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晴
摘要:谐音是生活言语的智慧之光,日语“谐音文化”依据其语音基础、言灵崇拜、以及节日风尚产生并发展,日常生活中,日本人十分注意“谐音文化”的使用,一方面,避免因谐音触犯忌讳或禁忌;另一方面,又喜欢利用谐音机智地创造一些“讨口彩”、俏皮话、绕口令乃至文学作品等,因此,了解日语中的“谐音文化”,找到语言交际的关联性,便于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日语;谐音文化;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11-0033-03
0 引言
语言是复杂的,申小龙在《中国文化语言学》一书中将语言比喻成一面摄下了民族、经济、文化、心理素质各方面特征的色彩斑斓的镜子和一副规范着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样式及文化深层结构的隐形眼镜。它是人类交际的主要工具,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从文化语言学角度,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是特定文化的一些烙印加在语言这一形式上。谐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是利用同音或近音产生辞趣的修辞格,它的存在除了与其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有关,更与人们的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及审美习惯等密切相关,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谐音文化”的概念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这样定义谐音:“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即指“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借助音同或音近的语言特点来传情达意表达一种特殊效果的语言现象”,日语称之为「語呂合わせ」。这种通过同音词或近音词造成一种诸如诙谐、委婉、祝福、避讳等特殊表达效果的语言文化现象被称之为“谐音文化”。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知晓谐音文化,一方面,可避免触碰文化禁忌习俗,从而产生交际障碍;另一方面,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提高言语交际的水平。日语的“谐音文化”不仅体现在趋吉或避讳方面,也常出现在文学创作、语言游戏等诸多方面。
2 日语“谐音文化”的产生原因
2.1 语音基础
日语语音系统较为简单,日语中有元音5个,辅音16个,半元音2个,还有清音、浊音、半浊音、鼻浊音、拗音、长音、促音等,或单独、或组合,形成了约120个音节,这些音节按照一定规律构成了日语所有词汇的发音系统。据统计,日语中的同音或近音词约占日语词汇总数的36.4%,其中,同音词最多的前10个词是:こうしょう、きこう、こうし、かん、こうき、せんこう、こうか、しせい、こうこう、こうてい,排第一位的「こうしょう」,其同音词就有三十五个以上,这是日语谐音文化产生的重要基石。
2.2 言灵崇拜
日本人笃信神道教的“万物皆有灵”,日语中有“八百万の神”的说法,可见在日本人看来万事万物皆有神灵,这种宽泛的“神灵”概念导致的结果便是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行为都具有神圣或半神圣性。而这些神圣的行为需要通过语言这种可与神灵交流的媒介来实现,日本人相信语言中存在着不可思议的“神灵威力”,这种威力一旦发挥作用,就会实现语言所表达的意向,这就是言灵信仰,日本上古口頭文学的歌谣、神话、传说、祝词等,都是“言灵”信仰的产物。日本江户末期国学者铃木重胤曾指出“事之极至无外乎语言。然,语言实有引导人的灵魂之使命”。因此,这种心理信仰诱导着谐音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2.3 节日风尚
节日,是人们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活动日。日本人的节日纷繁复杂,各种人,各种节令,都有节可过,其中法定节日就有15个,民间节日更是层出不穷,相应的节日文化也是丰富多彩。如以人为主题的节日有男孩节、女孩节,“七五三”节,成人节,敬老节等;以扫墓、拜祖为主题的节日有春分、秋分等;被称为“魂祭”的盂兰盆会,是日本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以前也是祭祖祈福的,现在已经变成了团圆日,节日期间,日本各界放假7至15天,人们回故乡与亲人团聚,又称为“民族大移动”;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元旦新年,也是日本最受重视的节日。这些节日期间的习俗风尚(诸如饮食、服饰、祭祀和文体娱乐活动等)是谐音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的重要途径,它们大都是借谐音传递着言语的美好,传承着人们趋吉避凶的心态。
3 日语“谐音文化”的表现方面
3.1 谐音与节日“讨口彩”
“讨口彩”是利用语言的谐音和一些事物的特性,人为加以创意获得新的寓意从而寄托良好的心理愿望。想要了解日本人节日里的“讨口彩”,不妨看看日本电影《海螺小姐·新春篇》,这部影片里展示了很多利用谐音“讨口彩”的例子:如除夕夜必吃「年越しそば」(荞麦面条),除了因荞麦面细长象征着人们对健康幸福的祈祷,还有就是因为「年越し」寓意“过新年”;再如三贺日①享用的新年菜「おせち」(御节料理),是把牛蒡、鱼子、沙丁鱼干、海带卷、甘薯泥和栗子等煮至而成多彩可口的甜饭团装在层层相叠的方形高档漆盒中以供数天食用。这里的鱼子「数の子」代表子孙满堂;海带「昆布」(こんぶ)与「喜ぶ」(よろこぶ)谐音,象征快乐欢愉;「黒豆」(豆与勤发音相同)代表勤奋工作;红白萝卜代表喜庆吉利;日本人爱吃的鲷鱼之所以是节日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就是因为其发音「たい」让人联想到「めでたい」(可喜可贺)。还有年糕也是日本家家户户新年必备食品,因为日语中年糕 「餅」与「持」(もち)读音相同,寓意“富有,拥有”。此外,日本人节日期间在拜神时同中国一样也有添香油钱的习俗,日本人称之为「赛钱」(さいせん)。捐献赛钱的吉祥数目可以是5円、45円或2951円。因为5円的读音与「ご縁」发音一样,表示有缘自得神相助;45円,因其发音与「始終ご縁」谐音;2951円的发音与「福来い」谐音,可见,日本人在添香油钱问题上也有“取谐音,图吉利”的做法,他们充分运用各种谐音寓意各种愿望,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3.2 谐音与“语言禁忌”
同音词和音近词可以因谐音产生吉利的寓意,但有些同音词或音近词也容易因谐音联想到不吉利的词语。日本人的“言灵信仰”认为,语言是有魔力的,陪伴着我们前行的每一步履,说吉利话能给人带去好运,说不吉利话则会被周围人视为“异端”,引起不悦或不满,所以要“入乡随俗”,约束自己言行,遵循禁忌规范,才能和睦相处。例如,古往今来人们对“死”的表达都相当委婉,日语中有关“死”的同义词有50多种。如说「亡くなった」(一般说法)、「お亡くなりになられた」(口语,尊敬说法)、「天国へ行った」(上天堂,孩子们常用的比喻)、「お隠れになった」(溘然长逝,通常指皇族的死)、「終わる」、「目を閉じる」、「昇天する」、「不帰の客となる」、「消え果てる」等等。再如,在日本探望病人,往往喜欢送一束鲜花,而忌讳送带根的盆栽花,因为“根”读音「根つく」音同「寝つく」,病人最忌讳卧病不起;还有送礼不能送「梨」(なし),因其发音同「無し」(一无所有)。禁忌是最古老的社会规范,体现了人们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心,所以,在日常生活交际中,有必要了解这些谐音产生的语言禁忌,从而限制自我言行,达到趋吉避凶让生活更为顺遂如意。
3.3 谐音与“数字禁忌”
数字不仅能够用来传递准确的数量信息,而且还能够在人们思想和感情交流方面发挥作用。与中国人喜欢偶数不同,日本人对奇数更情有独钟。汉语中“4”与“事”谐音,“44”寓意“事事如意”;“8”与“发”谐音有“发财”之意;“9”与“久”谐音寓意“长长久久”。日本人忌讳数字“4”因其发音「し」也是「死」的发音,所以日本的医院、饭店等场所没有“4、14、24”的楼层数和房间号。数字“9”在日本也不受欢迎,因其发音「く」音同「苦」,所以在日本,“梳子”(「くし」谐音“苦死”)不能作为礼物送人,新年前要在门前立两颗门松须避开二十九日。此外,还要避免使用谐音寓意不好的数字组合:如数字「14」、「42」、「4989」、「4279」、「8342」等的发音谐音分别寓意“重死”、“去死”、“四苦八苦”、“死而哭泣”,“破产死”等,因而这些数字组合都不太会出现在日本的电话号码、门牌号码、车牌号码当中。当然,也有一些有良好寓意的数字组合,比如,「3746」音同「皆読む」,意思是「大家一起读」,是出版社、报社喜用的数字;「46-1461」读音为「白い白い」是洗衣店的电话号码,寓意洗的衣服“白净”; 出租车公司喜欢用数字「8400」,因其谐音「走れ」,有快点跑的意思,这正是乘客所希望的;牙科医院用「6480」做电话号码,因其音同「虫歯ゼロ」,寓意患者来这治疗后就“没有龋齿”。这些组合数字不仅发挥了实质作用,也为人们记忆电话号码提供了方便。从日本人对数字的好恶,可以发现是基于传统文化和语言心理特征的谐音文化为数字赋予了褒贬之义。
3.4 谐音与“文学创作”
日本的一些和歌俳句会利用同音词或近音词构成一语双关的修辞形式,在日语中被称为“掛け詞”,从而引人深思,增强文字表现力,如日本江户时期著名诗人小林一茶的俳句「故郷やよるもさはるも茨の花。」(故乡啊,到处都是带刺的玫瑰,越是靠近越是觉得难过。)在这首俳句里诗人一语双关地写出他再次回到家乡后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使他的内心深深被刺痛。再如,日本平安初期的女诗人小野小町的和歌「花の色は 移りにけりな いたづらに 我身世にふる ながめせしまに」(花色终移易,衰颜代盛颜。此身徒涉世,光景指弹间。)这首和歌里,有两处利用了谐音:「ふる」和「降る」是谐音双关,既表“下雨”又表“时间流逝”;「ながめ」(深思)与「ながめ(長雨)」是谐音双关,既表“深思忧虑”又表“连绵细雨”。这两处谐音“掛け詞”的使用无疑为诗歌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日语中也有许多靠同音、谐音造成误会来构成的笑料、俏皮话,日语称之为“お洒落(しゃれ)”。比如在动漫《蜡笔小新》中,就有这样一个场景:
(番外)小新:我要压岁钱﹏我要压岁钱﹏!!
爸爸:(无奈。随手拿起一个玻璃球,举起来,然后松手,让球落下。)压岁钱。
妈妈:你这个笑话也太老了吧?
这段对话是漫画家臼井仪人借用了日本一个已经众所周知的笑料,即「お年玉(おとしだま:压岁钱)」与「落とし珠(おとしたま)」音近,一语双关,这也是日本大人在压岁钱问题上搪塞小孩的惯用伎俩。
3.5 谐音与“语言游戏”
日语中还存在一种利用同音或音近词语或句子构成的“猜谜”或“歇后语”等语言游戏。例如:谜语「豚と馬が料理対決をしました。さて、どちらが勝ったでしょう。(猪和马进行厨艺比赛,那么,是谁获胜了呢?)」谜底是「馬勝ったです」。因为谁做的菜好吃(うまい)谁就获胜,“好吃”谐音「うまかった=馬勝った」。再如:「お酢をコップ一杯飲むことは大変ですが、お酢をコップ十杯飲むとおいしくなるそうです。さて、どうして。(喝下一杯醋很不容易,但据说喝十杯醋就会变得很美味。请问这是为什么?)」谜底是「ジュースになりましたから」。因为「お酢」是美化语,原形为「酢」。十杯醋可以说成「じゅうす」其发音与「ジュース」(果汁)相同。
日语中还有许多歇后语,运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通常情况下,只说前一部分,而蕴含本意的后一部分隐而不说,让听话者自己去体会猜测,从而构成一种俏皮话,显得更加诙谐、生动。例如:「乞食のお粥――湯ばかり」,意思是“乞丐碗里的粥,稀得光有汤没有米”即「湯ばかり」音近「言うばかり」,言外之意是“光说不做”。还有「十五夜のお月さん――とっても丸い」,意思是“十五的月亮――好圆,“好圆”寓意同“好缘”,言外之意是“良缘”。
另外还有一种与谐音有关的语言游戏叫“早口言葉(はやぐちことば)”即“绕口令”,它是将发音相同、相近的词语集中在一起,组成简单、有趣的语韵,然后快速念出,使人感到节奏感强,妙趣横生。比如:「カエルがかえる」青蛙回來;「パンダのパンだ」熊猫的面包;「贵社の记者は汽车で归社(きしゃのきしゃはきしゃできしゃ)!」贵社的记者的汽车回來了,等等。
4 结语
谐音是生活言语的智慧之光,日语“谐音文化”依据其语音基础、言灵崇拜、以及节日风尚产生并发展,中日两国在谐音文化上的差异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文化交流冲突,所以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了解日语中的“谐音文化”,找到语言交际的关联性,将这种异文化的摩擦降低到最低限度有着重要意义。
注释
①日本从1873年开始采用公历纪年,日本的新年即是元旦,元月1日至3日,在日本被称为“三贺日”。
参考文献
[1] 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2] 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 崔永华.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4] 鲁宝元.日汉语言对比研究与对日汉语教学[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5.
[5] 貝拉(美).王晓山,戴茸译.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6]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
[7] 菅丰,陈志勤.日本节日文化的现代形态——以日本都市的元旦文化改编为题材[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3-9.
[8] 陈姗姗.日语忌讳语及其替代语的修辞手法探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06):13-14+34.
[9] 蔡振生.数字に対する好き嫌い.中日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10] 姚岚.浅析日语中的谐音文化——以关联理论为视角[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8(04):94-9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