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华
【摘 要】阅读能力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信息、获取知识以及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都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来尽可能从各方面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学到更多、体会更多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朗读、默读、跳读、精读、演读是常用的几种阅读方法,在阅读中所起的作用各有不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能够在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以不同的阅读方式来感知文章,在阅读中提升自己。
【关键词】阅读;基础;朗读
一、朗读,用声音提升注意力
在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阅读方式就是“齐读”,学生以集体朗读的形式进行阅读;其次,就是从“群”中去“个体”,让每一位学生单独朗读或者合作朗读,这样的方式在早读以及课堂教学中都极为适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有声阅读中体会文中的感情,一方面也可以提升他们的注意力。
以《观潮》这篇课文为例,这篇文章是一次赏景经历的记述,是对钱塘江大潮涌起时壮观景色的描写,更是对自己在观潮是时所体会的心情的抒发。潮气前的平静与人们内心的期待,潮起时的汹涌澎湃与人们内心的激动,还有潮落之后那种久久不能平静,这样的文章用朗读的形式更容易让学生在声音的起伏中感受到作者在整个观潮过程中所看、所想。开篇第一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第一句言簡而意赅,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内容,也为接下来观察者的“人山人海”与人们的“昂首”期待做了铺垫,当学生带入感情地进行阅读时,心神都会不自觉随着作者的心情变动,对接下来的现象充满期待。之后“轰隆的响声”“人声鼎沸”“白线出现”“越来越近”“山崩地裂”“余波漫天卷地”这一系列的描写,从浪潮袭来到消失似乎只如“白驹过隙”的时间,让人感到紧张不已,观潮者不舍得眨眼,学生在阅读时也会自然体会到那种紧张、壮观、沸腾的感觉。
二、默读,让学生学会静心沉思
在朗读之外,默读也是阅读中需要学生体会的一种阅读方式,虽然在上文中提到以小学生的年龄一般都较为活泼好动、很难静下心来所以朗读可以提升他们的注意力,但默读这种方式如果运用得当,也一样会让学生在安静中学会沉思,对文章的体会也会更为深刻。在默读过程中,我们不可放任自流让学生自己安静地阅读,这样一来则会有不少学生在无意识中“走神”,心思就不在阅读之上了,但倘若我们在阅读之前向学生抛出一些适当的问题,给予他们一定的阅读“压力”,默读所带来的积极效果自然大大提升。比如这篇带有科普性质的《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从问题上来看带有记叙色彩,其中强烈抒情的句子几乎没有,所以此时在让学生理解文意时就可选择默读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以读故事的心态理解这篇课文。
在学生阅读之前,为了尽可能避免学生在安静环境中无意识地“走神”,我们就需要在阅读前提出几个问题,如“整个地球上有几大洲几大洋?分别叫什么名字?你们能不能将它们的名字和课本中的插图一一对上?”再比如“魏格纳是怎么猜到‘大陆漂移’的?你们看着地图还能猜到什么?”“魏格纳在猜到之后他都做了什么?为什么他不直接说出来?”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阅读,即使在静默的环境中,学生也会将注意力放到阅读文章内容、思考问题答案之上,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养成静心沉思的习惯,还可给予他们自由发散思维的机会。
三、跳读,引导学生分清主次
除了朗读与默读、跳读这种阅读方式也可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种选择。跳读却并非让学生“囫囵吞枣”“走马观花”,而是在引导他们学会在有限时间中以“跳跃”的形式获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分清文章的主次,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但在我看来,在引导学生学会跳读时,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于那些需要学生了解却无需深入挖掘的选读课文或者那些篇幅较长的课外阅读作品,当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时,学生就需要对需要进行阅读的内容有所挑选,如《将相和》和《猴王出世》是一个单元的课文,但他们的学习侧重点有所不同,《将相和》需要精读,而《猴王出世》学生可采用跳读或略读的方式只需明白其主要信息即可。二是在对任何文章进行阅读时,综合使用所学阅读方法也是一种阅读技巧,因为一篇文章之于学生,也许不会字字都含着关键信息,更何况,不能没让学生找寻文中的关键信息就从头到尾读一遍,这个时候“跳读”的运用就可以帮助他们快速提取文章的关键信息。
四、精读——引导学生赏析文本内涵
精读是基于略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对文章重点内容进行反复研读揣摩的一种阅读方式,相比其他方式,精读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在仔细阅读、逐章逐段甚至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与层层深入的过程中由字到词。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教学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在揣摩体会与复习、比较、归纳中“熟读精思”,在仔细咀嚼吸收文本精华养分的过程中全面掌握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深刻理解其中包含的思想涵义与艺术写作手法,在思考反思中实现学生自我提升。精读的重点在于深透,教师可以在学生精读过程中针对其中的疑问做启发引导以使疑惑逐渐解开,在知识的融会贯通中答疑解惑。比如,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基于本文想要传递给学生的内在寓意,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关键词语,找到解读最佳切入点,把握整体文章脉络,体会蕴含道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上课伊始举手自行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其他学生认真听讲,总结概括这篇文章主体内容。在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展示文本中需要学生在精读研读中解决的问题,在分段逐词逐句地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涵。在分析归纳重点段落词语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写作中巧妙表达的技巧,比如前后对比、标点寓意、情感留白等。如在分析第2~17自然段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如同学们看到我的画有什么反应,他们为什么笑?说明了什么?在3和4自然段中两名同学给的话一个用了问号,一个用了叹号,他们表示的意思与情感一样吗?你能试着读一读吗?让学生在对比朗读分析中逐步懂得文本主旨内容。
五、演读——有效落实言语实践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逐渐受到教师的青睐与学生的欢迎,这就使很多教师在课文朗读时常常利用媒体代替完成,学生虽然欣赏到精彩的配乐诵读,但文本中的情感体验无法亲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这种演绎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模仿和表演天性,让学生在演读中感悟和积累文本中情感语言。比如,在学习《小马过河》一课时,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范读后,我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并抓住文本中的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在对比朗读中演绎感受情感与语气的不同表达。比如,引导学生朗读1~3自然段,在演读老马与小马对话时,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将小马说的话展示出来,展示句子1:小马说:“能,我很愿意帮你做事。”句子2: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引导学生在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与肯定句表意上的不同,借助表演将“连蹦带跳”演绎出来,结合朗读将小马乐意的情态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朗读、默读、跳读、精读和演读这五种阅读中的常见方式在学生的阅读学习中可以说是分工不同、作用有异,但不管是朗读的外放、默读的收敛、跳读的轻重有度、精读的精益求精,还是演读的生动具象,这些对学生而言都是阅读乃至更多能力的提升中值得学生用心体会、掌握的东西。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基于对教材文本和学情的详细分析,在实践中用好这五种阅读方式,发挥不同阅读方式的作用,对学生阅读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升都是极有助益的。
(责任编辑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