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一切可用时机,给学生创设适合他们发展的、适度宽松的课堂氛围,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进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发展学生语文关键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生长立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由知识到素养,教学内容由课文到语文,教学路径由课内到课外三个方面的转变。
【关键词】生长立意;语文课堂;重构
【作者简介】孙国平,泰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优秀辅导员。
语文是义务教育的核心学科,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顺应儿童发展,达到教育的初始目的,呼应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及人文性?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平衡好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让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提高语文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笔者立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努力重构生长立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
一、现象思考——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通常存在这样的问题,即有的教师以单一的信息输出为主,学生被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和学生很少进行互动。即使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所提出的问题也没有指向课文的核心价值,不能启发学生思维。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非常热闹,但其实思维含量较少,互动深度较低。在新课程理念下,一些教师也意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尝试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但因为很多教师在课前没有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系统性训练,导致课堂讨论时间不足、个别学生“一言堂”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其实和传统课堂师生一问一答没有多大区别,完全是形式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二、聚焦定位——生长课堂的意义探寻
所谓“教育即生长”,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持续不断地、充分地生长。这一进程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推进。生长立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应是语文知识和技能、内在情感体验和人格的全面发展,从而促使学
生的经验体系自内而外地生长,全面提升语文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1]。
生长立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把握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学生对课堂的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教师要积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对话。如可采取学生举手发言、随机抽取、小组讨论、旁听学生质疑和补充等方式,引导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思维碰撞,进而产生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精神。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语文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喜欢的言语表达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发展。
三、回归本体——生长课堂的教学重构
在小学阶段,生长立意下的语文课堂以学生的活泼、自由以及全面生长作为核心价值。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学生是自由的,也是灵动的,更是生长的。
1.教学目标:由知识到素养
生长立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对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并进一步上升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从课程标准出发,抓准学年段目标,不拔高也不降低;要从文本解读出发,领会编者的意图;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适应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课堂接受能力。
例如,《夹竹桃》这篇课文主要从两个层面体现作者对于夹竹桃的喜爱:一个层面是“韧性”;另一个层面是“引起我许多幻想”。如果教学目标只停留在“夹竹桃有怎样的韧性?”和“夹竹桃能勾勒出作者什么样的幻想?”这样的知识层面,学生就无法明白文章中托物言志的奥妙。教师可把教学目标定为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通过夹竹桃所表现出的韧性来比喻人精神上的韧性,由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联想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在此类关注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学生在由学科知识、人文素养、道德情感织成的语文课堂中,不但习得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2.教学内容:由课文到语文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材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所运用到的一个例子。生长立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材的作用确实是作为例子。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仅要关注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更要关注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教师应尊重课文,发现课文的语文教学价值,揣摩编者的意图,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用语文的方式选择教学内容。
例如,《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如果只停留在对课文文本的理解、对景点和儿童的描写上,就无法发现这篇课文的语文核心价值所在。笔者在教学时,关注冰心的游览路线,引导学生画出表述她行踪的词语,并尝试给课文分段,归纳每一段的大概内容。文中比喻句不仅多,而且妙。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关注这些比喻句,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体会文中比喻之妙;读一读,背一背,积累比喻素材;说一说,用一用,学会妙用比喻。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学习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通过听、说、读、写的方式让学生真正从课文学会语文。
课后习题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主要写儿童,为什么却用了许多笔墨写花儿?”教师也可以根据这一问题选择教学内容:读一读文中写花的内容,找一找花儿与儿童有什么共同特点。在这一问题下,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写花就是写儿童,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手法。冰心笔下所描绘的花儿和儿童,数量多且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像极了春天里无处不在的生机与希望。学生在明白冰心对儿童的感情后,便能掌握这一写作手法,并体会到社会对儿童的期望。
3.教学路径:由课内到课外
生长立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要有全局观,要有大语文的观念,将文本与文本、文本与生活进行衔接。教学路径要从课内走向课外,向生活延展。
例如,《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文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人物形象进行一步步刻画。《水浒传》中还有很多篇目都塑造了让人记忆犹新的人物形象,且小说语言明快,描写细腻,教师可以推薦学生阅读整本《水浒传》,学习其中人物的塑造方式。再者,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拓展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学生便可以系统地对这个作家的写作风格和特点进行了解。例如,在学习了雨果的《船长》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巴黎圣母院》。结合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火灾的新闻报道和2004年电影《爱在日落黄昏时》席琳说的“你相信巴黎圣母院有一天会消失吗?”的片段,启发学生思考巴黎圣母院是否真的会消失、经典是否会消失的问题。
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阅读不同作家的同题材作品。如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想象这样一位渔翁,他对大自然和生活充满热爱,穿着蓑草做成的雨衣、戴着竹子编织成的箬笠在垂钓。斜风吹着细雨来了,他也不须归。与其说他不须归,不如说他不想归。他陶醉在桃花盛开、江水猛涨、鳜鱼正肥的江南水乡;他陶醉在白鹭自由飞翔的悠闲之境中;他陶醉在钓鱼时的愉快心情中。然后教师话锋一转:“同学们,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你们还遇到过哪些渔翁?”这个问题如同投石入湖,从柳宗元的《江雪》到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再到范仲淹的《江上渔者》,学生的思维一下就打开了。此时教师可以再次提问,这些渔翁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不同?你从中悟到了什么?下课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出课堂,走到课外的自主探究学习中去。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但关注了要学习的诗词本身,还关注了作品背后的作者,更关注了不同作者笔下同一形象所寄托的不同情感。
生长立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要实现从知识到素养的转变,必须从课内走向课外、由学课文上升到学语文。以生长为立意的教学,定能给学生重构一个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魏芳.依托“PRE”模式,助力自主生长:生长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建构[J].教育视界,2019(8):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