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玲玲
文言小品是一种“传统性和风格性相结合,抒情性和哲理性相结合,形象性和隐喻性相结合”的短小散文。文言小品有其特定的时代气质、独特的思想内涵,只有了解作家及其创作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增加知识的广度、思想的深度。因此,文言小品中“作者背景”的学习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精彩而丰富”的“作者背景”常常作为文言小品教学的导入环节,往往缺少与文本、学生呼应和互动,甚至流于形式和过场,如何突破这种单一僵化的教学环节设置?笔者认为,“作者背景”应该与教学实际相融合,灵活地、适时地呈现。
开场有趣味
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中学生,对未知世界探索主要源于“兴趣”,而“趣味”是帮助他们开启文言文大门的钥匙,与文本相关的作者的奇闻趣事无疑是最具“趣味”的。因此在这个阶段的文言小品教学过程中,精选作者的奇闻趣事导入课文,必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使之积极主动地阅读文本。
“趣闻趣事”材料的选取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短小精炼,切忌喧宾夺主;二是贴近文本,切忌游离文外;三是切入点小而深入,切忌泛泛而谈,面面俱到。
中场有理趣
随着心智的成熟,文言知识的积累,初中的学生迅速具备了一定的思辨能力,这时的文言小品教学追求,要引导他们自主呈现已知的“作者背景”,侧重激发学生思考,让“作者背景”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而教师要善于抓住文言小品中“传统”与“现实”、“形象”和“隐喻”的冲突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求,引领学生自主地从文本走近作者,根据作者背景更好地理解文本,了解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并从文本出发关照自身生活现实与时代,因而获得关于文本、作者更深刻的理解。
执教《马说》一文时,笔者并没有先介绍作者背景,而是在初步学习文本之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关于“伯乐”“千里马”孰先孰后的看法,并请同学发表关于韩愈观点的看法。不出所料,很多同学直接否认了这篇文章,认为韩愈观点是谬论。批判是最活跃的思维方式之一,有批判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火花,此时学生会自然地联想到韩愈及《马说》相关背景,随着学生的讲解分析,老师适时的补充和引导,学生们探知到“作者背景”和文本的关系的同时,学生不但理解了作者借“马”抒发“怀才不遇”的悲哀,更懂得了作者对当时选拔人才制度的愤慨与批判。懂得了韩愈的情与理,再拓展到韩愈的其他诗文,与《马说》的文本再次呼应,所有知识的积累,更是水到渠成了。
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呈现“作者背景”也必须遵循一定之规,即“学生自主呈现为主,教师适当补充为辅”的原则,巧妙呈现“作者背景”,挖掘文章的内涵,让学生享受到运用知识、自主思考探究的乐趣。
压轴有情趣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知识的丰富,学生逐渐能够自主运用“作者背景”解读文言小品,探求文本寄寓的作者情理。这时,我们执教者就需要给予学生新知识和新方法。入选初中教材的文言小品往往有較高的文学价值,值得好好品味,更有作者的性情、品格、人生态度,值得历代推崇。此时,课文已经不足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文人大家课本之外的优秀作品也值得学生去涉猎,此时,执教者不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推介阅读相关人物传记和其优秀作品,引导学生体味作家们的思想品格、人生境界,拓展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文本相对于它所依存作者人生及文化底蕴,只是冰山一角,当把冰山之下的主体呈现给学生时,带给他们震撼的不仅仅是作者的心境、人格风骨、处世境界,更是他们主动探求、丰富扩展自己知识的阅读情趣——基于学生一定知识积累、思维成熟基础上的“作者背景”压轴呈现,将把学生的视野扩展到作者、读者的整体,当然,这也对执教者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场为线索
巧用“作者简介”的某个点作为课堂设计的线索,用课文的具体文本内容去解读它、丰富它,从而使作者、作品和学生的领悟真正融为一体,也是笔者的大胆的有效尝试。
《岳阳楼记》文字较长,知识点较多,理解和背诵历来都是难点。然而本文课下注释给了范仲淹“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三个概念化的标签,笔者尝试以这三个主题词作为教学主线,将教学分为了三个板块,即“文学家——感受文字、意境之美”;“思想家——感受精神的高贵”;“政治家——感受胸怀的宽广”。如此把“作者背景”和作品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学效果喜人,在回环往复的文字分析中,知识积累经历了初识、再现和巩固三个阶段,内容的理解由浅入深,同时,学生们完成了对于范仲淹的立体认知。
总之,我们学习研究文言小品教学时,只有根据实际,灵活地、适时地设置“作者背景”的呈现,才能使学生对学习文章有兴趣;才能使学生学会运用“背景知识”更好地理解文章哲理,挖掘其隐喻的内涵;才能让学生了解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热爱名篇,热爱名家,享受阅读的情趣。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观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