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越 郭建平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全国教育大会明确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新时代教育工作根本任务,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任务。开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以从质量提升的视角梳理相关重要影响因素,着力将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相结合,将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与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相结合,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深入掌握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相结合,将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渠道与创新教育方法载体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教育效果、丰富教育内容、遵循教育规律、创新教育手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一系统工程落到实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指明了方向。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重点要在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实践反复证明,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能保证政治上的坚定,才能进而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学说所以万能,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十分完备而严整,它给予人们一个绝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世界观。”[1]近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然而在进入新时代之后,因为时代背景、受众对象、教育条件、教育环境等发生种种新变化,呈现出新特征,特别是社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我们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创造性创新性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笔者以为当前最为要紧的是,在继续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良好基础同时,对于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质量提升的重点因素进行梳理,不断完善、创新教育机制,做到“守正”而“出新”,写好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奋进之笔”。
一、提升教育效果,将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相结合
一直以来,各类高校将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央历来高度重视的重点工作。2004年3月,胡锦涛同志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作出多次批示,对于新时期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同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提出“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了高校四年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方案,即“05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思政课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中央的一系列重要举措,旨在特别强调高校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功能,并将思想政治素质是否合格作为评判人才培养的首要标准,要求各高校切实重视和加强在大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工作。全国高等教育战线积极学习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采取了诸多举措,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教育普及工作有效推向深入。
十七大、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始作为一项重要课题被大力推进,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研究、推进中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通过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育活动、党课团课等渠道,较好地完成了在大学生中推广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任务。到2016年底,中央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四个“正确认识”的提出对于作为“强国一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指明了方向。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笔者以为,无论是四个“正确认识”要求的提出,还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工作根本任务的明确,对于当前培养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进一步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做到由普及向提高转向,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现实意义的认识,促使其养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以期在未来能够切实担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开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注重将普及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相结合,着力构建涵盖政治理论学习、课堂教学、报告讲座、经典研读、实践调研、主题活动、社会公益、见习实习等于一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形成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体,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校内校外协同育人的理论教育合力,教育引导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自身的素养构成。各高校应当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着力在大学生中培育、评选出一批“理论之星”,持续推进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通过“典型引路、骨干示范”,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大学生的普遍价值信仰。应当注重在教育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元素,强化大学生的红色文化体验,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汲取更多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营养,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品德修养、能力担当和视野格局,切实培养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丰富教育内容,将学习马克思主義中国化最新成果与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相结合
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概念,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2]我国的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结果。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纷纷涌入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特别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和新媒体时代,一些“杂音”、“噪音”、“负面言论”开始在舆论场散播,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信仰迷茫”、“理想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佛系人生”、“二次元文化”等现象,个别大学生怀疑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际效果也因此打了折扣。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也为了进一步增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各高校根据大学生的思想活动特点和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探索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武装大学生头脑,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精髓,提高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分析各类复杂社会问题、规划人生发展方向的能力,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印证了马克思的观点,即“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
然而,要更深刻地感受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让大学生真正体会到马克思主义不朽的魅力,还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在2009年中央党校一次干部进修班开学典礼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领导干部在研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同时,要追根溯源,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笔者以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既是针对领导干部,同样也适用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时代大学生要做好当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准备,在认真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更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而只有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才能切实做到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真正走进马克思、列宁等内心世界,在與伟人交心对谈的过程中准确掌握经典著作内蕴的理论品格,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共产党宣言》是毛泽东同志一生最爱读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正是这部经典著作使他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自此一直没有动摇过。伟人尚且如此,今天的大学生更应当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
开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注重将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与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相结合,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四门思政课的学习实践,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会将马克思、列宁等经典作家介绍给大学生,引导大学生了解经典作家的思想和理论体系,形成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系统性认识。总体来说,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还有待加强,需要进一步拓宽渠道、营造氛围,引导大学生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要从学校层面入手,精选学习篇目列入校院两级党委中心组、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做到干部教师以身作则,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营造学经典、品经典、悟经典的良好氛围。其次要设计主题在学校团学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活动,发挥学生干部、党团骨干、入党积极分子的带动作用,让学习经典成为大学生提升理论素养的自觉行动。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教”,强化责任意识、提高专业技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准讲透讲活,不断激发大学生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兴趣和热情。
三、遵循教育规律,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深入掌握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相结合
任何学习其最终目的都在于将知识运用到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例外。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关于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知行转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4]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容量非常庞大,经典作家们在理论创立之初为了克服德国古典哲学、古典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深蒂固影响,引用了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法学、伦理学等领域知识,科学论证了“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性。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同时,要着力帮助大学生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各种复杂现实问题作出正确分析、解释,更加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个人的学习生活实践。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时也曾指出,“我们主要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5]这一观点对于完善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据有关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总体情况较为乐观,特别是理工科高校因为专业设置与国家建设发展重要领域联系非常紧密,大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同时对于社会发展及各种现实性问题非常关注,会在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等方面主动寻求科学有益指导,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较大兴趣。但同时因为现实环境影响,大学生在知行转化方面存在一定不足,“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的现象也有出现。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当前就业竞争激烈,再加上经济形势整体下滑、生活成本不断提高、生存压力不断加大,有些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学习对于工作求职用处不大,不愿意花太多时间进行理论学习,更不用说做到深刻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二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认识高度不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质上是信仰教育,部分学生仅仅将其当作一门普通课程看待,并未上升到提高思想觉悟,探寻人生信仰指导的高度,因此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渐行渐远。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现象尽管不算主要问题但也有待引起重视。
开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进一步明确教育目标,认真探索理论教育的客观规律,加强理论教育的科学尺度,帮助大学生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更好地指导学习生活实践。首先,要注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教育”,通过“以理服人”即通过知识的真理性存在引导大学生认同、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其次,要注重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教育,培养辩证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引导大学生自觉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科学把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联系中规划好个人成长发展道路。第三,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信心以及对于党和政府的信任。大学生只有具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基础、具备了辩证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坚定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对马克思主义有更为正确的理解,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并将其运用于实践,将马克思主义其转化为大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四、创新教育手段,将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渠道与创新教育方法载体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017年,教育部下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规定,要“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提高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等各项任务”,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以及《纲要》都重点强调了两个问题,即有效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着力加强网络思政工作等两个紧要性问题。
推进“思政课程”與“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旨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讲话精神,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型格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专业课程同为高校育人主阵地,“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有助于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首先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负其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教育实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化”工程,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其次,要以分类指导为原则,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通识教育课程育人作用,抓住教材、教纲、教案、教程和教师等关键要素,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等各个关键环节,在全校形成良好的“课程思政”建设氛围。其三,要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先发展、优势发展和优质发展,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学术评价标准和分类评价机制,全面提升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水平,构建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网上”与“网下”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两个重要着力点,把握好网上与网下的关系,关键是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加强网络思政工作,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主动权。曼纽尔·卡斯特认为互联网只是现实社会的一个反照,他视空间为社会的表达,既然社会在经历结构变化,新的空间形式和过程相应出现,空间不是社会的反映,而是社会的表达,互联网就其本质来说就是社会本身,[6]是开展“公共对话”的一个特殊场域。而在新媒体出现之后,公共话语空间又革命性的被重构,变更和拓展了公共对话的场域范围和主体人群。开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积极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等发展构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覆盖层次多元、教育形式多样的平等代际“对话”教育系统,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育活动与互联网叠加,构建一种师生互动、双向沟通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式。要借助当前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机遇和条件,尝试“智慧课堂”建设,通过对授课教室进行“智慧”升级,构建智能化的教育环境,解决过去曾多次提出但始终无力解决的“研究型、小班化、个性化”教学模式改革。“智慧课堂”能够优化教学内容呈现、便利学习资料获取、促进课堂交互开展,还可以进行实况直播、录制精品课程和MOOC课程、进行学情分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更为便捷的环境和条件,应当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
总之,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三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涉及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载体、教育实效等多个环节,涵盖研究、教化、认知、评价等多个方面,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工作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多主体联动、多部门协同、多媒介整合、多策略渗透,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1.
[2]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文档出版社,1991:658-659.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
[4] 习近平.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要求[N].学习时报,2013-04-28.
[5] 邓小平三个重大理论观点的提出最具创新意义[N].人民日报,2013-08-20.
[6] [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2017年度武汉理工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研究”(171471005)
作者简介:张越(1994- ),女,内蒙古巴彦淖尔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郭建平(1977- ),男,湖北随州人,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