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视角的研究生导师师德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9-09-10 07:22姚文叶心明陈林华
高教学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师德影响因素

姚文 叶心明 陈林华

摘  要:立德树人、师德为先,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师德兴则教育兴,研究生导师师德更是关系到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利用课题组前期构建的研究生导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对华东理工大学700名在读研究生进行了调查,发现该校研究生导师师德总体表现优秀,尤其在政治立场和道德底线方面获得学生的高度认可,相对而言在教书育人方面还有提升空间;进一步分析了学生个体特征对导师师德评价的影响,发现学科类别、生源情况和在读年数对师德评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师德;研究生导师;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0-0010-04

Abstract: Teachers'morality is the soul of teachers' profession. Education is flourishing while graduate tutors'morality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the quality of high-level personnel training in China.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700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y us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postgraduate tutor ethics constructed by the project team in the early stage, and finds that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postgraduatetutor ethics i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s excellent, especially in the political standpoint and moral bottom line, which is highly recognized by students. In contrast, there is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It is found that subject categories, student sources and years of study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eacher ethics evaluation.

Keywords: teachers' code of morality; postgraduate tutor; influencingfactors

一、概述

在上海高校流傳着这样一句话:“玩在复旦、住在交大、吃在同济、学在华理、爱在华师大”,华东理工大学一向以教师治学严谨、学生学风优良著称。在新时代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之际,华东理工大学秉承优良传统,以高度的战略思维和战略设计持续有效地推进师德建设,取得了诸多成绩和实效。在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研究生院召开了多次专家论坛、主管研究生教育副院长座谈和年轻导师代表座谈,制定了导师师德建设实施细则。本文旨在通过对在读研究生的调查,来测评该校导师师德水平,并进一步分析可能影响到师德评价的因素,为该校导师师德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二、基于学生视角的导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关于高校师德评价体系,现有研究多以国家相关教育教师规定为框架,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人〔2005〕1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郭玉华、瞿鹤鸣、董鹏刚、吉贻祥等以规定为基准从构建原则、评价方式、评价内容方面展开阐述[1-3],王毅磊从内外因因素根据不同的信息来源进一步构建教师师德师风评价体系[4],指标体系都很全面,但限于问卷调查,未有展开详尽讨论。穆丹丹、刘辰等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师德建设工作运行机制的多级综合评价模型;蒋佩云、王跃利等在已有的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做出改进,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提出对高校师德建设评价体系的量化考核体系。

本文利用课题组之前构建的基于学生视角的导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主要特征包括:1. 基于学生视角,明确了评价主体,而且学生也是导师师德感触最多的直接受益主体;2. 指标权重将师德基本底线定为60分,坚持了底线思维和师德“一票否决”原则,如果政治立场和道德底线不合格,其它维度做得再好,也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导师;3.指标权重赋值采取了主管和客观相结合的模糊评价法,既考虑了专家意见又结合了学生大面积调研的数据,更加科学和完善。

三、导师师德测评结果与分析——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例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根据前述构建的研究生导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又对华东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进行了测评。华东理工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是“211”和“985” 创新平台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该校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设有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4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在读硕士研究生7132人(含专业学位)。拟随机抽取10%左右的在读硕士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电子邮件等形式共发放868份问卷,回收78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700份,有效率为89.4%。

被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如下:男生45.57%、女生54.43%,本以为工科院校男生居多,结果则表明研究生阶段呈现轻微的“阴盛阳衰”;工科生53.43%、理科生21.71%、文科生24.86%;研一学生34%、研二学生44.86%、研三及以上21.14%,一定程度上表明硕士生大部分能够按期毕业;生源情况来自本校的占70.29%、来自外校的占29.71%,说明直升和考本校的比例较高,外校考生竞争压力较大;年龄全部处于21-27岁之间,且23-25岁的占比79.71%,硕士生年龄跨度并不大。

(二)导师师德调查结果的一般分析

调查结果的基本情况为:对基本底线的5个具体指标选“无”的比均在93%以上,尤其是“政治立场”维度的两个指标选“无”的比例均达到98%以上,表明高校研究生导师在基本师德底线方面表现优秀,侧面印证了该校研究生导师遴选与管理的严格性;其余29个具体指标选“满意”或“非常滿意”的比率也比较高(见表1),“不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力”和“为学生谋划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两个指标“不满意”人数较突出(分别达到70人和45人),还有1个指标即“采用不正当手段干扰和妨碍他人研究活动”有23个人选择了“非常不满意”。

首先将问卷数据中的“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按照百分制分别记为“100”、“80”、“60”、“30”和“0”分;“基本底线”5个具体指标的得分采取选“无”的人数百分比来计分,如“以权谋私”题项中选“无”的人数为657人,则其百分制分数即为(657/700)*100=93.86分。按此办法依次统计各指标得分,结果见表2。

将34个三级指标得分与最后的师德综合分数相比较,发现“有无反党言行”、“有无封建迷信”、“有无性骚扰等不当行为”和“有无学术造假”4个指标得分高于最后的综合得分,而“社会实践”、“文化传承”、“创造条件”、“思想教育”、“滥用学术资源”、“干扰他人研究”等6个具体指标得分显著低于综合得分,见图1和图2。一方面反映该校研究生导师政治立场和道德底线表现优秀,而在教书育人、社会责任,以及学术规范等方面与学生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另一方面也侧面印证了该校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视,对“红七条”和“一票否决”执行得坚决、有效果。

(三)学生对导师师德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进一步分析被调查的研究生的个体情况对导师师德评价的影响,课题组将个体性别(女0;男1)、学科类别(工科1;理科2;文科3)、读研年限(1;2;3或以上)、生源情况(本校0;外校1)和年龄(23岁以下=1;23至25岁=2;26至30岁=3;30岁以上=4),利用SPSS软件的Analyze→Compare means→Means命令,将上述个体特征作为自变量,以研究生导师师德评价8个二级指标得分为因变量,选择Options中的方差分析来考察不同个体特征对师德评价各维度影响的显著性。结果显示,仅仅有 “学科类别”对“社会责任”、“教书育人”、“学术规范”、“人文关怀”,“读研年数”对“为人处世”和“人文关怀”,“生源情况”对“社会责任”和“学术规范”具有显著影响,下面将一一进行分析。

1. 学科因素

华东理工大学原来是以化工、材料闻名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工科院校,经过近70年的努力已经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学科设置涵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艺术、哲学、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从表4结果可知,工科研究生普遍对导师学术规范和人文关怀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理科研究生对导师师德的满意度都高于平均值,而文科研究生除了表达对导师在社会责任方面比较满意外,对导师在教书育人、学术规范和人文关怀方面的评价都比平均值低。总体表明,该校工科和理科的研究生导师学术功底扎实,研究生培养彰显了院校的底蕴,就读研究生满意度较高;而文科研究生满意度低于平均值,并且标准差较大,说明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意见分歧,侧面反应了文科研究生导师在学术规范、教书育人、人文关怀等方面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整体文科实力和导师水平有待加强。总之,学科类别是研究生导师师德评价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不同学科类别的研究生对导师师德评价在社会责任、教书育人、学术规范和人文关怀几个方面具有显著差异。

2. 生源因素

近些年来,该校给予优秀本科毕业生更多的直升优惠条件,并且由于报考其它“985”院校硕士的考生压力进一步加大,“本校生源”的在读硕士生比例保持在较高的水平。通过分析不同生源情况的研究生对导师师德的评价,可以侧面印证本校导师与其本科院校导师在师德方面的对比。通过“本校”和“外校”生源的研究生对导师师德社会责任和学术规范方面的满意度均值和标准差的比较,发现外校生源的研究生对两个方面的评价都要显著高于本校生源的研究生(见表5)。一方面表明在外校生源的研究生看来,该校导师在社会责任和学术规范方面表现优秀,超过其在本科阶段学校所感知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本校生源”的研究生“身在福中不知福”,对导师师德具有更高的期待。

3. 在读时间因素

俗话说“人心隔肚皮,日久见人心”,研究生对导师师德的感知也需要时间去体会,接触时间越长也可能发现导师师德真实的成分。通过对不同在读年数研究生对导师师德评价结果的影响分析,发现其对为人处世和人文关怀两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研一学生满意度相对较高,随着在读时间的推移,对导师“为人处世”的满意度是一直下降的,而对导师“人文关怀”满意度则是先降后升(见表6)。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表明该校教师之间的关系状态(这个会影响到教师为人处世的表现),也一定程度上说明导师对自己的学生是“真爱”,研一比较宽松,研二较严格,研三时学生也就明白导师的苦心了(导师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心路历程)。

四、结束语

综上,通过对华东理工大学700位在读硕士研究生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该校学生对导师师德评价总体满意度较好,尤其是在政治立场和道德底线等方面表现出该校良好的师风师德建设水平。通过对各维度的比较,以及学科、生源和在读时间等因素的分析,也发现该校导师师德建设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比如学生对导师师德职业规范和为人处世方面评价总体要低于最终得分,工科、理科学生对导师师德的评价明显高于文科学生,外校生源的学生在导师师德的社会责任和学术规范方面的评价明显高于本校生源学生等。因此,建议该校还是要加大力度提升研究生导师在职业规范和为人处世方面的水平,尤其要加强文科导师的师德建设。

参考文献:

[1]郭玉华,李铭.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传承,2016(01):55-57.

[2]瞿鹤鸣,吴佳.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144-148.

[3]董鹏刚.新时代下高校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9):57-88.

[4]吉贻祥.高校师德评价的理论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1):222-225.

猜你喜欢
师德影响因素
致良知与师德
闾彬:师德建设应实现“四化”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
师德考核“落地”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