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航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科学实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促进他们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记录来获取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他们的科学创新创造能力。在小学的科学实验中,实验现象的记录和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无论是从掌握知识还是培养对科学的兴趣都有重要的意义。
学会观察与记录
记录实验现象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有文本记录的方式,也可以用画图、数字的方式来进行记录,让学生自己选择最合适自己的记录方式,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只要是实验记录是准确的,达到教学目的的记录方式都是值得被肯定和鼓励。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一课中,科学作业本上有要求学生对种子进行一周的观察记录,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记录,大部分学生用文字描述的方式,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是通过他们自己的画画特长,画出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种种变化,让老师大吃一惊。甚至有些同学用上了爸爸妈妈的智能手机,种子的每种变化都用手机拍了下来,整理好打印出来再贴上去。
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在日常的上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对自己的实验现象进行记录,课堂中的实验如此,课后的实验就更加重要了。有些实验一节课不能解决的,需要学生回家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这时实验记录显的更加重要,学会获得完整的实验数据。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太阳钟》,要求学生研究太阳钟的制作原理以及自己制作太阳钟,这种类型的实验根本不可能在课堂中完成,最多也只能在课堂中进行有限的观察,这样的实验数据必然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准确的。因此,一般这种实验,老师会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来进行,每隔一个小时观察杆子影子的位置并标上时间,并画出影子的长度和方向。最终,学生通过实验数据的记录,制作属于自己的太阳钟,在课堂上汇报交流的时候还可以把五年級(上册)“一天中影子的变化”结合进去,让学生学习更加透彻。小学三到六年级这种类型的实验有很多,因为课堂上受时间、空间、器材的限制而无法在教室中完成,只有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充分的实验和记录,才能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做实验也有了充分的时间作为保证,能得到完整的实验数据,使学生自主分析的能力得到提高。
培养基本实验精神
小学科学实验中需要用到一些测量工具,比如:尺子、量筒、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等,学生用到这些工具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问题。在使用之前需要跟学生讲解清楚这些工具的使用以及读数。在实验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每次的实验数据都会产生误差,这是一个正常的实验现象。有些数据是在允许范围之内的,但是有些是错误的数据,学生不懂得舍弃错误数据,就会影响正确的实验结论。小学基本都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在多个数据中,应该删除跟其他数据差距较大的数据。学生实验结束后,指导学生对错误或者误差比较大的数据进行标记或者删除,不允许学生进行数据的编造,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实验精神和科学素养。
实验记录单与重新设计
在小学科学实验中,往往有很多实验因为器材等原因不能实施。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来改进书本的实验,这样教师也就需要重新来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单以便学生记录。比如,在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空气的热胀冷缩》中,书本采用的是用气球的大小变化来让学生记录和发现空气的热胀冷缩,但是通过教学发现,这个实验现象很不明显,气球很难鼓起来。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改进实验和学生的观察记录单。只要在玻璃仪器中加入一个甘油注射器,它既能满足封闭的效果,又能读出数据,进行准确的记录。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热胀冷缩的变化。在这个实验中,学生更能通过实验现象的记录和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人类生活中最独特的地方就是在于“亲自发现”。在小学科学实验过程中,“亲自发现”这四个字体现的淋漓尽致。从书本教材到实验观察与记录,正是学生亲自发现的体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必然途径。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认识规律、掌握知识具有重大的意义。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离不开实验,实验离不开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在科学教学中,加强并改进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师必须抓好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这是小学科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必须重视,把科学课堂上的“鸡肋”变成教学上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徐敬标.小学科学教学技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吴德浩.提高小学科学课中研究记录的实效性[J].基础教育课程,2008(08).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