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童年魔力征服世界的小鼹鼠

2019-09-10 10:38阿甲
新阅读 2019年11期
关键词:鼹鼠米勒动画片

阿甲

翻开这套绘本版《鼹鼠的故事》让我倍感亲切,它唤起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最初,我是在电视播放的动画片里遇见它的。那时,可能都快上初中了,但一集一集的鼹鼠动画短片仍然让我着迷,它一身黑,圆滚滚,红红的大鼻头,总是瞪着大眼睛,永远好奇又充满善意。说起来,那只小鼹鼠的故事,发生在树林里或城市边,都是些很平常的小故事,但不知怎的让人感觉特别亲切、温暖。鼹鼠的动画片通常比较安静,节奏颇为舒缓,最神奇的是,除了音乐之外连对话都几乎没有,只有小动物们时不时发出的叫声,听上去就像婴儿的啼叫,好像完全没有意义,但观众都能理解!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集《鼹鼠和玩具汽车》,当那辆被砸烂的玩具汽车又焕然一新时,真是感觉无比神奇;而当鼹鼠终于神气地开着车上路时,连我也感觉欢快无比了……

因为这份美好的回忆,在女儿两三岁时,我就拉她一起看鼹鼠的动画片,她觉得很好玩,而我在陪她一起重温时,居然也很带劲儿,还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品出来的意味:这只看来很单纯很敦厚的小鼹鼠,似乎多少带着一点对人性的微嘲,带着对现代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反思。它的故事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简单,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可以品出越来越多,但是,这并不妨碍幼小的观众能从中享受纯然的欢乐。

在女儿四岁左右时,我们发现有一套“鼹鼠的故事”图画故事书上市了,当时真是大喜过望!要知道,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感觉与和孩子一起看动画片的感觉完全不同。看动画片的时候,我们都是单方接受的观赏者,尽管可以有一些共同的情感体验,但互动交流不多,更罕见中途停下来聊一聊,一般也不会前后来回翻。为孩子大声读书,请孩子看着画面,虽然仍然是共同欣赏书上的故事,但朗读的大人替代了动画片,俨然成了舞台兼演员,孩子在享受故事的同时随时可以参与,可以成为演员,也可以与“主演”(朗读者)交流,朗读的速度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还可以停下来聊一聊,也可以来回翻看。这种体验留下的美好记忆是无与伦比的。

那套丛书后来被称为《鼹鼠的故事》经典版,来自动画片原创团队的改编,所有插画都出自导演、故事创编者、原画绘制者,被誉为“小鼹鼠之父”的捷克艺术家兹德内克·米勒本人。米勒自从1956年创作第一部鼹鼠动画片《鼹鼠做裤子》以来,一辈子沉醉于鼹鼠故事的创作,直到2002年最后一部《鼹鼠与青蛙》,共创作了50多部,之后才因为年龄和健康原因收手。据说,在很大程度上他将这只鼹鼠看作自己的写照,他痴迷于鼹鼠的创作中,有时甚至会一天工作18个小时!所以,他本人画的鼹鼠图画故事书绝不是动画片的“截屏”版本,插画形象生动,细节细腻、丰富,色彩明亮,不但看起来很美,而且也适合细细把玩,在翻页中把握故事的脉络。

那套经典版是当初女儿翻得最烂的书之一。当然,她还只能从画面中读故事,而朗读书中的文字是我和她妈妈的任务。我自然很享受这个过程,小鼹鼠的善良、勇敢、机智和幽默,让我们越来越喜欢。不过呢,这套书也多少给我们带来了一点烦恼,因为女儿实在太喜欢,每天临睡前都必须听两三本,只要开了头就必须读完——可是,天啊,那个版本的文字太长了!用正常速度读完一本差不多要半小时,一口气读两三本,想想有多累啊,而且(我心说)“还让不让孩子睡了?”不过当时,可以替代的图画书实在太少,这套书确属上佳之选。

我后来比较过经典版与动画片的叙事,鼹鼠的动画片大多只有5—10分钟,偶尔有15分钟,还有几部长达30分钟,而即使是五六分钟的短片,信息量也很大。而经典版的文字,大多数是邀请捷克顶尖的儿童文学作家执笔,即使是这些叙事高手(如爱德华·佩蒂斯卡、哈娜·多斯科奇洛娃等人),也只能截取动画片故事的一部分加以描述,想要尽可能还原片中的故事,文字量自然就不小了。

这么看来,鼹鼠的图画故事书是在主要的画面基础上重新讲述的故事,虽然主要线索与动画片故事一致,但在细节上有很大的变化,几乎可以看作一个全新的故事。

这套重编的绘本版“鼹鼠的故事”删去了大量的文字细节,基本上做到每一页只有几句相当简洁的话,只保留了原始的故事主干。读者要想读出更丰富的故事来,可以有两种选择:仔细琢磨书上的画面,自己联想、猜测、想象;或是,去看看原始的动画片。我觉得这两种选择都很好,前者更像是普通图画书阅读的惯常方式,而后者,对于“鼹鼠的故事”而言,当然是必须的!如果在我女儿小时候有这样一套绘本版,我应该会选择它,三五分钟就能读完一本,可以更多地关注画面,然后再找机会一起看动画片。这是两种不同的形式,我们都需要以最轻松愉悦的方式亲子共享。

小鼹鼠那样简单的故事,诞生于半个多世纪以前,为什么既能打动我和我女儿,又能打动当下的孩子呢?那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米勒被指派创作一部教导儿童的动画短片,他对故事脚本非常不满意,觉得太无趣。他认为应该设计一个可爱的动物形象,用孩子们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讲述知识。但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却是另一回事。他苦思冥想了很久都没招,就跑到森林里去放空自己,但还是没想出来,只好回家。大概是因为神不守舍,在回家的路上绊到什么东西摔倒了,而这时他发现脚边正好钻出了一只鼹鼠——就是它!

米勒设计的鼹鼠形象很可能受到迪士尼动画的影响,完全的呆萌风格,而且不太羁绊于动物的生物学特征。比方说,鼹鼠有五个脚趾(有的还多出一个假趾),米勒却给他的鼹鼠画了四个手指;鼹鼠的视力是完全退化的,米勒的鼴鼠却总是睁着圆圆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最逗的是米勒笔下鼹鼠的红鼻头,让人联想到小丑,欢快喜庆,这恐怕也是动物学家无法认同的。但就是这样一只卡通鼹鼠,一下俘获了大家的心。

米勒请这只鼹鼠来讲述的第一个故事是《鼹鼠做裤子》:鼹鼠很想做一条有很多口袋的吊带裤,它向森林里几位有特殊才能的动物问清楚流程后,又得到了植物亚麻的帮助,从种植到收割,然后经过浸泡、晒干、弄松、梳成细丝、纺线、染色、织布、剪裁、缝补,这样完整的流程,终于得到了一条心仪已久的裤子。整个故事成功地向儿童展示了从原料到成衣的生产过程,颇具科普价值。但最妙的是,这个过程充满童话色彩,充分利用了动物们的生物特征,比如刺猬帮忙梳细丝、蜘蛛纺线、蚂蚁织布、龙虾剪裁、织布鸟缝补,极富创意,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而这些动物所表现的友爱、互助精神特别暖心。这一切都是在精力无穷、好奇心无限的鼹鼠激发、带动之下展现出来的。

米勒的心中装着孩子,当然也包括小时候就酷爱画画的自己。他也特别用心地想打动当下的孩子。他的第一部鼹鼠动画片本来还有捷克语对话,为了能让更多语言背景的孩子“听”懂,后来的动画片都没有真正的对话了。他让自己的角色发出小宝宝式的喜怒哀乐的叫声,结合情境,意思非常清晰。为了让小观众感觉足够亲切,他拉着自己的两个女儿(分别三岁和五岁)到片场录音,女儿们笑惯了、跟爸爸嬉闹惯了,发不出爸爸需要的伤心哭泣声。这位爸爸只好狠下心来,假意训斥,让她们委屈地哭起来。女儿们的声音后来都成了鼹鼠和它的朋友们的声音。

“小鼹鼠之父”米勒一直在很努力地提取童年的魔力,那是一种颇具理想主义的状态,一切都在探究与探险的状态,至为纯朴的人际关系确保了安全,奇趣的童话想象总是带来希望。米勒对大自然的迷恋应该也多少带着些童年情结。考虑到1921年出生于捷克并终老于此的他所经历的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铁幕、东欧剧变……),他笔下的鼹鼠一直保持着如此温和敦厚的状态倒更像是一个奇迹。或许,米勒创造的鼹鼠的世界,也是另一种桃花源吧。

作者系儿童阅读推广人、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创始人

猜你喜欢
鼹鼠米勒动画片
好饿好饿的小鼹鼠
爱看动画片的爸爸
萌萌的斗牛犬
我想做穿越的“小鼹鼠”
为什么接电话
为什么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