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实现途径

2019-09-10 19:53徐文静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内涵途径核心素养

徐文静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让他们握语文技能,还要求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内涵 途径

语文是我国小学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审美情趣等,为学生日后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之中,很多教师都以自我为中心,在课堂中一味进行灌输式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语文教师必须要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不仅要让他们掌握语文知识,还要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乐观向上的精神、创新能力、爱国情怀等,实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标。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和品格,主要包括爱国情怀、自主发展、审美情趣、学会学习、科学精神、社会关爱、合作参与等多项内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在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表达能力、理解水平、语言运用能力、自主学习水平,让学生能够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形成良好的品格,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实现路径

1.在课堂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一味充当课堂主体,不顾学生感受,实行灌输式教育,这限制了学生的自我发挥,使课堂氛围枯燥沉闷,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平等交流和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实现双方良性互动,以此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真正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了学习的欲望,才会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找春天》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在正式开课之前,耐心地提问学生:“同学们,现在是哪个季节啊?”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春天。教师点头予以肯定,并接着问道:“春天是个什么季节呢?春天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老师发現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体现在绿油油的草坪上。同学们还有其他发现吗?能和老师说一说吗?”小学生正是活泼好动、喜欢表现的年纪,在教师的提问下,纷纷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春天一到,小河的冰会融化,柳树会发芽。”有的学生说:“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春天一到,小燕子会从南方飞回来。”还有的学生说:“春天是一个温暖的季节,春天一到,我们会脱下厚重的棉衣,享受舒服的太阳。”等等。学生们的回答各种各样,丰富多彩。在发言的过程之中,大家也在相互交流,有效开阔了小学生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思维水平。同时,通过彼此交流,学生对于春天这一话题充满了浓烈的兴趣,教师就可以在此时,适当进行总结,巧妙地过渡到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中来:“刚才同学们所描绘的春天都很好,其实在咱们的教科书中,也有这样一篇关于春天的课文,大家愿意跟着老师一起去寻找春天吗?”此时学生已经对《找春天》产生了学习和探究的欲望,都十分主动地跟随教师的节奏,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2.应用现代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生阅历较浅,心智不够成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走神、分神。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和教学内容,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文时,很多学生都没有去过双龙洞,仅读课文,无法完全感受到双龙洞之美。教师就可以在带领全班学生诵读课文之后,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双龙洞的旅游观光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双龙洞的魅力,从而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学会珍惜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当学生被自然景观所震撼之后,会更加主动地学习,而不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被动地听课。同时,在学习完了这篇课文之后,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找一找课文中优秀的段落或句子,通过寻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开展练笔活动,让学生借鉴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描写一段自己故乡的美景,以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探求育人目标,实现校本教学

学校的目标是教书育人,学生进入学校不仅仅是要学习相关的文化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学习做人的道理,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健康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目前,我国很多学校都会根据当地的民俗风情、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开发和研究校本课程,目的是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尊重学生之间所存在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校会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演讲活动、合唱活动、科技制作比赛等,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等。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实现校本课程的真正价值。例如,在学习完《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并在班级里组织朗读大赛,让学生轮流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每个学生眼中的亲情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每个学生的文章中都饱含着对亲情的眷恋和对父母、家人的热爱。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敢于抒发自己的情感,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后,学生们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通过写作,了解到了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加深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从而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与父母相处,学会孝顺父母。

4.完善评价体系,实现客观评估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而不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缺乏全面性。因此,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构建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全面考察。首先,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不能仅以学习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要多角度全面地去评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比如有的学生学习十分刻苦努力,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有的学生上课态度敷衍,学习成绩反而不错。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仅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就会伤害前者的自尊心。因此,教师要将上课态度端正与否,回答问题积极与否,以及自觉性、专注力、学习习惯、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审美情趣等,都有效地纳入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这样才能够保障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建设祖国、复兴民族的重要责任,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合理借助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氛围,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车明凯,李春舫.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悦作业”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9(3).

[2]陈艳春.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能力培养策略初探[J].中国农村教育,2019(8).

猜你喜欢
内涵途径核心素养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