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专项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分析

2019-09-10 04:54刘璇张光宗
拳击与格斗·下半月 2019年11期

刘璇 张光宗

摘  要:了解不同體育专项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情况,探讨不同体育专项大学生在不同运动的方式中对骨密度的影响特点。为普通大学生如何预防骨质疏松以及提高骨密度提供参考。采用跟骨超声骨量的方法,对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21名且分别为篮球、足球、田径三个不同专项的体育类大学生进行骨密度的测试。其中发现不同专项的体育类大学生骨密度有较大差异,骨密度最好的为篮球,其次为足球和田径。对指导青春期前后非体育类大学生如何进行科学运动来预防骨质疏松和体育专业大学生科学提高骨密度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体育类大学生;跟骨超声骨量;体育专项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11-125-02

前言

随着运动健身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骨密度作为评价的骨健康一种重要指标,骨密度的高低直接反映骨骼的健康状况和骨量的高低[1]。骨密度低而导致的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一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可引起骨痛、骨折、甚至致残[2]。一般认为,经常运动,特别是抗阻练习和冲击性运动非常有助于骨量和骨密度的提高[3]。篮球和足球属于对抗力量与技能主导的项目。而过度训练可导致骨量、骨密度的降低和性激素的下降[4]。青春期前后是骨量快速增加阶段,在生长期前后获得尽可能高的骨量对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的预防作用,影响在青春期骨量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中运动是促进骨量形成的关键因素。刘忠民等报道了大学生运动组跟骨BMD明显高于非运动组。提示了长期运动锻炼对骨密度有积极影响[5]。而但雪莲等的研究显示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骨密度值略低于非体育专业学生,但未出现骨质疏松[6]。本人认为结论不同可能是因为不同运动专项对此结果的影响。而体育类专业的大学生在青春期的阶段接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不同运动专项的训练对人体骨密度具有特异性的影响,本文通过不同运动专项大学生跟骨超声骨量的特点,为促进和维持骨骼健康的运动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对指导青春前后期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如何进行科学运动来预防骨质疏松和体育专业大学生科学提高骨密度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本人对体育类不同专项的大学生进行深入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3个专项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篮球5人,田径11人,足球5人。且受试者并无进行特意挑选,身体健康,近半年来正常参加术科课程。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图书馆搜集、相关网站,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实验测试法

通过跟骨超声骨量的测试仪器,输出数据主要为:T-值、Z-值、SOS(M/S)、BQI、T-ratio、Z-ratio、BUA(dB/MHz),而测试的主要指标为T-值,运用统计学的知识,通过体育类大学生不同运动专项T-值的比较,记录数据,并作出分析。

1.2.3问卷调查法

对在参加跟骨超声骨量测量的体育类大学生同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包括身高、体重、年龄、专项以及饮食。了解研究对象与此研究专题相关的基本信息。

1.2.4数理统计法

对同一专项间以及不同专项间的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与分析

2.1结果

通过表格1发现不同专项骨密度确实有差异,而三者的差异足以见得所体现的问题。三者相比较,骨密度较好的是具有对抗力量与技能主导的篮球专项,其次为足球和田径。从表格1、2可看出骨密度差值较大相对不稳定的是篮球,而足球T-值相对来说较稳定,组内方差较小。

2.2表格(表1、表2)

3讨论与分析

3.1 T值标准

根据表格2,篮球T-值为0.42±1.06,足球T-值为-0.14±1.02,田径的T-值为-0.73±0.82;根据表格2,篮球的BQI为111.88,足球的BQI为101.26,田径的BQI为90.26364。根据世界卫生组织T值标准,T-Score>-1,正常,-1>T-Score>-2.5,骨量减少-2.5>T-Score,骨质疏松。根据此标准,我们来衡量和对比不同专项骨量的多少以及判断是否为骨质疏松,同时根据此标准来对不同专项间的骨密度差异进行研究提供依据。

3.2骨密度的影响因素

骨骼是一种动力学器官,在一定的范围内,骨量和骨密度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当负荷超过某一阈值时,如强烈的运动负荷可能对骨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过度的运动训练可使运动员的性激素降低,从而会影响骨的生长和代谢。中等强度运动是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运动。研究证实骨质疏松的病理改变不仅有骨密度的变化,而且骨结构也发生病变,多种危险因素导致了骨折的发生。

3.2.1篮球和足球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

不同方式的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多数研究认为[7],高冲击的力量练习对骨密度具体提高的作用,有助于达到最佳的峰值。力量性运动和高冲击性运动对骨密度的提高很明显。篮球专项的体育大学生的骨密度明显高于其他的项目。相比其他项目具有显著的差异,篮球专项的T值为0.42±1.06,篮球专项的BQI测试结果为115.78。篮球和足球属于对抗力量与技能主导的项目,对速度和力量具有较高的要求,对抗竞技类的球类需要学生在训练中积极地跑动来获取优胜。而且像跳远运动员下肢左右两侧骨密度差异较为明显。所以高冲击力的运动像篮球和足球,对骨密度有积极影响。

3.2.2負荷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

通过调查问卷得知,在日常的专项训练中篮球和足球力量对抗所占比重最大。可从表1-1田径和篮球-1.142273看出不同专项之间骨密度的差值,由表1-2可见即使运动也会有骨量上的较大差距,篮球专项的T值为0.42±1.06,明显高于足球和田径。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支持运动对骨骼的积极作用。一些研究提示,负重运动并没能增加腰椎等处的骨密度,甚至减少了。原因可能是负重量不足或过大。负重量过大,可造成肌肉骨骼疲劳损伤,使骨的重建单位增多,从而导致骨量减小[8],强烈的运动负荷对骨的生长可产生负面影响[9]。Frost把这种关系用软骨生长一压力曲线加以表述,即随着压力增加骨生长也增加,而达到某一峰值后如负荷再增加,则骨生长反而减少[10]。甚至有的研究表明,过量的运动可破坏微细结构,影响骨的强度,甚至引起骨折这一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这些研究表明,负重过大的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特别是疲劳力竭会降低骨密度,田径专项的骨密度低于常人,可能因为田径专项体能耐力、力量和速度等训练所占比例较大,常常训练过度而导致负荷过大所引起骨密度相对足球和篮球是较差的。本人认为这三个专项相比,篮球和足球更属于中等强度的运动,普通类学生可以更倾向于篮球和足球的运动方式,而训练的强度与运动形式和专项有很大关系。

3.2.3不同运动专项对骨密度的影响

不同运动方式、不同运动强度或持续时间不同对骨密度的影响不同,即使运动方式和持续时间相同,运动强度不一样对骨密度的影响也不一样。为此本人认为,田径专项的大学生相对篮球和足球专项来说骨密度较低,可能是因为训练强度过大包括耐力、力量、速度等,或者高强度的无氧运动,而引起的骨密度下降,而篮球和足球属于中等强度的运动,具有力量对抗性和技巧性以至于此专项的体育类大学生骨密度较高,而田径类负荷较重的项目虽然没有骨量减少,却导致骨量下降。层层推断与证明,篮球和足球相对田径来说更有益于骨头的健康和预防骨质疏松,也更适合青春期前后非体育类大学生去预防骨质疏松和提高骨量。当然,骨量不仅仅与运动相关,王子莲等[11]认为身高与骨密度的降低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与体质量指数有明显的相关性。还与体质量指数、营养等相关,充足的钙摄入是增加肌体骨密度积累的有效措施,青春期钙摄入的差异对峰值骨量的形成有5%-10%的影响,青春期丰富的钙摄入对提高峰值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钙是骨合成代谢的原料,是骨骼正常生长即形成峰值骨量的基础物质,充足的钙摄入可以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饮酒和吸烟是导致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饮酒过量可导致骨质疏松症,使骨折危险性增加;香烟中的烟碱可直接或间接刺激破骨细胞活性,使血钙、尿钙的浓度增加,使骨密度下降。日照时间的长短,可以促进活性维生素D的形成,从而可以提高钙的吸收,达到提高骨量的目的。

4结论与建议

不同运动项目、运动训练强度、运动年限对体育专业类大学生骨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从以上研究表明,要注意饮食营养方面,而且营养对骨量的影响所占比例不少,在此次调查中,也对受试者进行了饮食方面的调查,发现骨量减少的同学,碳酸饮料饮用较多,尤其是运动完之后。可见在预防与提高的同时要注意左右的差异。本人认为想要提高骨密度或者预防骨质疏松,不仅仅要科学进行运动还需要与营养结合。

参考文献:

[1]刘忠厚.骨质疏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崔建和,柏根基,陆卫平.健康人群定量超声骨密度测定的调查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6):110-111.

[3]金绪忠,沙海.运动与骨密度的研究进展[J].安徽体育科技.2003(4):50-53.

[4]刘忠民,张苏,孙良吉等.运动对跟骨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5(3):441-443.

[5]但雪莲,李兵,齐家玉.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体成分及骨密度的分析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1(1):123-126.

[6]任红丽.运动对人体骨密度的影响及其进展研究[J].体育论坛.2010(7):59-63.

[7]高勇,王人卫.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3):38-41.

[8]叶鸣,金其贯.运动与骨密度的研究进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4):38-42.

[9]高光.大学生体育意识及其培养途径探讨[J].体育科学.1998(6):40-43.

[10]秦岭,陈启明,梁国穗.体育运动与骨骼—骨密度和结构与生物力学适应性[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23):532-551.

[11]王子莲,游泽山,梅卓贤等.绝经后妇女腰椎骨密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J].广东医学.2000(6):458-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