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教材”向“学材”转变

2019-09-10 18:26柳伟
教育·教学科研 2019年10期
关键词:计算方法加减法分母

柳伟

教材,作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学习素材。准确理解教材,把握编者意图充分挖掘,对教材进行个性化设计,实现教材资源利用最优化,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许多教师对解读教材的认识就是看看教学参考书后照本宣科式的讲解。笔者认为,多元解读教材,准确把握编者意图,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使统一标准定制下的通用版本教材变为适合班级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实现“教材”向“学材”的转变,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点。下面笔者就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在教学中如何通过对教材的多元解读实现“教材”向“学材”的转变。

解读教材主题情境

对一至六年级数学教材进行分析、归类,可以发现,新知均按照“给出问题情境——引导尝试探究——分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巩固练习”的顺序进行编排。基于此,面对教材中静态的教学情境,要对教学情境适当的增、删、改,使之更适合教学实际。把新知识学习置于解决身边实际数学问题的情境之中,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经历问题发现、提出、分析、解决的过程,让学生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如教材中呈现的是小明和小红两位同学吃巧克力的情境,问题预设有两类(求两个分数的和是多少与求一个分数比另一个分数多多少),列出的算式只有两个,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这两道加、减法算式入手,即可以探究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情境已经足够。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完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更要思考如何让学生通过预设数学探究活动,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基本数学思想。

笔者创设了三位同学吃巧克力的动态问题情境,虽然问题预设仍然有两类(加法和减法),但学生的思路却被打开,可以提出多个不同问题。经过师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得出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一致,实现了新知与旧知的无缝衔接。

解读學生学情

沈重予老师曾说:“过去的解题经历,是形成策略的宝贵资源,形成策略需要自主体验。”通过解读学情,找准教学起点,以学定教,让数学探究活动更具针对性。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册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活动,对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用给定的材料自主的创造出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分数,这都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探究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知识基础、操作技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让学生仍然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的数学活动,探究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

研读数学教材旁白

苏教版数学教材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大量的主题图、卡通人物及旁白等栏目的加入,使教材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和饱满,引人入胜。教材中旁白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启发性,在温馨提示的引导下,激发兴趣,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再创造。

研读数学教材旁白,追溯板块知识背后隐藏的秘密,设置具有启发性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究,让学生在体验、感悟的基础上,体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教材借卡通萝卜说出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法及算理,但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是分子相加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整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之间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我们应如何帮助学生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顺利地让新知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通过教师设计的整数加法计算与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异同比较,引导学生进一步明辨整数加减法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异同,促使新知迅速、有序的纳入学生已有知识体系之中。

解读教材知识编排顺序

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的编排都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体现了螺旋上升的特点。从整体上看,教材有着连贯的知识体系,但在分册教学时,知识体系又被人为的分割成若干小的教学小节,这就导致了学生习得的知识呈点状、割裂的状态,这就需要我们站在整个教材、整个数学知识结构体系的角度去理解、把握教材。

如《分数的加、减法计算》一节,分别安排三年级(上册)和五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是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五年级(下册)是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探索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同时,让学生的数学思维顺流而下,自然过渡到下一阶段的探究内容,则是我们在教材解读时需要考虑的。

教材,作为 “教”与“学”的联结点,是学生习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工具。多元解读教材,赋予教材鲜活的生命力,实现“教材”到“学材”的转换,成就精彩的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丁嘴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计算方法加减法分母
基于示踪气体法的车内新风量计算方法研究
极限的计算方法研究
图画里的加减法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找回“丢弃”的分母
第二重要极限的几种计算方法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
多种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
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吗
单词加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