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俊
摘 要:为了更好的实现文言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必须体现趣味性和时代性,重视网络热词、典型常用语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既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能加深其对各种文言语法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宏观关注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探索理论的精神,从而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网络热词;典型常用语;作用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难在时代风尚、价值观、语言习性的差异,所以就会出现部分高中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兴趣不浓,进而影响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夯实以及青少年价值观塑造的情况。这虽然是时代差异、语境缺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思索、探索一些有趣有效的文言文教學的思路和方法可能更重要。而且,文言文教学的手段应当可以多样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甚至是网络流行语都可以作为文言文教学的独特切入口,这既引导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更加深了对各种文言语法知识的深刻理解,如果能真正做到让文言文教学更接地气,对高中语文教学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些年,我国的网民数量剧增,网络语言应运而生,这种产生并运用于网络和生活的语言,和日常用语一样,承载了稳定的意义、情感、价值。因其接近生活,容易被广大青少年接受与理解,使用的频率很高。这些词语具有不可忽视的“能量”,它在文言文教学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巧妙的引导和深刻的分析,必将让学生在文言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除此以外,生活中的一些口头语和书面词语在文言教学中可能也具有某些“点石成金”的作用,比如成语“唯利是图”“时不我待”等语言的“化石”,它保留了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式,可以在讲解宾语前置现象时作为导引,应该会事半功倍。这一问题后文将继续探讨。大体而言,网络用语及生活中的流行语在文言教学中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在这些大致的分类中,也将通过一些实例来具体说明之。
一、激发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前文已述,多种原因造成了现在的部分高中生与文言文之间存在一些隔阂。但是文言文的学习与掌握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既有语言工具的作用,也有价值观的汲取,也有民族认同感的加强。因此,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提高知识的传输效率。网络热词、日常用语这个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以下通过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有的词是以一个字的形体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因而也就兼有两个词的作用。就其语音上看,相当多的也是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即由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重组成新的读音。这种词我们称之为兼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诸”字,它是“之”和“于”(“于”字古音读作wū)的合音,如:
(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2)穆公访诸蹇叔。(《殽之战》)
以上两个句子中的“诸”都是兼词,意义上相当于“之于”,同时也是“之”“于”的合音,当然古代汉语中的兼词不全是合音兼词,也有非合音的,比如“焉”: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劝学》)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这里的“焉”字就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焉”字的读音就不是其任何一个意思的读音合成。
以上类别的兼词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而言有相当的难度。恰好可以利用当下流行的“造”“表”“酱紫”等网络语言进行教学。
首先呈现这些网络语言吸引学生兴趣。“造”是“知道”之意,“表”意为“不要”,“酱紫”则是“这样子”的意思,而“宣”是“喜欢”的意思,这些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但是这些看似随意的网络语言中有着内在的稳定的语法联系。而这种共通的东西就是我们力求要引导学生理解的。所以,接下来可以以此要求学生讨论概括出相关的语法现象。学生在良好兴趣的引导下,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其实,涉及兼词语法现象的,除了这些略显随意的网络语言外,生活中有些稳定使用的字也是可以让学生思考并触类旁通的。比如化学术语“羟”字,它不仅是一个兼词,也是一个合体字,更是一个合音字。“羟”字的形是“氢”和“氧”两个字的形去掉“气”字头后合成的,“羟”字的音是由“氢”和“氧”两个字的音合成的。当然,“羟”字的意思也是由氢和氧两个字的意思合成的。还如“甭”字也是“不用”二字的音、形、意合体,不过,汉语中这种“三位一体”的兼词是不多见的。其他的还如成语“心怀叵测”中的“叵”字,就是“不可”二字的合意合音。当我们把这些不同时代的兼词放在一起分析时,学生就能真正做到从多种现象中进行归纳,从现象到本质,深刻领会兼词的语法特点。
2010年《华西都市报》以“最‘潮语文老师用网络语言教文言文”为题,报道了成都外国语学校语文老师周密利用网络热词教授明朝张岱的散文《湖心亭看雪》一事,课堂上老师的语言极具网络色彩,“张岱其实是叛逆的90后”“张岱是明朝人,成文却在清代,亡国亡家,岂不是神马都是浮云啊”,还有“富二代”“官二代”等词语出现,因为这些词语特别“潮”,呼应了学生的时代特点,自然引发了学生的充分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既有赖于周密老师扎实的授课功底,也归功于网络词语在兴趣引导方面的得天独厚的作用。
二、加深对文言文知识的深刻理解
我们在讲教授文言文知识时,学生对倒装句、省略句、词类活用等知识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不能深刻的理解这些知识的内涵,就更不能得心应手的使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所以,借助典型的日常用语来加深理解是一条不错的路径。
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肉夹馍中国陕西省传统特色食物之一,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食物,但是仔细琢磨它的名称,却似乎让人深感意外,明明是“馍夹肉”,怎么会是“肉夹馍”呢?由此引导学生思考其具有的各种语法可能。首先可以让学生明白的是,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产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强调,据说最初的称呼“馍夹肉”在陕西方言读起来像“没夹肉”,叫成了“肉夹馍”,自然是对“肉”字进行了强调。除此以外,因为关于这个日常用语的语法结构还没有定论,因此也可以与学生在怀疑精神的指引下探讨,和以下几个方面的文言知识进行关联:304FBA33-FCC3-4956-86F7-FC36DF3D6D58
首先是介词省略。省略句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几种句式之一,而其中介词省略又是此类句式中较难把握的,如:
(1)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廉颇蔺相如列传》)
(2)待圣人之出投缳()道路。(《五人墓碑记》)
以上两句均省略了介词“于”字,而“肉夹馍”这一词语与此省略句式基本相同,通过增补介词变成“肉夹于馍”,意思就非常明了。
其次是被动句式。通过句中单个动词表示被动意义,在文言文中十分常见,如:
(1)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2)而劉夙婴疾病。《陈情表》
此类被动句没有语言标志,动词从意念上表被动。而“肉夹馍”中的“夹”可以译为“被夹”,无论从语法结构还是意义的贯通上都有合理的解释。
再者,还可以尝试着将其作为倒装句式中的宾语前置理解,即““肉夹馍””中的“肉”作为“夹”的宾语,恢复后语序应为“夹肉馍”,这样在表意上是清楚的。
最后,还可以按照定中结构来引导。就是并不把“夹”字当作动词来理解,而是把“夹馍”作为一个固化词语。在关中地区的陕西方言中,人们往往简称夹着其他食料的白吉馍为“夹馍”,然后在前面加上该食料的名称,如花干(一种豆腐干)夹馍,腊汁肉夹馍。这其实是语法中常见的名词作定语的一种用法。“肉夹馍”即“肉馅的夹馍”,而非主谓动词词组构成。
主谓倒装是高中需要掌握的几种句式中出现较少的一种,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例如:
(1)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2)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这几个典型的句子首先是语序出现了倒装,并且句子的谓语并非由传统的动词而主要是由形容词来充当,学生们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个时候网络语句“厉害了,我的哥”“走,你”就具有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的作用。
众多网络流行语中,“厉害了,我的哥”的出现频率很高,网页上、新闻中,影视里、生活中,都极其常见。这句话和“甚矣,汝之不惠!”这一经典主谓倒装句极其相似,“甚矣”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厉害了”的意思,反其道而行,可以先引导学生将“厉害了,我的哥”翻译成古代汉语,也即“甚矣,吾兄”,然后再将其和“甚矣,汝之不惠”并列呈现,学生便会水到渠成的理解这一语法知识。
同时,为了加深对主谓倒装的理解,还可以另举一例“走,你”,此句属于典型的动词充当谓语类型,可以丰富学生对主谓倒装这一语法知识的认知。
以上种种理解或有不严谨之处,但是从一个为学生所熟知的日常用语入手,引导他们从多方面思考,探索可能的多种句式,引起学生对文言句式的兴趣,加深了他对几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培养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是有着特殊的意义。
三、培养融会贯通、勤于思考的探究精神
利用网络词语和典型常用语来讲授文言知识的产出是丰富的,一来有助于知识的掌握,二来有助于培养学生以联系的观点宏观关注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探索理论特质的精神,这也是创新精神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上文中说到利用网络热词“酱”“造”等理解文言兼词这一知识点,当知识传授完成后,可以激励学生进一步思考“焉”字非合音情况,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汉字的“反切”(古代汉字注音方法,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注音法。这一步虽然超出了高中语文知识要求的范畴,但是只要控制好教学内容的详略安排,这对于培养学生发现并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素质要求是有巨大作用的。
在讲解词类活用时,可以让学生主动找出网络词语或现代汉语中相应的例子,有同学发现“百度一下”中的“百度”、“潜规则”等词就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法,而“秒杀”中的“秒”则属于名词作状语,可译为“在一秒之内”。这些问题的呈现与解决都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语文素养。
总的来说,尽可能的探索文言文授课的新思想、新角度、新方式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僵化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和学生,一些情况下,通过网络热词和典型常用语,我们更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更容易探求到语言的特质,更可能培养超越知识本身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康瑞琮.古代汉语语法[M].辽宁人民出版社
[2]吴薇薇.网络语言“返祖”现象探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月第24卷第2期
[3]王媛媛.网络合音新词浅析——以“表”、“酱紫”、“造”为例[J].语文学刊,2015年01期
[4]李凌会.“用网络语言教文言文”引发的的几点思考[J].语文教学之友,2011年第9期
[5]刘滨.浅议网络流行语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2014年第4期
[6]语文(必修四).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年6月第5版304FBA33-FCC3-4956-86F7-FC36DF3D6D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