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日记研究述评

2019-09-10 19:25阮平汪效驷
档案与建设 2019年11期
关键词:述评蒋介石日记

阮平 汪效驷

摘要:2006年以来,随着蒋介石日记的逐步公开,蒋介石日记的研究成为学界一大热点,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学术交流也日益活跃。学界围绕蒋介石日记研究这一主题,集中对国共关系、政治冲突与事件、对日谋略、国际外交、人际网络、亲族情感、个人生活、蒋介石日记版本和史料价值等八个议题进行探讨。蒋介石日记研究对深化民国史研究和拓展蒋介石研究的领域意义重大。学界对蒋介石日记研究的侧重点由“公领域”转向“私领域”,将日记与各种资料结合起来研究蒋介石成为趋势。近几年,蒋介石日记研究的趋冷,值得学界重视。

关键词:蒋介石;日记;研究;述评

最近20年,蒋介石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这与史料开放密切相关。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大陆和台湾积极推动蒋介石史料的整理出版,对蒋介石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06年起,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逐步公开蒋介石日记(以下简称“蒋日记”),使得有关蒋日记的研究成为“热点”,由此又形成了一股蒋介石研究的高潮。目前,学界已经把蒋日记的研究作为蒋介石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1]但并没有对蒋日记的研究成果做一专门和系统的梳理。故笔者拟对蒋日记的研究作一述评,以期为推动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蒋介石日记研究概况

蒋日记,一般是指蒋介石的孙媳蒋方智怡寄存于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的蒋日记手稿。这批日记始于1915年,止于1972年,除去中间遗失的四年,现存53年,已全部由胡佛研究院于2006年至2009年间陆续公开。依据编写方式的不同,蒋日记可分为手稿本、仿抄本、类抄本、引录本等几种类型。[2]故从广义上看,蒋日记还应是以上各种类型的总称。手稿本绝大部分为蒋介石亲笔书写。仿抄本是蒋介石为防备手稿本丢失,陆续命人按照日记内容和格式抄录的副本。类抄本即根据《曾文正公日记类抄》的体例,按照一定的分类原则将早期蒋日记内容进行分类摘抄、整理而成的。引录本即出现在公开发行的蒋氏传记年谱中被转引的日记文本。蒋日记手稿本和多数仿抄本,现寄存于胡佛研究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了《蒋介石年谱初稿》《蒋介石日记类抄》与“1933年两个月和1934年全年”[3]的蒋日记仿抄本。该类抄本和少数日记的仿抄本在20世纪80年代仅对专业研究需要的很少一部分人士开放。[4]该馆典藏的《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的原稿——《蒋介石年谱初稿》,已于1992年12月由档案出版社出版。台北“国史馆”庋藏的《蒋中正总统档案》中的“文物图书”有《事略稿本》及《蒋中正总统五记》等日记类抄。[5]《事略稿本》影印本自2003年起陆续整理出版,至2013年全套出齐。《蒋中正总统五记》则于2012年12月整理出版。蒋日记的引录本除了上述《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事略稿本》外,还有日本古屋奎二编著的《蒋总统秘录》与中国台湾秦孝仪编纂的《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等,都是参阅和引用蒋日记编订和撰著而成的。

学界对蒋日记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可称之为对蒋日记研究的发轫阶段。这期间,有多种以日记为主要内容或参阅日记,编辑或撰著的蒋氏传记类书籍,但这些书籍因种种原因绝大部分还没有披露或公开供学者参考。从编订或撰著的目的看,这些书籍不是为了促进学术研究,而是出于政治和宣传需要,属于史料汇编性质。在编订的过程中,编者带有较强的个人情感,所以对日记引用时有所改动。此阶段,国内外媒体和学界已陆续开始了对蒋日记的报道和介绍。因毛思诚最先运用蒋日记编订《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有学者称他为“蒋介石日记研究第一人”[6]。这些书籍不能算嚴格意义上的史学研究,但引用的大部分内容与日记原文一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以后研究蒋日记积累了可靠的资料,也奠定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至2006年蒋日记开放前,可称之为蒋日记研究的兴起阶段。这时期,大陆和台湾对蒋日记资料的开放或可供查阅,学界不仅有机会引用蒋日记资料作为学术研究的参考,还出现了一些以蒋日记为标题的论文及著作,对蒋日记进行学术性研究得以真正起步。在大陆,一些学者利用蒋介石早年的日记和奉化地方资料,撰写并发表了一些专题论文。[7]杨天石基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蒋日记类抄未刊稿本而撰写的三篇论文[8],开启了他后来研究蒋日记的更大的兴趣,并产生了更多的成果。台湾方面,一些学者则根据《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蒋总统秘录》《事略稿本》《爱记》等相关资料,发表了一些专题学术论文。[9]在海外,美籍汉学家也注意到蒋日记的学术价值。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20世纪90年代以《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等资料,著有《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10],析论1924年至1945年间民国史上相关史事。虽然此书的一些观点和结论还有待商榷,但它是蒋日记公开前,在系统解读和研究蒋日记方面颇有影响力的一部专著,对推动学术界关注和研究蒋日记具有积极作用。这一阶段研究蒋日记的成果,主要是尝试揭示某些重要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及披露蒋介石鲜为人知的秘密。

第三阶段为2006年蒋日记逐步公开至今,学界对蒋日记研究进入繁荣阶段。这期间,学界普遍地引用蒋日记资料作为学术研究的参考,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大量以蒋日记为研究题材的高质量论文和一批有影响的专著,涌现了一批研究蒋日记的著名学者和专家,蒋日记的研究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质的提升。在大陆,杨天石、陈红民等学者是从事蒋日记研究的代表人物。杨天石的《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11]一书是其研究蒋日记的代表性成果之一,一经出版就“迅速受到海内外学界和读书界的广泛注意和好评”[12]。随后,杨又相继完成了该书的第二辑、第三辑和第四辑。[13]这些著作提出了一些具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和结论,推动了蒋日记的研究。陈红民也有书摘录和解读了蒋日记。[14]此外,这两位学者还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蒋日记解读的专题论文。[15]台湾地区也是蒋日记研究的重镇。由于特殊人生经历及家庭背景,郝柏村、阮大仁撰写的多部专著对蒋日记的解读和研究均有独到之处,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6]在海外,美国资深中国问题专家陶涵撰写的《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17],在资料上的特点是“大量引用蒋的日记,以及访问到一般人不易采访到的人物”[18],此书被学界中人认同为“完整学术性的蒋传”[19]。此外,这一时期的相关著述还有很多。[20]

一些高水平的学术会议的召开,是蒋日记研究走向繁荣的助推器。2010年12月,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共同在台北举办了“蒋中正日记与民国史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21]此后,政治大学历史系利用蒋日记公布之机,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先后共同举办了“蒋介石的人际网络”“蒋介石的日常生活”“蒋介石与抗日时期的中国”“日记中的蒋介石”和“蒋介石日记与民国史研究回顾”五次学术讨论会。这些学术会议或涉及蒋介石某个专题研究,或在某些专题研讨中涉及蒋日记的研究,都发表了论文综述或出版了论文集。[22]

既然一些学术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把蒋介石研究作为其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那么对蒋日记研究的学术动态的关注自然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浙江大学成立了大陆第一个以蒋介石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机构——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浙大蒋研中心”网站与“浙大蒋研中心”微信公众号,经常介绍与蒋日记相关的研究活动与成果。2017年,在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之际,该微信公众号原创“走向抗战|蒋日记周周读”栏目,每周一次用“史料+解读文章+音频”的新方式,运用蒋介石史料,配合其他历史人物史料,宣传中国人民是如何走向全面抗战之路的。它为期一年、共53周,在形式与内容上有了许多创新,在学界及社会上获得极好口碑与影响。台湾“国史馆”的官网不仅提供《蒋中正总统五记》全文检索系统,还提供《国史研究通讯》(原名《国史馆馆讯》)电子刊物。人们可以浏览各期文章目录及其全文,其中就有一些关于蒋日记研究的前沿动态和成果。[23]

大陆学界对蒋日记颇为关注,已经成为研究蒋日记的重要力量。通过“中国知网”和“超星发现”,以“蒋介石日记”为关键字检索论文和专著数量,可以略窥大陆学界对蒋日记研究的热度与成果。[24]从趋势上看,以“蒋介石日记”为研究题材的成果,从2006年蒋日记开放后迅速增长,直到2010年达到一个高峰后有所减少。

二、蒋介石日记的研究议题与成果

蒋日记既有大量涉及军国大事的内容,也有相当多记述个人的生活及细腻的内心情感的内容,可供研究的议题丰富多样。目前,学界从蒋日记呈现的内容入手,围绕蒋介石日记研究这一主题,对国共关系、政治冲突与事件、对日谋略、国际外交、人际网络、亲族情感、个人生活、蒋日记版本和史料价值等八个议题进行探讨。

第一,國共关系方面,重点关注蒋介石的“联共”与“反共”策略及其形成的心路历程。金冲及从军事角度来考查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略决战的,认为蒋介石长于政治权术,军事指挥能力却未见高明。[25]刘大禹以蒋日记为中心,探讨蒋介石在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时的具体应对。[26]洪岚围绕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和发展,探讨蒋介石处理“武力剿共”和“军事抗日”关系的心路历程。[27]陈红民概述蒋介石对中央苏区五次军事行动的指挥与结局之间因果关系,指出蒋的“剿共”军事行动也受内外环境及其政略战略的影响。[28]类似的成果在此不一一介绍。[29]

第二,政治冲突与政治事件方面,或关注某些重要事件中蒋介石的心态、决策,或从中透视政治运行机制,或侧重于发现新线索,尽力还原事件。杨奎松从国民党自身体制方面来看待国民党当局制造一连串血案的“政府暴力”事件,指出蒋介石难逃战后国民党滥施政府暴力的幕后推手的责任。[30]李玉以1927至1937年间的蒋日记为考察范围,探讨蒋介石党国忧患意识的内容与实质,认为他对国民党弊端的忧虑,一定程度上也是在替自己的政治前途考虑。[31]陈红民根据蒋日记的线索,得出两个推断:蒋介石在“约法之争”中拘禁胡汉民出自宋子文的建议;具体确定拘胡方案是在2月27日,即实际拘禁胡汉民的前一天。[32]此类成果还有不少。[33]

第三,对日谋略方面,聚焦于抗战前后蒋介石对日的态度、主张和抗战谋略的转变。薛念文考察1932年的“一·二八”抗战到1937年的“八·一三”抗战,认为蒋介石基本执行了“以战求和”的策略,但发现他两次“以战求和”的程度有所不同。[34]吴景平考察了1938年蒋介石等国民党高层人士对日的和战态度乃至心路历程。[35]李玉利用蒋日记,佐以《事略稿本》,分析了“济案”后蒋介石对日“雪耻”心理。[36]臧运祜依据蒋日记提供的线索,着重论述1935年上半年围绕“亲善”问题的中日互动过程,并指出蒋迅速陷入顿挫、终归败局的内外原因。[37]台湾学者吕芳上使用1937年蒋日记等史料,考察这一时期蒋的抗战决策,以助于对抗战初期战争走向的了解。[38]该类成果在此不过多列举。[39]

第四,国际外交方面,关注蒋介石在国际大国博弈中的态度和对外政策的抉择等,其中抗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及中苏边疆问题是研究的重点。张北根分析蒋介石应对居里第二次访华的策略,认为他的“始刚终和”的策略比较成功。[40]他还依据蒋日记等档案,研究了威尔基访华的背景、蒋介石应对威尔基访华的宗旨、蒋与威尔基会谈的详情及其对访问结果的评估。[41]王建朗从抗战后期中美关系的发展有着多重面相这一角度,依据抗战后期的蒋日记,试图从蒋所思所想着眼,考察蒋对美国信任感的逐渐流失。[42]他还基于蒋日记,探讨战时新疆的走向问题,认为由于国民政府因势利导、积极应对,终使新疆回到中央的管治之下。[43]肖如平以蒋日记为中心,探讨蒋介石由“控苏”到“联苏”的历程及其政策。[44]类似成果还有许多。[45]

第五,人际网络方面,主要通过对蒋介石的党政人际关系、军事人脉、地缘关系的探讨,来了解蒋的个人性格、处事方法、治术谋略、文化心理等。美籍华裔学者戴鸿超通过2006年首批公布的蒋日记,探讨孙中山与蒋介石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孙蒋异同之处。[46]杨天石通过解读蒋日记,认为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蒋介石提议胡适参选总统是“一个巧妙的政治手段”的评价,有一定的道理。[47]陈红民、朱晶通过梳理1961年蒋日记,认为时任“驻美大使”的叶公超被罢免的原因是蒋介石不信任下属,功成归己、错咎他人的处事方式。[48]此类成果还有一些。[49]

第六,亲族情感方面,较多关注蒋介石对宋美龄等四位妻妾的爱情和婚姻、对蒋经国和蒋纬国的父子情、对王采玉的母子情、对溪口的故乡情等。台湾学者林桶法依据蒋日记与家书等史料,在对母亲的眷念、关心亲族的具体表现等方面探讨蒋介石内心的真正情怀。[50]肖如平利用蒋日记,对蒋介石与蒋经国父子亲情的发展脉络作了简要梳理,认为他们父子感情的背后,往往充满着“国”与“家”、“公”与“私”的纠葛与矛盾。[51]陈雁从传记、回忆录、报纸和蒋日记入手,分析蒋宋联姻如何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段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大众历史”,而这样的“大众历史”早已远远脱离了蒋介石、宋美龄这两位故事的男女主人公的掌控。[52]方新德通过日记对蒋介石的故乡情结进行分析,认为故乡对蒋介石个人性格的养成有重大关系。[53]周金康选录了蒋日记对故乡特别是对溪口的赞美之词和思念之情的记述,并在每一篇乡情日记之后附相关的照片进行解读。[54]类似成果非常多。[55]

第七,个人生活方面,关注蒋介石的反省、宗教、性格、兴趣、休闲等,来探讨蒋介石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生活哲学,以拓展新视野。杨天石从蒋日记看蒋介石在多方面进行反省,认为这些正确或不正确的反省,深刻地影响着一段时期台湾历史的发展进程。[56]韩国学者裴京汉利用蒋日记,考察蒋是如何接受基督教的,以及之后基督教对其内心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宗教信仰在其日常生活中如何体现等问题。[57]台湾学者张淑雅从1950年代末期蒋在日记内所写的内容,日记对他个人的作用与他关怀的重点,以及日记所显示他个人应变转念的能力等方面,来看蒋介石“屡败屡战”的生存之道。[58]台湾学者黃克武依据蒋日记、《事略稿本》与五记中的《省克记》《学记》等史料,对蒋氏的省克生活作一描述与分析,并进而思考其与蒋氏治国理念之关系。[59]此类的成果还有《蒋介石追忆青少年生活——〈蒋介石日记〉解读之七》[60]《力做“圣贤”不做“禽兽”蒋介石日记揭秘艰难的“戒色”之旅》[61]等文。

第八,学界对蒋日记版本和史料价值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蒋日记公开后,吸引了全世界研究蒋介石的学者的目光。“当越来越多的学者在论著中引用蒋介石日记时,常被问起的一个问题是:蒋介石日记是真的吗?”[62]日记分为两种,一种主要是写给别人看,另一种主要是写给自己看。据杨天石分析和考证,蒋日记“主要为自用,而非主要为示人、为公布”[63]。即使日记是蒋介石基于这种动机所写并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仍会受人质疑,毕竟真实不代表没有失真,也不等同于正确和全面,再加上以往被学者广泛引用的各种版本蒋日记已经被证明并不完全可靠等原因,这些自然引发了学界对日记史料价值的探讨及日记各种版本的比较研究。蒋日记的真实性和史料价值,大体上已为学界所广泛认可。杨天石通过考证和分析,认为日记有“相当的真实性”[64]。薛念文认为蒋日记史料价值主要表现在:纠正以往之讹传;蒋介石的“雪耻”情结与抗战策略;蒋在日记中多有反省,以补充心理和经历研究之空白;补充一些历史的细节,丰富人物的研究。[65]杨奎松以1949年蒋介石下野及其对北平和谈的影响为例,指出蒋日记价值再高,也有“类似的隐与缺”的局限。[66]方新德从档案学角度分析了日记原稿真实程度的相对性和价值之所在。[67]台湾学者黄克武认为“五记”中的《省克记》的史料价值在于可让我们了解蒋介石如何修身,以及他的修身思想与处事、治国理念之间的关系。[68]类似的成果还有一些。[69]

关于日记各种版本间的比较研究,主要关注日记手稿本与日记其他版本的异同以及由此产生的真实性等问题的探讨。朱华通过对中山舰事件期间蒋氏日记不同版本的比较,指出蒋介石早期的日记比较坦率,但中山舰事件以后,开始考虑用日记维护自己的形象,从而对日记不断进行修改。[70]马振犊把毛思诚所作《蒋介石日记类抄》和《蒋介石年谱初稿》,与蒋日记原本相比较,指出前者在内容上基本是忠实于蒋介石日记原本,后者虽保留了基本史实,但做出了相应的删改。[71]段智峰通过《蒋介石日记》(手稿本)与《事略稿本》的详细对比,并将两者文本详细分析,揭示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及其史料价值。[72]此外,也有学者还较多地关注蒋介石《西安半月记》与《西安事变日记》的关系和内容的真实性,并与宋子文《西安事变日记》、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等相关资料相参照。[73]

三、蒋介石日记研究的意义及趋势

蒋日记不仅记载了蒋介石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还相对如实地记载了蒋的个人情感及自我反思。蒋日记对蒋介石研究乃至民国史研究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方面,蒋日记再现了历史的细节,有助于深化民国史的研究。蒋日记为某些重要史事提供了“历史的发展线索”,研究者通过对蒋日记的研究,虽然不一定能破解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谜题,“但的确有助于重大史事发展的了解”。[74]这种观点引起学界的共鸣,可以在大量的史事上得到印证。吴景平认为,包括蒋日记在内的多种名人日记提供了战时官方文书之外的另一种重要史料,不仅可以补充一些重要叙事的不足,更记述了有关人物自身和相关人士在对日和战问题上的态度乃至心路历程。[75]李玉指出,蒋日记中的忧党文字为后人提供了一个认识蒋介石与国民党的新视角。[76]张天社认为,蒋介石《西安事变日记》为我们研究和认识西安事变提供了珍贵史料,廓清了西安事变历史上许多难题和困惑,也使一些历史疑案、懸案水落石出,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77]肖如平则通过蒋日记找到蒋介石在“反攻大陆”中“控苏”与“联苏”政策的记载。[78]陈红民认为蒋日记对“约法之争”的记载,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史料与视角,又提供了一些新的研究线索。[79]不难看出,蒋日记为民国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线索和新观点。

另一方面,蒋日记为研究蒋介石个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拓展了蒋介石研究的领域。“基于人性视角来理解并研究历史,是当今史学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80]人性的视角使人更加关注蒋介石私人生活范围问题的研究,由此拓展了蒋介石研究的新领域——“私领域”。“私领域”是相对“公领域”而言,把蒋介石“作为具体的历史人物”[81],研究者通过日记对蒋介石个人日常生活、情感、性格、心理等方面进行解读和研究。“公领域”则是对政治、军事、外交等传统领域的研究,涉及蒋介石担任公职时的言行及其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关系。蒋介石“私领域”和“公领域”的研究,是蒋介石研究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私领域”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思考蒋介石个性与治国理政的关系,“公领域”的研究也有助于理解某些政治活动对蒋介石个人生活、情感、心态的影响。目前,已经有不少学者特别是台湾学者较为深入地探讨两者的关系。如吕芳上通过《学记》的丰富读书资料,提出蒋氏的阅读与思想的互动关系如何、阅读对人生观与政治事功的影响怎样、阅读与宗教的关系可否作进一步印证等一系列思考。[82]值得注意的是,蒋日记的公开及对蒋介石“私领域”的研究,有助于“把蒋介石从一种政治符号还原成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83],有助于找寻真实的蒋介石,在历史中发现其本相,这势必对蒋介石的形象勾勒及其评价产生重要影响。

从以上蒋日记的研究历程和现状可以看出,蒋日记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内容和视角上,对蒋日记研究的侧重点由“公领域”转向“私领域”。对蒋日记的研究,“最初研究者的关注无疑还较多地集中在传统的政治、外交、军事方面,尝试着从中找到新的隐秘故事”[84],但很快,对其的侧重明显地又偏向了“私领域”。促使这种转变有以下原因:首先,研究者发现对蒋日记的研究不能推翻现有的结论,改变近现代的历史。其次,作为私密史料的蒋日记,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私人生活和个人心路的真实记载,这为“私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可能。再者,近些年来社会史、文化史、心态史等史学的快速发展影响到了研究者对蒋日记的研究,如利用社会史的一些理论与方法,把眼光向下看、关注日常生活等,对蒋日记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传统中国社会文化在与西方政治文化碰撞和交融中,对中国政治人物的影响和作用情况,理当更具价值和意义”[85],而对“私领域”的研究无疑顺应了这种观点的要求。这些思想充分体现在蒋日记研究的众多议题上。这些议题在视野上不再局限于从政治、军事、外交等层面对蒋介石进行讨论,而是扩大到人际关系、个人生活、情感等蒋介石个人历史方面的探讨。

二是在史料运用上,从主要依据蒋日记到把蒋日记与各种史料结合起来研究蒋介石。既有对各种版本蒋日记、台湾“国史馆”所藏国民政府和蒋介石档案等相关史料的深入挖掘,又有对国共关系、国际多方关系等方面档案、文献的综合运用,还有相关政治人物和文化名人回忆录、日记的补充运用,甚至有对蒋介石亲近之人及其后人的珍贵口述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蒋日记作为一种私密史料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但毕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所以对于蒋日记的研究不能过度依赖于日记论蒋介石,正所谓孤证不立,还要与其他各种相关的蒋介石史料,甚至民国史的相关史料相互印证,才能达到去伪存真的效果。在这方面,杨天石先行一步,作出了很好的榜样。早在20世纪80年代,杨天石利用偶然发现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的蒋介石在中山舰事件期间的日记,并结合该馆收藏的中山舰事件档案等史料,写成《中山舰事件之谜》一文,提出与旧说不同的新解。论文发表后,胡乔木称赞道:“‘不可多得’,具有‘世界水平’的好文章。”[86]杨天石关注、追踪、收集和研究蒋日记已有数十载,对蒋日记真实性问题有着深刻的感悟:“蒋的日记手稿本对于我们认识蒋的本相,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有很大的意义。不看,会是很大的损失;但是,看了,什么都相信,也会上当。”[87]

近几年,蒋日记研究趋冷,值得我们反思。大陆学界自2015年以后,以“蒋介石日记”为专题研究的论文刊发数量明显不如往年。这可能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一则,受到蒋日记研究趋势的影响。蒋日记最大特色是在“私领域”,过去单纯研究“公领域”的学者,想要马上将“公领域”的研究成果与“私领域”里的新内容结合起来,“获得新的发现,就比较困难”[88]。二则,今年是蒋日记全部开放完毕[89]的第十年,随着日记开放热度的消减,学界对待日记的心态也恢复了平常心。一些学者在蒋介石相关研究中以日记作为重要的史料之一,但并没有以日记作为研究专题。不过这种情况可能在特殊的纪念日里有所改变。如2015年和2017年分别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爆发80周年,在这两年里,有关蒋介石抗战时期日记的解读和研究就偏多一些。三则,一批新加入蒋日记研究的学者,“前期研究准备不足”,要“撰写出较有新意和有一定分量的研究论文”,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学术积累。[90]

目前,在大陸学界,蒋日记研究的主力军还是杨天石、陈红民等一批中年以上的学术前辈,青年学者则为数寥寥。对此,应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浙大蒋研中心”和浙江大学历史系在收集蒋介石相关史料、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和培养优秀青年等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为学界所关注。团队建设和合作应成为今后相关研究推进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参见陈红民、何扬鸣:《蒋介石研究:六十年学术史的梳理与前瞻》,《学术月刊》2011年第5期;杨奎松:《蒋介石相关主题的研究回顾与展望(大陆)》,汪朝光、刘维开主编:《蒋介石的人际网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87-297页;吴淑凤、陈进金:《蒋介石相关主题的研究回顾与展望(台湾)》,汪朝光、刘维开主编:《蒋介石的人际网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01-323页;曹明臣:《1980年代中期以来大陆蒋介石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2年第12期;杨婉蓉、李仲明:《近二十年来大陆有关抗战时期的蒋介石研究综述》,《抗战史料研究》2013年第2期,等。

[2]关于蒋日记各种版本的现状、保存、运用等情况,可参见杨天石:《蒋介石日记的现状及其真实性问题》,《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1期;吕芳上:《〈蒋中正日记〉与民国史研究》,周惠民主编:《民国史事与档案》,台北:政大出版社,2013年,第16-20页;刘维开:《〈蒋中正日记〉与蒋中正研究》,周惠民主编:《民国史事与档案》,台北:政大出版社,2013年,第38-65页。一些学者对蒋日记版本问题的看法有所差异。大陆学者杨天石认为:“蒋介石日记有手稿本、仿抄本和类抄本、引录本等几种类型。”参见杨天石:《蒋介石日记的现状及其真实性问题》,《中国图书评论》2008第1期,第33-35页。台湾学者吕芳上则认为:“事实上,日记的版本应该只有一种,即是目前暂存美国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院之日记原本的‘手稿本’,其他所有与日记相关的‘版本’,都是由‘手稿本’发展出来。”参见吕芳上:《〈蒋中正日记〉与民国史研究》,周惠民主编:《民国史事与档案》,台北:政大出版社,2013年,第17页。

[3]陈洁:《〈蒋介石日记揭秘〉被指作伪》,《中华读书报》2007年2月7日,第1版。

[4]杨东晓:《蒋介石日记的不同版本》,《新世纪周刊》2007年第5期,第76页。

[5]吕芳上:《〈蒋中正日记〉与民国史研究》,周惠民主编:《民国史事与档案》,台北:政大出版社,2013年,第17页。

[6]参见黄梅君、汪校芳:《毛思诚:蒋介石日记研究第一人》,《宁波通讯》2011年第5期,第35页;文俊雄:《毛思诚:解读蒋介石个人档案第一人》,《中国档案》2014年第12期,第68页。

[7]如王舜祁、胡元福:《从蒋介石日记看他的四位夫人》,《民国春秋》1988年第5期;王舜祁、胡元福:《蒋介石日记中的纬国母子》,《文史通讯》1990年第3期;王晓华、陈兴唐:《首次披露:蒋介石抹去的婚恋日记》,《炎黄春秋》1993年第7期。

[8]参见杨天石:《从毛思诚“蒋介石日记类钞”观察九一八事变后的蒋介石》,《传记文学》1995年第4期;杨天石:《宋明道学与蒋介石早年的个人修身:读蒋介石未刊日记》,《传记文学》2001年第5期;杨天石:《卢沟桥事变前蒋介石的对日谋略——以蒋氏日记为中心所做的考察》,《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2期。以上文章收录于杨天石《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一书中。

[9]如庄大公、廖彦博:《“史迪威事件”里的蒋介石——解读〈蒋介石日记〉》,《档案史料与研究》2000年第2期;刘维开:《蒋中正〈西安半月记〉之研究》,《政治大学历史学报》2003年第20期;陈进金《从〈爱记〉看蒋、宋情爱》,《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2003年第11期,等。

[10]此书中文版参见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1]此书的中文简体版、中文繁体版和修订版分别是: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香港:三联书店,2008年;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1》,重庆出版社,2015年。

[12]该书被中国图书评论家协会及全国31家媒体联合评定为2008年十大图书奖,繁体字版获香港书奖,参见杨天石:《我的学术自传》,《关东学刊》2018年第2期,第87页。此外,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陈永发曾对此书高度评价:“运用解密的蒋中正的日记,终于把真实的蒋中正从深锁于各种政治迷雾和个人私密之中找寻了回来。”参见陈永发:《评杨天石新著〈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传记文学》2008年第6期,第113页。

[13]参见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2》,华文出版社,2010年;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还原13个历史真相》,九州出版社,2014年;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4》,东方出版社,2018年。

[14]参见陈红民:《蒋介石的后半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陈红民:《细品蒋介石:蒋介石日记阅读札记》,人民出版社,2016年。

[15]如在“中国知网”中,以“蒋介石日记”为关键字检索到陈红民的论文31篇。其中,就专门解读蒋介石日记而言,为数不少。2017年,陈红民及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团队在《世纪风采》上开辟“月读蒋介石”栏目,撰写了12篇“走向抗战‘月读’《蒋介石日记》(1937)”的系列文章,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自2009年至2017年,陈红民及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团队在《世纪》上撰写了16篇解读蒋介石日记的系列论文,涉及的论题较广。在“中国知网”中,以“蒋介石日记”为关键字检索到杨天石的论文22篇。其中,杨天石在《世纪》《同舟共进》《江淮文史》《文史博览》上发表了13篇解读蒋介石日记的论文。

[16]这些专著参见郝柏村:《郝柏村解读蒋公日记1945—1949》,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郝柏村:《郝柏村解读蒋公八年抗战日记1937—1945》,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阮大仁:《蒋中正日记揭密——从风雨飘摇到大局初定》,华文出版社,2012年;阮大仁:《蒋中正日记中的当代人物》,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14年;阮大仁:《蒋中正日记中的抗战初始》,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15年。

[17]陶涵:《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林添贵译,台北:时报文化,2010年。

[18]余敏玲:《最高统帅: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汉学研究》2010年第28卷第2期,第427页。

[19]吕芳上:《重评蒋介石(导读)》,陶涵:《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林添贵译,台北:时报文化,2010年,第10页。

[20]参见张秀章:《蒋介石日记揭秘》,团结出版社,2007年;卞客生:《蒋介石日记秘事》,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曾景志:《蒋介石家书日记文墨选录》,团结出版社,2010年;陈岚:《蒋介石日记全揭秘》,远方出版社,2010年;王晓华:《蒋介石日记秘档》,台海出版社,2014年;宋曹琍璇、郭岱君主编:《走近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揭秘》,香港:中华书局,2016年,等。

[21]这次学术会议的成果请参见吕芳上主编:《蒋中正日记与民国史研究》,台北:世界大同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

[22]这五次学术讨论会的成果请依次参见:王奇生、汪朝光、邵铭煌等:《蒋介石的亲情爱情与友情》,台北:时报文化,2011年;吕芳上主编:《蒋介石的日常生活》,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4年;李在全:《两岸近代史学界交流与合作的纽带:“蒋介石与抗战时期的中国学术研讨会”述评》,《抗日战争研究》2013年第3期;潘晓霞:《“日记中的蒋介石”学术研讨会综述》,《南京大学学报(哲學·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该会议的论文集,详见罗敏:《中华民国史研究第3辑在日记中找寻历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任育德:《“蒋介石日记与民国史研究回顾”学术讨论会纪要》,《国史研究通讯》2016年第10期。

[23]如“国史馆”修纂处:《〈蒋中正总统五记〉新书发表会》,《国史研究通讯》2012年第2期;刘维开:《蒋中正总统五记〈游记〉介绍》,《国史研究通讯》2012年第2期,等。

[24]关键字还包括“蒋日记”和“蒋氏日记”,论文的类型仅仅包含期刊论文、硕博学位论文及会议论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上的论文约有157篇,“超星发现”上的专著约有11部。

[25]金冲及:《蒋介石是怎样应对三大战略决战的?》,《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1期。

[26]刘大禹:《蒋介石对1958年炮击金门的应对——以〈蒋介石日记〉为中心》,《台湾研究集刊》2012年第1期。

[27]洪岚:《从日记看蒋介石处理“武力剿共”与“军事抗日”关系的心路历程——以九一八事变为中心的考察》,《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28]陈红民:《从〈蒋介石日记〉看其对中央苏区的五次“围剿”》,《苏区研究》2016年第6期。

[29]如钟健:《蒋介石与1945年初的国共谈判——以〈蒋介石日记〉为中心的探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杨天石:《蒋介石日记中的“两岸密使”》,《同舟共进》2018年第9期,等。

[30]杨奎松:《蒋介石与战后国民党的“政府暴力”:以蒋介石日记为中心的分析》,《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4期。

[31]李玉:《试论蒋介石在日记中关于国民党弊端的忧思(1927—1937)》,《安徽史学》2013年第6期。

[32]陈红民:《〈蒋介石日记〉中的“约法之争”》,《史学月刊》2015年第4期。

[33]如周天度、孙彩霞:《蒋介石〈西安事变日记〉》,《百年潮》2007第10期,此文在2008年收录于《新华文摘》第1期;杨天石:《蔣介石查处孔祥熙等人的美金公债舞弊案:蒋介石日记解读》,《传记文学》2008年第5期;杨天石:《二二八事件与蒋介石的对策——蒋介石日记解读》,《传记文学》2009年第2期;陈红民、傅敏:《1935年汪精卫遇刺案——〈蒋介石日记〉解读之二》,《世纪》2009年第6期;肖如平:《从〈蒋介石日记〉看国民党在台改造——兼评冯琳著〈中国国民党在台改造研究(1950—1952)〉》,《台湾历史研究》2014年,等。

[34]薛念文:《从“一·二八”到“八·一三”蒋介石“以战求和”抗战策略的转变——以胡佛研究所藏〈蒋介石日记〉为中心》,《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35]吴景平:《1938年国民党对日和战态度述评——以蒋介石日记为中心的考察》,《民国档案》2010年第3期。

[36]李玉:《蒋介石在日记中对日“雪耻”——以1928年“济案”为中心的考察》,《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8期。

[37]臧运祜:《蒋介石与1935年上半年的中日亲善——以蒋氏日记为中心的考察》,《民国档案》2018年第1期。

[38]吕芳上:《“最后关头”的到来:从日记考察蒋介石的抗战决策》,《抗战史料研究》2012年第1期。

[39]如刘贵福、朱晋平:《从〈蒋介石日记〉看淞沪抗战的一个问题》,《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1期;周天度:《从七七事变前后蒋介石日记看他的抗日主张》,《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2期;汪朝光:《抗战胜利的喜悦与对日处置的纠结——由蒋介石日记观其战后对日处置的双面性》,《抗日战争研究》2013年第3期,等。

[40]张北根:《蒋介石应对居里第二次访华的策略——以〈蒋介石日记〉为中心》,《民国档案》2017年第4期。

[41]张北根:《蒋介石与威尔基访华——以〈蒋介石日记〉为视角的考察》,《社会科学》2019年第8期。

[42]王建朗:《信任的流失:从蒋介石日记看抗战后期的中美关系》,《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3期。

[43]王建朗:《试论抗战后期的新疆走向:基于〈蒋介石日记〉的再探讨》,《晋阳学刊》2011年第1期。

[44]肖如平:《蒋介石“反攻大陆”中的“控苏”与“联苏”——以〈蒋介石日记〉为中心》,《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4期。

[45]如王建朗:《从蒋介石日记看抗战后期的中英美关系》,《民国档案》2008年第4期;郑会欣:《“忍气吞声,负重致远”:从蒋介石日记看他对雅尔塔协议的态度》,《社会科学杂志》2008年第7期;鹿锡俊:《1940年的国际危机与蒋介石的抉择——以当事者日记为基础的一个初步考察》,第三届“近代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广州,2010年;杨天石:《蒋介石收复新疆主权的努力(上):蒋介石日记解读》,《江淮文史》2013年第4期;杨天石:《蒋介石收复新疆主权的努力(下):蒋介石日记解读》,《江淮文史》2013年第5期;陈红民:《台湾当局对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的反应——以“蒋廷黻资料”与〈蒋介石日记〉为中心》,《军事历史研究》2015年第1期;张北根:《蒋介石对待华莱士访华的态度——以〈蒋介石日记〉为主要材料的分析》,《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等。

[46]戴鸿超:《从新近公布的蒋介石日记看孙蒋交往》,“孙中山:历史·现实·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上海,2006年。

[47]杨天石:《蒋介石提议胡适参选总统前后——蒋介石日记解读》,《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2期。

[48]陈红民、朱晶:《1961年蒋介石缘何罢免叶公超——蒋介石日记解读之十一》,《世纪》2013年第3期。

[49]如聂云霞:《从新公开的蒋介石日记谈张学良》,《档案与建设》2006年第8期;陈红民:《蒋介石与胡适的首次见面——〈蒋介石日记〉解读之九》,《世纪》2011年第4期;许秀孟:《〈爱记〉中的蒋中正:人际与感情》,《国史研究通讯》2012年第2期;陈红民、夏思:《蒋介石缘何与鲍罗廷决裂——〈蒋介石日记〉解读之十三》,《世纪》2013年第2期,等。

[50]林桶法:《蒋介石的亲族关怀——以日记与家书为中心的探讨》,“蒋介石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浙江杭州,2010年。

[51]肖如平:《从日记看蒋介石与蒋经国的父子情》,《民国研究》2010年第1期。

[52]陈雁:《传说、传媒与日记中的蒋宋联姻》,《史林》2012年第1期。

[53]方新德:《从〈蒋介石日记〉看蒋介石的故乡情结》,《浙江学刊》2010年第5期。

[54]周金康:《乡国履痕:蒋介石日记乡情寻踪》,宁波出版社,2015年。

[55]如杨天石:《蒋介石的“婚外情”传说——蒋介石日记解读之三》,《世纪》2008年第1期;薛念文:《蒋介石日记中的宋美龄》,《档案春秋》2008年第3期;薛念文:《蒋介石日记中的亲子之情》,《档案春秋》2009年第8期;陈红民、傅敏:《蒋介石对母亲的追思——〈蒋介石日记〉解读之四》,《世纪》2010年第2期;杨天石:《蒋介石日记解读苏联放蒋经国回国内幕》,《文史参考》2010年第3期;陈红民、傅敏:《败退台湾前后蒋介石的父子情——〈蒋介石日记〉解读之六》,《世纪》2010年第4期;杨天石:《蒋介石日记解读与宋美龄的婚后生活》,《文史参考》2010年第6期;薛念文:《蒋介石日记中的原配毛福梅》,《文史博览》2010年第7期;薛念文:《蒋介石日记中的陈洁如》,《文史博览》2010年第11期;肖如平:《蒋介石日记中的两封蒋经国家书》,《档案与建设》2012年第5期;陈红民、王丛丛:《蒋介石结婚前如何称呼宋美龄——〈蒋介石日记〉解读之十二》,《世纪》2013年第1期,等。

[56]杨天石:《蒋介石在日记中如何反省》,《同舟共进》2009年第10期。该文在2009年入选《新华文摘》第24期。

[57]裴京汉:《蒋介石与基督教——日记里的宗教生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民国人物与民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77-289页。

[58]张淑雅:《蒋介石一瞥:1950年代后期日记中的观察》,《台湾史研究》2011年第18卷第1期。

[59]黄克武:《修身与治国:蒋介石的省克生活》,《国史馆馆刊》2012年第34期。

[60]陈红民、张莉:《蒋介石追忆青少年生活——〈蒋介石日记〉解读之七》,《世纪》2010年第6期。

[61]杨天石:《力做“圣贤”不做“禽獸”蒋介石日记揭秘艰难的“戒色”之旅》,《人物画报》2010年第14期。

[62]《序言:我对〈蒋介石日记〉的看法》,陈红民:《细品蒋介石:蒋介石日记阅读札记》,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4页。

[63]杨天石:《蒋介石日记的现状及其真实性问题》,《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1期,第36页。

[64]杨天石:《蒋介石日记的现状及其真实性问题》,《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1期,第36页。对于杨天石这一观点,有很多学者表示异议。汪朝光、王奇生、金以林三位学者一致认为,从1927年蒋的地位巩固以后,他写日记很明确的一点是要给后人看的;台湾历史学者汪荣祖等对蒋日记记载内容真实性有所保留,觉得应该更多地参照相关史料来印证。参见胡新民:《〈蒋介石日记〉有多少可以相信》,《文史博览》2014年第2期,第49页。

[65]薛念文:《〈蒋介石日记〉的史料价值》,《民国档案》2007年第3期。

[66]杨奎松:《关于蒋介石日记的史料价值问题——以1949年蒋介石下野及其对北平和谈的影响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民国人物与民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50-379页。

[67]方新德:《关于蒋介石日记的档案学启示》,《档案学通讯》2010年第5期。

[68]黄克武:《蒋中正总统五记〈省克记〉的史料价值》,《国史研究通讯》2012年第2期。

[69]如何智霖:《〈困勉记〉的史料价值——以两广事变为例》,《国史研究通讯》2012年第2期;王靖雨:《蒋介石的新闻舆论布置与管控(1928—1949)——兼论〈蒋介石日记〉(手稿本)的真实性与学术效度》,《新闻春秋》2018年第4期,等。

[70]朱华:《蒋介石为什么不断修改自己的日记?——以中山舰事件为例》,《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1期。

[71]马振犊:《〈蒋介石日记〉原本、抄本之异同及其内含价值》,《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72]段智峰:《差异何其微妙:〈蒋介石日记〉(手稿本)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的对比》,《浙江档案》2017年第4期。

[73]此类成果如李义彬、周天度:《〈蒋介石日记〉与西安事变的几个问题》,《百年潮》2009年第1期;张天社:《蒋介石〈西安事变日记〉与〈西安半月记〉的比较研究》,《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张天社:《蒋介石〈西安事变日记〉系事后补写》,《百年潮》2014年第6期,等。

[74]吕芳上:《〈蒋中正日记〉与民国史研究》,周惠民主编:《民国史事与档案》,台北:政大出版社,2013年,第30-34页。

[75]吴景平《1938年国民党对日和战态度述评——以蒋介石日记为中心的考察》,《民国档案》2010年第3期。

[76]李玉:《试论蒋介石在日记中关于国民党弊端的忧思(1927—1937)》,《安徽史学》2013年第6期。

[77]张天社:《蒋介石〈西安事变日记〉系事后补写》,《百年潮》2014年第6期。

[78]肖如平:《蒋介石“反攻大陆”中的“控苏”与“联苏”——以〈蒋介石日记〉为中心》,《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4期。

[79]陈红民:《〈蒋介石日记〉中的“约法之争”》,《史学月刊》2015年第4期。

[80]杨奎松:《关于民国人物研究的几个问题——以蒋介石生平思想研究状况为例》,《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第109页。

[81]陈红民:《中国大陆地区蒋介石研究的新趋向》,《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189页。

[82]吕芳上:《蒋中正总统五记〈学记〉:蒋中正的读书生活》,《国史研究通讯》2012年第2期。

[83]杨奎松:《蒋介石相关主题的研究回顾与展望(大陆)》,汪朝光、刘维开主编:《蒋介石的人际网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97页。

[84]杨奎松:《关于民国人物研究的几个问题——以蒋介石生平思想研究状况为例》,《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第107页。

[85]杨奎松:《关于民国人物研究的几个问题——以蒋介石生平思想研究状况为例》,《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第107页。

[86]杨天石:《我的学术自传》,《关东学刊》2018年第2期,第86页。

[87]杨天石:《蒋介石日记的现状及其真实性问题》,《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1期,第36页。

[88]杨奎松:《蒋介石相关主题的研究回顾与展望(大陆)》,汪朝光、刘维开主编:《蒋介石的人际网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94页。

[89]2006年3月,胡佛研究院首次公开了1917年至1931年的日记;2007年4月和2008年7月又分别公开了1932年至1945年的日记和1946年至1955年的日记;2009年7月,公开了剩余的全部日记即1956年至1972年的日记。

[90]杨奎松:《蒋介石相关主题的研究回顾与展望(大陆)》,汪朝光、刘维开主编:《蒋介石的人际网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94页。

猜你喜欢
述评蒋介石日记
蒋介石:我敬佩一人、畏惧两人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成长日记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宋美龄弄错蒋介石的秘密替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