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丽娟
摘要: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一脉相承的文化价值体系。家训独有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李德仁院士家训作为传统家训文化与现代文明成果的交融产物,在内容和方法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契合性。通过对李德仁院士家训内容和方法的深入挖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家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载体;方法
中图分类号:D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11-0022-04
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经济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财富得到了很大的积累和满足。但同时,西方国家价值观念的冲击,中国本土文化的动力不足,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动荡,人们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缺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自信建构,在全国范围内,加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作为党和国家“灵魂聚气的基础工程”,为树立文化自信保驾护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凝练的思想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实践过程中,缺乏一种能使其真正融入群众生活的表达形式。家训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是几千年来每个家庭传承发展的结果,又是数代王朝“家国天下”统治意志的产物。因此,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深入挖掘优秀家训的有益成果,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和路径,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
1 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
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文化体系,都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并且都有着引导社会思想观念的价值追求。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上相契合,并且家训独有的教育方法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具体化,践行生活化,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1 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文化价值体系
(1)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家训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遗存,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个人道德价值追求和精神信仰,在整个中华文化的体系中是最具有活力与生命力的精神基因和文化缩影。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延绵中,在中国近现代的革命改革建设中,不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养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融合时代特性而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提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
因此,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家训与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根同源,是一脉相承的文化体系,这也为优秀传统家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源泉提供了可能。
(2)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家训是家庭或家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约束和规范家庭或家族成员生活习惯和行为作风的长辈的训诫活动,并且也承载着社会主流的思想观念。家训尽管是单个家庭或家族的教育训诫活动,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于受“家国天下”思想的影响,家训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统治阶级统领全国思想,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精神因素。它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国家的稳定,而不局限于单个家庭的发展,这与现代社会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是吻合的。
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管产生的时代背景存在差异,但二者都有维护社会稳定,统一人们思想的价值追求,积极寻找二者的相融性和共通性,充分发挥二者的合力作用,共同为社会的发展繁荣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1.2 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内容相契合
纵观家训的历史发展阶段,尽管家训在发展过程中因家族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地域差别明显,每个家族的家训的主要内容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但是由于几千年未间断的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家训内容镌刻着较深的儒家德育思想的烙印。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家训包含着修身观、治家观和处世观三个方面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具有内在一致性。
首先,家训中的修身观,强调在立志、勉学方面修身立德,希望通过内修圣人之道提升道德修养,从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其次,家训中的治家观,主张“以礼法齐家”,把道德准则、价值追求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做到家庭和睦、勤俭持家、立业兴家。最后,家训中的处世观,以“仁”作为处理交友、为政、经商的基本的行为准则。
从二者的内容来看,家训文化中的修身、治家、处世的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追求具有内在统一性,优秀传统家训能为其提供重要的精神养分。
1.3 家训教育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效益
家庭教育依靠家训将社会的主流价值内化为个人的道德素养,外化为道德行为,并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教化着家庭成员。家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日常训诫、撰写和重录家训等教育方式。
首先,日常训诫。主要体现在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在日常生活中采用以小见大、以古论今的说理方法不断地教育训诫家庭成员,将社会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让子孙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性和行为习惯。其次,撰写和重录家训。家庭长辈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撰写留存,以供后世子孙借鉴利用。与此同时,也会依据家庭和社会背景的改变而不断更新家训内容,撰写和重录家训使得家训的内容更加丰富,与时俱进,具有更好的教育效果。
(1)传统家训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更加具体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是高度概括的内容,是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从而有利于应对现代社会意识思想的冲击。同时,由于中国独有的民族文化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地域的文化差异,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需要考量多方面的因素。家训的教育方法是每个家庭或家族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人们对其有极强的情感依赖性和较高的认可度,并且家训中的日常训诫是充分结合了当地的民族文化、地域和经济现状等实际情况。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家训的教育方法能让原本属于高度概括性的核心价值观内容更加具体化,使其更加直观、通俗易懂,从而更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
(2)家训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形式更加生活化。家训的教育方法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贴近人们生活的,利用家庭或家族日程生活中的故事言传身教,父母或长辈通过自己的行为去教育孩子如何讲诚信、如何尊老爱幼、如何勤俭节约。充分利用生活化的活动教化家庭成员是家训的独有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真正的融入人们的生活,才能让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并付诸行动。家训以最贴近生活的教育方式使人们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浸染。
2 李德仁院士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
李德仁院士世代书香门第,从道光年间李承霖开始在朝为官,教育皇子,后因结识洪秀全,深知农民造反有理,后请命归家,自此李氏一族定居苏北。李家尽管是从丹徒举家迁至溱潼的外来者,但在其曾祖父(溱潼商会会长)和曾外祖父(泰州商会会长)一辈时,成为溱潼当地赫赫有名的四大家族之一,盛极一时。从曾祖父李贞发开始,便作“李氏家训”以示规矩。
纵观李德仁院士家训传承的历史进程,其家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重大的影响力。首先,李德仁院士家训传承数百年,成文的、规范的家训也成型了百年,家族历经了中国明清之后动荡、极速变革的时期,家训的传承并未间断,反而是更加坚韧。李德仁院士家训的生命力历经数百年而不衰,今后也必将继续流传下去,影响更多的李氏后人乃至华夏子孙。其次,李氏家族通过家训的传承,培育了李德仁院士等众多兄弟姐妹,每一个人都是对国家、对社会具有重要贡献的人,这足以彰显其家训内容的影响力之深。李德仁院士家训作为新的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家训之一,为我们借鉴优秀家训有益成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形象化的示例。
2.1 李德仁院士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内容的相融性
“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的价值观。”我们既要着眼高层次的价值观,也要立足个人,恪守公民层面的基本道德规范,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李氏家训作为溱潼镇上李氏一族教化子女、修身齐家的道德典范,80字简短文字富含哲理且通俗易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小落细提供了新素材。
“爱国”:李德仁院士家训以“爱我中华、兴我家邦”开篇,在中国传统的“家国天下”文化的影响下,“爱国”与“兴家”很大程度上是等同的,“爱我中华、兴我家邦”,是李德仁院士家族对祖国忠诚与热爱,彰显其心怀天下的精神信仰,同时又认为爱国必须首先从自身做起,通过修身齐家达到家国同兴。“扶贫济困、造福一方”是李氏一族作为溱潼镇赫赫有名的大家族“爱国”的担当与勇气,家国危难,作为一方氏族,唯有帮扶百姓,乐善好施,才能真正做到家国同兴。
“敬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是人们处理职业道德问题时必须坚持的核心理念。敬业的内涵包括:爱岗、尽责、专注、钻研和奉献。院士家训的“敬业”传承了古代社会“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侧重于儿孙学业的专心和谨慎,“少小勤学,车胤孙康,弦歌雅乐,翰墨传香”以车胤孙康两位古代勤学的先人为例,意在教化李家子孙勤于学习,并对于学习的内容也有具体的规范要求。“敬德修业、发愤图强”指出求学意在坚持不懈、贵在专注,应不断地钻研学习,追求进步。
“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即与人为善,要求人们善待亲友、他人、社会、自然。善待亲人以和谐家庭关系,善待朋友以凝结牢固的友谊,善待他人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善待自然以形成和谐的自然生态。院士家训提出“尊师益友,孝德永彰,和亲睦邻,扶幼尊长”的友善原则,要求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师生、长幼、邻居、亲友时的行为准则,从不同层面、不同细节嘱咐子孙要与人善、心怀善意。
2.2 李德仁院士家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动作用
李德仁院士家训蕴涵的教育方法包括日常训诫中言传身教、撰写“李氏家训”以示规矩等具体的方法,真正做到了“落实落小落细”。通过这些形象生动的教育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规范化,在培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家训的能动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化效益,让人们真正的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日常训诫中的言传身教营造了生活化的教育氛围。通过了解整个李氏家训的传承历程以及李德仁院士直系家庭的教育过程,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李德仁院士家训是通过在日常训诫中的言传身教去教育教化自己的子孙。比如,李德仁院士的曾祖父去世时,其母亲亲自守孝四十九天;吃饭的时候,家里的每个人都礼让长辈,让其先入坐就席......。在李氏家族的日常訓诫的教化活动中,不仅有严格的行为处世的规范,家里的长辈都以身作则,以自己行为去教育子孙待人处事的态度。在李德仁院士的整个家族发展过程中,这种生活化的教育方法,家庭父母或家长辈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充分利用这种生活化的教育氛围,在一定程度弥补课堂讲授和官方宣传的瑕疵,增强了其实践效益。
书写“李氏家训”以示规矩。在家族早起的发展过程中,并未撰写家训文本,但在李德仁院士祖父时,便开始撰写具体的家训从而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从其内容来看,家族长辈撰写家训时,将家族的定位、家庭成员的分工、待人处事的态度、邻里关系、家庭成员关系处理等众多的内容包含其中。通过规范的家训文本形式,传承了家训的精神内涵,激励着每一代李氏家族的子孙,坚守初心。
3 家训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文化价值体系,即有内在的契合性,同时各具特色和优势。在实践过程中将二者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实践中,深入挖掘传统家训的内容和方法,吸收家训有益养分,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3.1 丰富家训的内容,寻求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层次契合
(1)批判继承传统家训。中国传统家训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沉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家训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都还处于封建统治时期,中国的家训带有极深的封建印记。即便在近现代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国家训的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在几千年封建统治下,家训仍然避免不了还留存一部分封建残余。如李德仁院士家训中女子应只负责家中琐事,完成好女红便可安家乐业的思想,与新时代女性的发展追求并不符合,新时代女性更应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因此,丰富家训内容的前提就是批判继承家训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剔除其中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封建残余,如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不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同时家训中蕴含的爱国护家,团结邻里,勤学修业等思想应被后世继续传承,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益的养分。
(2)创造性转化家训内容。家训在改革开放以后,家训的潜在内涵已经开始慢慢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时代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家訓内容不足以满足其要求。传统的家训内容局限于小范围的,微观层面的,如李德仁院士家训中强调一个家庭成员的和睦,注重自己家庭发展。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单个家庭的发展并不会长久,而是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才能真正促进家庭或李德仁院士家训不仅仅局限于微观层次的价值追求,而将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等中观或者宏观层面的内容作为了它的价值追求。
因此,丰富家训内容,寻求家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次契合,需要结合新时代国家、社会发展的精神要求,充分考虑经济文化发展态势,并且结合新的科学技术,创造性的转化家训内容,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3.2 创新家训载体形式,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渠道
(1)传统家训载体形式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家训传承历史久远,已经形成了比较丰富的家训载体,但是到了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家族成员并没有长期的聚居生活,而是分散在各地,但是网络新媒体快速融入生活,也为家庭成员的相处提供了全新的渠道。如李氏家族成员也开始利用微信,微博等交友软件来和家族成员交流沟通,这一类软件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传统的载体,提高了时效性,拓宽了空间性。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既要丰富家训文化的内容,让其更加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同时也要创新家训载体形式,扩大其影响范围和增加受众对象。同时也要保留传统的载体形式,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共同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宽渠道。
(2)利用传统节日的群众基础。现代社会因工作和学习的原因,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时间较短,但在中国中秋、重阳、端午等传统节日时会不约而同的回到故居或父母身旁,一起欢度节日,同时也会交流各自的学习工作经验。李德仁院士家族的几位兄弟每逢佳节便会相聚一堂,共同交流各自的经历,同时也会借此机会与家中晚辈一同交流,答疑解惑。新的历史时期,家训的内容潜移默化的融入了传统节假日的庆祝活动中,让家庭成员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家训的引导。传统节假日有极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同时传统节假日也能将家训的内容以一种无形的状态融入自身,从而教化成员。因此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利用传统节日良好的群众基础,潜移默化的融入家训教育内容,从而更好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融入群众。
3.3 结合家训与现代德育的教育方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合力
(1)结合家训日常训诫和“灌输”教育的优势。在传统家庭中,父母经常利用日常训诫,言传身教等方式方法,在日积月累中,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行为教育子女如何做到,以诚待人、为人友善。比如李德仁院士的母亲亲自守孝四十九天,每次吃饭便告诉院士需要尊敬长辈等。同时,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家庭教育不再是孩子主要接受教育的地方,学校教育承担了一部分家庭教育的职责。在学校教育中,通过“灌输”教育将知识传递给受教育者,它的受教育者范围更大,教育的效益较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结合家训与灌输二者的优势,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2)结合家训人物故事和榜样教育人物故事的优势。在传统家训中会经常利用家族中德高望重人的事迹来教育子女,如李氏家族通过利用家训中记载的本家族优秀的家族成员的励志故事,以其良好的德行,勤俭的生活作风等教育子孙后代,家训的人物故事更加被成员所接受,但普遍意义稍差。同时时代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更多的通过对先进人物事迹的宣扬,发挥榜样教育的作用,让人们学习其高贵的品质和精神,榜样教育人物普遍教育意义较强,但融入人们生活,完全得到认可效果有待提高。因此,在利用家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过程中,可以将优秀的社会榜样,融入到家训的教育过程去,既宣扬正确的理想信念,又能提高群众的接受度。
参考文献
[1] 孔晶晶,刘一潇.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理论与观察,2018(06):57-59.
[2] 刘先春,柳宝军.家训家风: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感的道德根基与有效载体[J].思想教育研究,2016(1):30-34.
[3] 王易,安丽梅.传统家训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08):73-77.
[4] 方原.传统家训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践行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5):83-85.
[5] 徐少锦,陈玉斌.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