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探析

2019-09-10 07:22:44冯媛刘鹏
高教学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双创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冯媛 刘鹏

摘  要:新时期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体现出了国家对高校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上的充分重视,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使命,理应在双创教育的发展上承担起责任。双创教育发展初期,加强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才是最有效的途径。文章从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出发,对两者的融合进行必要性分析,并归纳出现有体系下两者融合过程中突出的问题,最终给出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关键词:双创教育;专业教育;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1-0039-03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strategic goal of 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reflects the state's full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innovative spirit and innovative abi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mission of talents training and should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t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enhance the integration with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t the early stag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u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and summarizes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two, and finally gives the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of du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path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对创新的要求已经上升到了战略层面。想要实现有价值、可利用的原创成果,必须强化基础研究,还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换言之,光有理论研究创新不够,还要有成功的实践经验,而双创教育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过程。新时期,国家的战略目标与发展方向都与我们高校的培养紧密相关。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高校双创教育改革的方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也将创新创业教育称作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可见,双创教育在当下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我们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开展双创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而在双创教育发展初期,必须要通过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来实现教育的过程。

一、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

双创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提出和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它主要培养学生双创的意识、精神、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主动适应社会的心理品质。西方的高校教育体系中,双创教育模式已较为完善和系统,并取得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而在我国,双创教育的起步较晚,也缺乏相对成熟的路径,甚至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争议,但在目标导向上,我们取得了普遍认同。我国高校双创教育的根本是促进学生参与双创,它的实质拓展为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支持创新者去创业,使双创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1]。

专业教育是以通识教育为前提基础,通过系统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来教授学生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人才的教育。专业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某一方面或某一职业的特定需求来进行的,专业教育培养下的人才往往是标准化的,可大批量投入社会生产。[2]而在新时期,这种单一的专业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国家战略对人才需求的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多元素质,让每一个择业者也具有创造岗位的潜力。

二、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密不可分的两个组成部分。前者专注素质能力的培养,后者注重专业能力的提升,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为培养新时期满足我国发展战略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双创教育不是脱离了专业教育的“一张皮”,不是简单地培训技能和举办活动,应当融入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它强调以专业为基点,夯实专业基础,發挥专业优势。专业教育是双创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双创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运用和深化。当前,高等教育中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必然选择。

(一)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在许多方面都呈现出了与客观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不匹配性,需要我们探索改革之路。我国的高等教育延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强调对专业教育的重视,旨在培养专业技能,供社会发展需求所用,这些特征顺应并满足了当时的客观要求,但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我们也逐渐发现并认同双创教育扮演的重要角色。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包括在教育理念、培养方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专业教育相对完善并成熟,而双创教育欠缺且稚嫩。我们双创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是专业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性、前瞻性的集中体现。[3]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只有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才可以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学科交叉渗透的有力途径

当今社会,企业的发展和突破大多是基于核心技术,而核心技术的改良与优化,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于学科交叉渗透。越来越多的技术创新和科研项目鼓励跨学科、跨专业合作,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拥有复合型人才,这都是对高校专业学科交叉渗透的呼唤。双创教育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做支撑,对于学生的全面培养提供了可行的途径,这对于学科优化和融合发展具有建设意义。

(三)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实现创新驱动的重要载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创新驱动是关键。创新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是需要长期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给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实践扩展应用环节上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激发学生双创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行业进步,指导学生努力将创新成果转化为高效生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企业创新能力。这也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使命。

三、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问题凸显

(一)师资结构缺乏专业性和稳定性

师资力量在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结果和成效产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师资力量专业化程度高,能够更好地厘清专业知识中有机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引导学生开展此方向的双创教育能够更有方向和针对性,要把双创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稳定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持续的培养过程。

据《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蓝皮书(2016)》中对159所高校的调研结果显示[4],有123所高校的师资来源于专业授课教师,占比达77.4%;109所高校的师资队伍包括外聘创业者和企业家,占比达68.6%;107所高校的师资队伍包括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占比达67.3%;此外,还有44所高校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兼职)来补充学校师资。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师资队伍不够稳定。专业教师的队伍较为稳定且在与专业融合的教育上更具优势,但是校外老师和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由于兼职来授课,备课的时间精力有限,缺乏理论高度和系统性,很难做到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课程体系缺乏科研性和实践性

课程体系的设置对学科发展具有建设性的影响,我国高校的双创教育缺乏系统性的课程体系,全国没有一个公认的体系架构,更难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上有质的提高。很多高校应教育部要求,开设了双创类课程,进入了学生培养方案并有相应的学分,但开展形式绝大多数是开设几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形式单一,并且没有按年级、按专业、按层次有一个分类的指导体系。

据《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蓝皮书(2016)》中对159所高校的调研结果显示[4],98所高校选择专业教育+创业教育的融合教育课程,占比达61.6%。但是,关于双创方法的课程比例只有三分之一,说明高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实践性和应用型较强的课程较少。并且,仅有39%的高校有配套教材并有课程的教材研发,其他都是选择现成的教材以减少时间投入,可见,课程体系的科研性有待提高。

(三)学生参与缺乏认同度和满意度

学生普遍学习了双创的思想和积极地参与课程学习,但是对于课程的本质和培养目标不够清晰,以为是鼓励学生去创业,当自己认为没有这种需求时便从内心里不认同这门课,更没有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起来。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这是专业教育之外的素质拓展课程,割裂了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此外,由于授课老师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老师缺少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积累,在授课效果上差强人意,学生满意度较低。

四、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初探

(一)理念转变,强化融合意识

理念是思路,是信仰。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必须获得每一位高校教师的认同,认同的前提是高校教师需要转变理念。

高校教师不能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完全切割,或者认为专业教育是不能撼动的“主业”,而双创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副业”,应当意识到这两种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本身也包含着双创教育的要求。高校教师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应积极、充分挖掘专业教育中有可能进行成果转化的知识,再利用双创教育的途径来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这样既是对专业教育的补充和延续,又是对学生双创的启发和引领,发挥高校在育人环节的重大作用。

(二)课程改革,完善培养体系

课程改革以为更好地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创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习空间。我们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重点完善。

课程目标要在依据高校性質和专业属性的基础上,按照学生需求导向来分层设定。我国高校大致可以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职业型院校。在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上,研究型大学应依据学科优势积极促进高科技成果转化,教学型大学应利用学科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职业型院校应注重专业实践的发展方向。高校学科大致可以划分为理工专业和文管专业,不同的专业在与双创教育融合的切合点不同。理工专业更侧重于科学研究,利用双创教育转化成社会可利用的技术,文管专业更侧重于思维逻辑,利用双创将想法落地成运营模式。

课程体系建立的环节上,高校应将双创教育课程纳入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利用多种方式去融合,从而培养学生基于专业优势的双创能力。主要可以采取两种融合路径:一种是嵌入模式,即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双创教育内容,通过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双创元素和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来培养学生基于专业知识的创业素养;另一种是融合性模式,即增加专业的双创类课程,这种模式需要重新设计和开发新的课程,提高实践环节的比重,这种模式对教材和教师的要求都比较高。

教学方式要以培养学生能力导向为主,采用多元灵活的方法。要把传统的讲授方式转化为活泼的互动场景,面向实践,强调参与,勇于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在课程考核上要从重知识转化为重能力,考核的方式可能是长期持续的,并非短暂的一场测试。

(三)组建师资,打造导师团队

师资队伍是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过程中重要的施教者,是确保融合机制顺利有效落实的关键人员保障。我们的师资建设主要从教师数量、结构和素质三方面完善,打造有口碑的导师团队。

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过程是长期、连贯的,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应当是稳定的。首先从数量上要有保证,因为课程的实践环节比重较大,充足的教师团队才可以做好学生实践的指导教学,及时满足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需要,数量难以保证就会出现临时救场的教师来充数,缺乏教学的连续性,也影响学生的课堂体验。其次,教师结构主要包含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两部分,其中以专业教师为主。专业教师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企业人员作为兼职师资来丰富实践环节。企业教师可以就相关领域的经营经验或技术生产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切实的指导。专业教师是固定的,企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需求和专业属性流动聘任。最后,从教师素质上要有选拔和培训机制。课程内容决定了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应当建立素质特征模型,选拔业务强、能力精、素质高的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担任课程教师,并且有官方机构组织统一的培训,让授课教师清晰了解我们课程的培养目标和体系建立,统一的标准化培养,有利于师资队伍的提升。

(四)校企合作,孵化實践成果

校企合作是为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成果搭建平台,充分发挥校企优势来孵化实践成果,推进成果的落地和转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这里的“企”不单单指企业,泛指一切社会资源,包括非营利性组织、政府等。根据参与方的主导权利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三种合作模式,分别是学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学生主导型。

学校主导型是指由学校团体或教师个人指导学生承担主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并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如学校组织的各类双创活动和学科竞赛,全国创青春竞赛的平台就是典型的促进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企业主导型是发挥企业的主动权优势,企业根据自身需求设定科学研究领域和范围,寻求学校合作开展相关研究,使学生参与其中体验两种教育融合的过程,这种常见的形式是基于学科基础的项目研究,通常是由教师作为媒介的。学生主导型是学生中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先进同学,自主成立双创团队,利用社会和学校的各类孵化平台自主发展,实现一定效益,学校和企业在必要的环节提供支持和咨询。总之,校企合作的目标是为满足社会需求,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土壤和空气,打造协同育人模式,丰富专业实践路径,实现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多方共赢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占仁.中国创业教育的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2):30-38.

[2]张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问题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2):122-125.

[3]覃成强,冯艳,于娜.论高校创业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中国成人教育,2013(3):12-14.

[4]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蓝皮书(2016)[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23-25.

猜你喜欢
双创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基于双创教育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探讨
以面向市场视角观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价值工程(2017年7期)2017-03-17 08:03:24
社区教育促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大学教育(2016年12期)2017-01-03 19:35:03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