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宁
摘要:油田全面实施的开采之后,由于开采深度逐渐增加,对其进行剩余油的开发和利用十分重要,这就需要分析高含水油田中剩余油的分布规律,通过研究其分布状态,从而更好的提高对其开发的效率,提高油田产量。本文结合实际问题,对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狀态进行分析,并通过研究其分布规律,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稠油油藏;精细地质;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的形成机理多样,主要包括地质和开发因素等,其分布方式多样,主要呈现高度分散和相对富集的特征。我国大多数油田正处于开发后期高含水采油阶段,高含水阶段的油田开发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剩余油的研究,剩余油的研究离不开相应测井方法和评价技术的发展,本文将对剩余油的测井方法和剩余油评价技术展开论述。
1 油藏基本情况
1.1地质概况
锦C块地处欢喜岭油田的中台阶,开发的目的层是在沙一中段的于楼油层。已经探明的含油面积是2.5km,石油地质储量792×10t。储集层主要由粗~细的砂砾岩和含砾砂岩组成,属于高孔、高渗的储集层。油藏的埋藏深度介于760~990m之间,含油的井段长度为80~90m,平均的油层厚度是25m,是层状岩性构造油藏。
1.2开发历程及现状
锦C块在1979年打了第一口探井进行常规试油,历经了两次井网加密调整后,形成了目前的83×83m井网。开发历程上一共有4个开发阶段:一是干抽和蒸汽吞吐的初期阶段(1989年~1995年);二是开发局部调整和井网完善阶段(1986年~1997年);三是产量逐渐递减阶段(1998年~2002年);四是开发综合治理和低速稳产阶段(2003年-至今)。
截止到目前在锦C块的西部一共有油井95口,开井51口,日产液820t,日产油50t,含水93.9%,累产油165.8×10t,累产水580.9×10t,累注汽420.5×10t,采油速度0.32%,采出程度27.8%,累积油汽比0.39。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油藏水淹严重
随着开发深入区块的地层压力逐年下降,使得边底水对区块的入侵加剧,其中油藏水淹最为严重的位置在锦C-25-28断块的西部;另外由于吞吐效果逐渐变差,措施的规模和效果变差,已经不能弥补边底水对区块内侵造成的产量下降,使得区块的含水在不断地上升,截止目前,区块的综合含水为94.1%,累积回采水率150.6%。
(2)油井井况差
在锦C西部的有总井95口,有井况的井数量多达65口,其中带病生产的井有30口,占开井数的58.8%。当前在该区块上的工作量主要集中在挖潜井间剩余油,井况的增加和严峻情况严重制约了油井措施的施行。
(3)采出程度偏低
区块的原油粘度高,尤其锦C-25-28井区西部的原油粘度,远远高于锦C块的平均原油粘度11233.5mPa.s,原油密度也大于1g/cm,地层胶质沥青质的含量也很高。所以原油高粘度、高密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油井的吞吐生产周期,生产效果较差,采出程度偏低。
2精细地质研究
2.1地层特征
在锦C块完钻的井,自下而上揭露的地质层系为:中生界白垩系义县组、新生界古近系房身泡组、沙河街组沙三段、沙一+二段、东营组和新近系馆陶组及第四系平原组等地层。其中沙河街组沙一中段的于楼油层为本次研究的目的层。
2.2构造特征
储层、断裂、构造和预测的重要基础是地震精细解释,在对油气藏的控制因素研究和分布规律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使用井震结合与精细构造解析技术,对锦C块西部的构造特征来进行重新认识和研究。
2.3储层特征
2.3.1纵向分布特征
锦C块西部的于楼油层,其储层砂岩厚度一般在43~75m之间,在纵向上的四个砂岩组以于Ⅱ2组的储层最为发育,砂岩厚度一般8~30m。其次就是于Ⅰ1和于Ⅰ2组,砂岩的平均厚度是17.1m、13.5m,同时于Ⅱ1组的储层发育情况最差,砂岩的平均厚度为8.5m。
2.3.2平面展布特征
锦C块西部的于楼油层砂体较为发育,砂岩的厚度一般都大于30m,东部的砂岩厚度普遍都大于40m。于Ⅱ油层组的砂体较为发育,厚度一般大于20m,高值区大面积呈连片分布,砂体的分布受到沉积控制,高值区呈现出北西到南东向的展布,断块的中部和东部为砂体高值区的主要集中区域。于Ⅰ油层组砂体比较发育,砂岩的厚度通常大于15m,中东部的区域,砂体的厚度普遍大于25m,而西部的砂体厚度则小于15m。
3油水分布特征
3.1纵向分布特征
在锦C块的西部,于楼油层油藏埋深为730~890m,含油井段长62~118m,油层比较发育,厚度介于16.5~45.2m之间,钻遇率为100%。
两个油层组的油层发育差别比较大,于Ⅰ油层组最为发育,油藏的埋深在730~820m,油层厚度一般为10.5~31.8m;于Ⅱ组的油藏埋深为800~890m。
3.2平面分布特征
锦C块西部的于楼油层、各油层组、砂岩组及小层油层的分布特征受断层的控制作用比较明显,在东部的断层发育富集程度相对较高,局部受到沉积、储层岩性的控制,呈现出以下的特点:油层组、砂岩组的油层在平面上分布范围较大,小层油层的分布范围有明显的差异;通过比较各级油层的分布,东部的富集程度最高。
4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4.1水淹规律
(1)平面上的水侵规律
油层的东部和西部的水侵严重,且形成了平面上的连片。区块的西部和边水相连的区域在逐步地受到水侵,已有部分面积受到了严重水侵;区块的东部是井网的加密区域,受到了汽窜、管外窜槽等出水井的影响,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水侵,并且呈连片的分布,近靠北部的水侵相对较弱;在区块的中部,由于井网未加密、油层物性等因素,水侵相对较弱。于Ⅰ、于Ⅱ组油层的水侵趋势基本相似,但于Ⅱ油层组的水侵相对较弱。
(2)纵向上的水侵规律
油层在纵向上的水侵程度,能直接反应油层在纵向上的动用情况,动用情况好,则水侵量较大、油层的水淹也较严重。锦C块在纵向上的水侵特点为:于Ⅰ1砂岩在于Ⅰ组中的水侵状况较为严重,主要是受到了油层物性的影响,油层的厚度较大、差油层的分布较广,加上油层的动用程度比较高,直接导致了地层的原生水和汽窜的水侵;于Ⅰ2砂岩组与于Ⅱ1砂岩组的水侵情况和程度相似。
4.2剩余油分布规律
在本次研究中,将油藏工程方法与动态监测方法相结合,以油藏精细研究、水淹程度研究为基础,对影响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因素进行统筹处理,以确定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1)平面上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在平面上,剩余油饱和度高的区域主要是分布在区块中部及西部的井间动用差和构造的边部、零星地区。剩余油饱和度中等区域的范围最广,且呈连片的分布;区块东部的83m井网的加密区,单井动用程度越好的井点,其附近的含油饱和度相对越低,对于于Ⅰ油层组的规律与总体相似,于Ⅰ油层组的剩余油饱和度低于于Ⅱ油层组中东部的剩余油饱和度。
(2)纵向上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在纵向上,于Ⅰ1砂岩组中的剩余油饱和度主要分布在东部井间、北部区域以及中部区域,剩余油饱和度低的区域在区块的东部并且连片分布;于Ⅱ1与于Ⅰ2砂岩组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规律相似,中剩余油饱和度主要在中东部广泛的分布;于Ⅱ2砂岩组的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东部动用程度较差的区域。
参考文献
[1]李晓佳.稠油开发技术与实践[C].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01~203
[2]刘慧卿等.热力采油技术原理与方法[M].第一版.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2~3
[3]叶仲斌,蒲万芬等.提高采收率原理 [M].第二版.石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