱购买”的行为都可以看出“我”十分喜欢象墩。通过联系该词语的上下文语境,可以看出“我”对象墩的喜爱。
3.语感帮忙,换词试探
理解词语时还能用换词的方法,最常见的是换成词语的近义词。
比如句子:前些天还暖和的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其中要求理解“骤然”。孩子都能很快反应出“忽然”“突然”这些近义词,顺利理解了该词语。
(三)巧用句式,轻松表达
考试答题时,学生需把意思表达得清楚明了、流畅才能得满分。以下两个句式可帮助学生模板式答题,节省答题时间。
在《翠鸟》的示例中,如果考生对“鲜艳”的理解写的是“翠鸟的羽毛颜色很多,五彩缤纷,非常美丽”,虽没有错误但语言表述还较啰嗦,倘若用“什么怎么样”的句式就能减少梳理语言的时间,例如这么写:翠鸟的羽毛颜色非常美丽。“什么怎么样”句式能高效指导考生组织语言表达。
在《賣木雕的少年》示例中,对“爱不释手”的理解可写下“我十分喜欢象墩”,这正是“谁干什么”的句式,语言简单又到位,是值得收藏的第二个句式。
巧用“什么怎么样”和“谁干什么”句式可帮助考生模板式答题,减少在描述时因不通顺、多字漏字或病句等导致的不必要扣分。
三、默读完善,尽善尽美
虽作答完毕,手可以停下,但检查和大脑的思考不能停下,还需着重检查以下内容:检查题目要求的是否和自己解释的词语一致;检查格式是否完整,本意和文中意两者缺一不可,尤其不可缺少文中意;心中默读检查语言是否通顺流畅,没有添字没有漏字,可借助上述两种句式。
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为例分析该题型的做题步骤、规范格式、思考方法和语言组织,理论看似容易但还需操作训练。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重在训练。”相信在一时时、一日日的训练中终会熟能生巧。
[ 参 考 文 献 ]
[1]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675.
[2]蒋君华.蒋旭琴.《多元解读多效激发》.宜兴市钮家小学,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