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翠萍
【摘要】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当一个物理量与几个因素都有关系时,我们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研究物理量和它的關系——这种分别控制逐一研究的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解决高中化学反应速率实验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能辅助特定问题找到相应答案,还能让学生学习并掌握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方法。
【关键词】 控制变量法 化学反应速率实验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1-089-01
0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控制变量法是化学探究实验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近几年的中考及市质量分析试卷、各区县模拟试卷中经常出现控制变量法的分析、运用,本文主要阐述控制变量法在化学反应速率实验中的重要性。
一、控制变量法在高中化学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实验中的应用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内容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考虑到文科方向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又兼顾学习的全面性,只是安排了演示,学生实验作了初步的认识,而选修4对此方面的内容则深入探究,在“科学探究”栏目安排了较多实验。在教学中紧扣必修内容,按选修教材实验进行探究,也可以就一个背景展开,如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实验。在高考复习中则适合将上面凌乱的实验进行整合,如可以整合成三组实验,分别探究各组化学反应速率实验受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影响。
二、控制变量法在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实验题目的应用
例题:在酸性溶液中,碘酸钾(KIO3)和亚硫酸钠可发生如下反应:
2IO3-+5SO32-+2H+=I2+5SO42-+H2O生成的碘可以用淀粉溶液检验,根据反应溶液出现蓝色所需的时间来衡量该反应的速率。某同学设计实验如下表所示:
答案:由实验2可以看出混合液的总体积为50mL,V1为10mL,V2为40mL,实验1和实验2可知实验目的是探究该反应速率与亚硫酸钠溶液浓度的关系;实验2和实验3可知实验目的是探究该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三、控制变量法在高考中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实验的应用
近年来,各地高考题在考查科学探究活动时,加强了对控制变量法的考查,考查侧重于两方面:一是在设计探究方案环节应用控制变量法,二是在分析数据概括结论中应用控制变量法。
(2018·新课标Ⅱ卷节选改)CH4-CO2催化重整不仅可以得到合成气(CO和H2),还对温室气体的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回答下列问题:(2) 反应中催化剂活性会因积碳反应而降低,同时存在的消碳反应则使积碳量减少。相关数据如下:
积碳反应 CH4(g)=C(s)+2H2(g)ΔH=75 kJ/mol-1
使用催化剂X,其活化能为33kJ/mol,使用催化剂Y,其活化能为43kJ/mol,
消碳反应 CO2(g)+C(s)=2CO(g)ΔH=172 kJ·mol-1
使用催化剂X,其活化能为91kJ/mol,使用催化剂Y,其活化能为72kJ/mol,
①据此判断,催化剂X (填“优于”或“劣于”)Y, 。在反应进料气组成、压强及反应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某催化剂表面的积碳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升高温度时,下列关于积碳反应、消碳反应的平衡常数(K)和速率(v)的叙述正确的是 (填字母)。
A.K积、K消均增加
B.v积减小、v消增加
C.K积减小、K消增加
D.v消增加的倍数比v积增加的倍数大
解释(2) ①劣于??相对于催化剂X,催化剂Y积碳反应的活化能大,积碳反应的速率小;而消碳反应活化能相对小,消碳反应速率大。积碳反应和消碳反应的ΔH均大于0,所以温度升高,两个反应平衡均向右移动,K都增大,A正确、C错误;升高温度,积碳反应和消碳反应速率均加快,但由图像可知,温度超过600℃,积碳量减小,所以消碳反应速率增加的倍数比积碳反应速率增加的倍数大,B错误、D正确。
结语
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控制变量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短期可以帮助学生跳出题海,提高实验的设计和分析能力,长此以往是对学生终生学习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培养,是值得我们为此付出时间和精力的。
[ 参 考 文 献 ]
[1]陈颖,陈咏梅,夏勤.控制变量思想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研究[J].化学教学,2013(07):26-28.
[2]叶长军,杨花雨.探究实验教学中“控制单一变量”思想的培养——以“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为例[J].化学教育,2015,36(05):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