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婉仪
《新课标》所倡导的三维目标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视角。不少教师尝试打破以讲为主的灌输格局,重视学生参与。但在传统课堂评价标准的约束下,为了能完成一节没有意外的“好课”,教师在处理课堂“意外”生成的资源时,往往仅以原教学计划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步骤为标准,用简单肯定、简单否定或置之不理等应对形式,制止并预防可能违背教学预设的课堂生成资源,以使教学过程按照原有计划继续推进。其实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运用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升华,从而使课堂更有生命力。
课堂生成的柔性预设
柔性预设,是课堂生成的“敲门砖”。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新课堂,关注的重点是学生主体的学习状态,教学预设要更多地注入学习设计的内涵,这样的设计应是“柔性设计”,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弹性的空间。如在设计第二册道德与法治课《可爱的动物》时,就准备了不少柔性预设的环节。如一开始上课,笔者就播放一段动物跳舞的视频给学生看,预设:看了这么有趣的动物视频,肯定能引起学生对动物的情感和兴趣。在此基础上,预留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但以何种形式激发他们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则是机动的。这个教学环节应以学生的情感和意愿为依归,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流程应顺应学生课堂生成的谈话内容,有了这种板块柔性预设,课堂教学就不再单由教师主宰,课堂教学也不再因线性教学而刻板和僵化。
及时捕捉课堂生成亮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或突发事件,我们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而应独具慧眼,将生成性资源及时捕捉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中,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如教学《可爱的动物》时,笔者为了让学生感受动物的可爱,让学生请出自己的动物朋友向其他同学做介绍,并跟别的动物交朋友。谁知学生小曹突然哭起来,原来他自己带来的小乌龟不见了。怎么办呢?突然,笔者灵机一动,这不正是可以利用的课堂生成资源吗?连忙对大家说:“同学们,小曹给我们带来的乌龟朋友不见了,让我们先来听听他的介绍,然后看谁能根据小曹介绍的特征,最快把这位淘气的乌龟朋友请出来。”听到这里,小曹连忙擦干眼泪,绘声绘色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乌龟朋友“小灰”。抓住这个契机,笔者连忙说:“大家赶快行动,看它躲在哪组同学的身边。”这时各组同学都有序地帮忙搜索“小灰”,很快这只顽皮的小乌龟被发现了。大家看着这只失而复得的小乌龟都兴奋极了,纷纷跟对方带来的动物交上了朋友。虽然原有的教学环节的设计被打乱了,但这种意外的课堂生成资源却让学生真正动了情,课堂也因学生的真情而焕发出特别的光彩。
课堂生成调控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学方法可以预设,但随着课堂教学流程推进,也要灵活选择。如教学《我们的好朋友》时,笔者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爱护动物时如何不被伤害,各组把自己的每项建议写在一条卡纸上,然后派代表贴到黑板上。设计是完美的,实施起来却出了“意外”,由于黑板地方有限,各组同学的建议有的重复了,而不同的建议连“黑板”都貼不完,大家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开始吵起来。这时笔者连忙改变教学方法,要求大家先把建议贴在黑板的其他地方,然后进行一个现场辩论会,各组要想出理由说服对方征用自己组的建议,各组都统一意见后才可以贴到“黑板”范围。这样由原来的小组合作灵活变通为组组合作,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更明确如何保护自己。
纠正课堂生成的偏差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现代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学生都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如教学《可爱的动物》时,笔者播放了微课《我和小蜻蜓》,它主要讲述了一只小蜻蜓被捉走带回家用瓶子养着,还精心呵护,细心照顾,但蜻蜓并不开心。播放的时候,同学们看着,听着,都默不作声。这些反应都在笔者预料之内,所以轻声追问:“假如自己就是那只蜻蜓,你会想说什么?”“我们应该爱护动物朋友,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家。”目的已达到,刚正想过渡到下个环节时,谁知一位同学补充说:“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为什么不能给它一个家来照顾它呢?”这个回答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而且在认知上有点偏差,我必须立刻纠正它,“同学们,你爱护动物之心是值得肯定的,但请注意,我们要遵循动物的意愿,用正确的方式去跟它们交朋友,明白吗?”看见同学们纷纷点头。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有着强烈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一旦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要根据学情机动地调控教学流程,调控课堂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纵深推进,使每一节品德课都能因生成而更有生命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东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