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技术 设计有效活动

2019-09-10 08:24龙萍
成长 2019年11期
关键词:圆规画圆实物

龙萍

《圆》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等多种平面图形,并在一年级直观的认识过圆的基础上正式开始学习圆的有关知识,它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亦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认识平面图形的单元。

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模块中,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教学编排,是呈现 “体—形—体”的混合螺旋编排结构,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的。实际上一个人是生活在三维空间当中,我们所接触的、看到的东西都是体,所有的几何体都是具有直观的实物模型的。而数学学习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都是从直观的实物模型中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因此,对于图形的认识,学生需要先经历从实物模型抽象出图形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图形的特征。“圆”作为一种平面图形,同样需要经历这样的过程。

《圆的认识》一课,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生活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形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圆心、直径、半径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既有抽象知识的习得、又有操作技能的训练,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开展更有效的学习,我作了以下的思考。

1 合理使用技术,注重实效。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簡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重实效”。

“空间观念”是课标提出的10个核心概念之一。《课标》指出,应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物体的方位图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这节课聚焦的是第一点“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有研究表明,三维图形与二维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由实物或几何体再到视图,经历了抽象以及从三维图形到二维图形转化的过程,而由视图到实物或几何体,则实现了从二维图形到三维图形的转化。我们所学的平面图形是二维图形,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所能看到的是实物、几何体等三维图形。因此,如何让学生认识这些平面图形,要先根据实物或几何体抽象出几何图形。在《圆的认识》一课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演示,抽象出“圆”这一图形。有了圆这一图形,再请学生介绍生活中的哪些物体上有圆的形状,这实际上是一个从二维图形向三维图形转化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并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在“画圆”这一环节,教材是先引导学生借助“实物”画圆,然后引出用“圆规”画圆,但是并没有完善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只是由此引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等概念。《教师教学用书(数学六年级上册)》(以下简称“教师用书”)P117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使学生认识圆,学会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在教材没有完善用圆规画圆的方法的情况下,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如何画得标准、画得轻松?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技能训练和方法指导。我是这样处理的:

(1)老师提前准备微视频。

(2)课上学生先观看,再根据方法独立画圆。

(3)课后分享微视频,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后能得到重复指导和训练。

通过这样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课上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后还能让部分学生得到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设计有效活动,突破重难点。

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就是让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谐统一。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留给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主体作用。“认识和掌握圆的基本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师用书》在P122指出圆的特征分四个层次编排:

通过折一折,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通过对折痕的观察和想象,知道圆的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通过测量与比较,知道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并且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结合画圆的经验,知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为了与上一环节画圆衔接自然,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探究和掌握圆的基本特征,我重新编排了活动顺序并增加了一些活动设计:

活动一设计:

(1)根据用圆规画圆的方法,画一个半径是3cm的圆,命名:圆1。

(2)在不同的位置,再画一个圆吗,命名:圆2。

(3)在圆1的位置,画一个与它大小不同的圆。

结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活动二设计:

(1)把圆1剪下来。

(2)对折一次,两边重合,打开观察。

结论: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活动三设计:

(1)把剪下来的圆1,对折,再对折,…打开观察。

(2)在圆1中,画一画半径,再画一画直径。

结论: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

活动四设计:

(1)观察刚才折痕或所画的半径和直径,说一说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观察、比较、量一量。

(3)同桌各自拿出刚才剪下的圆1,观察他们的大小。(重合,大小一样,即等圆。)

(4)在等圆中,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结论: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并且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在实际教学时,教师不应简单地把学生的动手操作作为活动的目的,而应该引导学生以动手操作为基础,设计层级活动,凸显概念本质,突破重难点。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体验到了操作活动的价值,还有效的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

结语: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的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但是它的作用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有效的学生操作活动是无法被取代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的使用技术,设计有效的活动,才能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3]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数学.六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5.

猜你喜欢
圆规画圆实物
带露的风轻轻跟着我
画圆的月亮
圆规画圆
圆规
《圆的认识》教学实录
关于场与实物关系的一种探索
在借鉴中寻找另一种可能
圆规小姐圆梦记
班主任进行实物分析的实践路径
圆规和直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