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芳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构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以及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理自信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是我校德育工作得以突围的一项主要策略。基于身边的文化环境,关注跨学科的综合实践学习,将越美传统文化引入学校教育,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越美文化与学科教学。学科目标是以越美文化为载体,将学科建设作为课程基地建设的核心内容融入其中。以学科知识作为基点,以必修、选修、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主要模式,以学生社团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课外主要活动方式。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越美文化;课程
一、研究的背景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核心任务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实际推进的工作中,如何把握住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和核心内涵,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二是要加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校教育而言,最终检验我们教育成败要看培养出了什么样的人才。要真正落实这样一种培养要求,需要创新我们的育人模式,探索符合校情学情的育人途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探寻了开采传统文化这座德育“富矿”,实施越美文化课程文化育人之路。
学校所在地隶属古越之地,千年古镇享有“小上海”美誉。“西施故里、活力临浦”是临浦镇的金名片,揭示了临浦的人文特色和时代特征,这一品牌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西施文化”源远流长,至今还保存着娘娘庙、范蠡庵、浣纱溪红粉石、浴美施闸、西施亭、苎萝村等成系列、有规模的历史文化遗存。如今,临浦西施文化已进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录。“越美文化”是“西施文化”的延续,从“西施文化”到“越美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品牌的名称更迭,更是一种品牌文化的延伸与深化。
传统文化得到传承的关键是使文化传承变为文化自觉。我们立足校园,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立足课堂,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构建体验平台,与学生实际活动相结合;潜移默化在学生内心播下越美文化的种子,持久深远地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内化成学生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
二、研究的全程建构
对越美文化课程的运作实施,我们提出了由六块内容、三条线索组成的全程构想。六块内容包括:目标定位、内容设计、一般模式、实践运作、管理体系、评价机制。三条线索即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落实实践活动的科学管理,遵循发展开放的评价机制。
如图所示:
1.课程的目标定位
我们提炼“越美文化”中具有时代意义的元素,将其和学校育人目标整合,正确引用地域人文优势“越美文化”培育“越美学子”,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彰显特色,推进学校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课程的计划安排
学校在制订学年(学期)工作计划时,把“越美文化课程”纳人计划,作为学校工作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科组、各年级组要结合全校“越美文化课程”计划分别制订具体计划,提出具体要求和具体措施。
七年级为基础性课程:以校内理论学习为主体,主要采用教师授课的形式展开,系统化的学习校本教材《西施故里活力临浦》《历史演绎大家蔡东藩评传》;同时学校将邀请校外人员来校主持“越美讲堂”,师生聆听专题报告,并组织学生开展征文比赛等活动感知认识越美文化。
八、九年级为实践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以“社会实践小论文”活动为载体,通过参观本地名人故居、探访本地遗址、调研民俗文化等形式,对本地的人文、历史、建筑、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的考察与梳理,感受家乡历史的巨变,增长见识,陶冶情操,领会浸润本地“重义守信、敢勇当先”精神。
3.实践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的一般模式
实践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需要我们遵循实践的一般规律,合理设计开展的一般模式。但实践活动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而应该是灵动的、发展的、富有变化的实践流程,尤其是实践活动的主环节,可以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如探访蔡东藩人文资源这一主题,我们创设了以“四探法”为主要特征的一般模式,努力使实践活动有层次、有梯度地深入开展。“四探法”即探访、探寻、研究、探索,具体说就是探访调查资源,走访东藩其居;探寻收集资源,了解东藩其人;研究研习资源,赏析东藩其文;探索开发资源,扬厉东藩其风。
三、越美文化课程实施的具体内容
“越美文化课程”所研究的越美文化课程分为校内固本课程和校外实践课程和主题研究课程。三者有机地结合相辅相成,固本课程侧重感知越美文化,重在课堂;实践与研究课程重在校外,开发越美文化资源,满足学生“全人”的发展。
(一)校內固本课程
1.与越美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西施故里活力临浦》
《西施故里活力临浦》校本课程是活用当地市民读本进行开发的校内固本课程,该课程通览了当地历史、文化特色并融入现代发展新义,达成“重义守信,敢勇当先”临浦精神的感知与传承。
2.以滚动式增量为主的校内固本课程——《历史演绎大家蔡东藩评传》
蔡东藩,生于晚清,临浦人,被人誉为“修史育人,一代师宗”。该固本课程基于蔡东藩人文资源的开发,通过介绍历史通俗演义的特点和蔡东藩作品的风格,指导学生选读蔡东藩作品,开设蔡东藩作品赏析,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研究赏析,撰写心得体会等夯实学生人文厚度,实现育人功能。
(二)校外实践课程
该课程内容结构设计上,主要面向本地文化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开展社会实践,重点构建了“民俗风情”“历史记忆”“科技生活”这三大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1.“民俗风情”板块的构建基础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临浦镇,历史悠久、经济发达、商贸繁荣、社会事业协调,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民俗风情”板块是学校组织学们对周边的“老街”,“郁纤峙山”,“白鹿戏台”的自然、历史、人文等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发掘传承基因,实践育人。
2.“历史记忆”板块的构建基础
“千年古镇”历经变迁,西施古迹群,白墙黑瓦,观千年黎蔗遗风,越调吴歌,显示临浦深厚的历史底蕴。通过寻访古镇的前世、今生;研究历史街道的“旧貌换新颜”,学生得以充分感受家乡历史底蕴,感受越美文化,从而激发他们的“乡土感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科技生活”板块的构建基础
科技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学生除了学会相应的文化知识外,还得学会了解科技、理解并运用科技。德育实践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人格品质与社会责任感。命题材料也将以新科技、新思潮;环保、旅游、教育、文化等為载体,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4.实践课程开展实例
(三)越美主题研究课程
挖掘“越美文化”主题深度增进参与主体的体验感悟效度,我们开发了基于越美文化的越美主题研究课题供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研究,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走访、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通过撰写研究报告等形式进行交流和汇报,大大增强了课程实施的广泛性和参与性,提高育人的实效性。
四、课程设置
(1)"越美环境谋环保”,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饭架街”“活水码头”“小上海”到国家级卫生镇、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浙江省“十五”时期首批中心镇、杭州市六大组团之“临浦组团”中心镇,本地的大开发让本地旧貌换新颜,重现昔日的风采的这段历史,让学生感悟,究竟是什么影响着本地的环境变化?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
(2)“越美民俗活源头”,探析古镇自古繁华
通过对本地民俗的研究,更加深入了解本地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了解本地民俗的发展历程,分析它对本地人民的影响,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深切关注和思考,陶冶情操,提高审视历史和现实的睿智及洞见力。
(3)“越美发展亮名片”,透析敢勇当先创业精神
学生调查本地人从事的已经没落的行业,现在还在从事的传统行业,现在兴起的新行业。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学生将面向社会与市场,体会知识的价值,享受成功的愉悦,也相应地为一些学生点燃了学习的激情,使他们的品行和学习步入良性循环。
五、越美文化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1.成立课题研发领导小组
以民主、开放、科学、合作精神原则成立学校课程委员会。课程管理委员会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学校中层各部门负责人、教师、学生及家长委员会成员、有关教育专家、社区人士等为越美文化课程委员会委员。
2.建立德育特色课程实施的科学管理制度
为保障越美文化课程的开展,还必须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健全课程实施的科学管理制度。如保证活动时间的制度、辅导员工作职责、项目审定制度、定期竞赛制度、检查总结、评比、奖励制度等。以便于管理人员对越美文化课程的教学定期检查和督促,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3.建立德育特色课程实施的经费保障制度
开展越美文化课程的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设备,诸如场地、工具、图书、仪器等。对于活动场地,要统一计划、统筹安排,对于资金将按一定比例列人年度预算,以保证活动需要的最低支出。还要通过师生自己动手修旧利废,制作有关器械工具,并利用课外实践的活动来充实德育特色课程的设施和设备。
4.建立校外课程实践基地,保障课程的实施开展
我们已经建立了以西施礼堂、东藩纪念馆,临江书舍,山阴街社区、浴美施社区、三泓,永祥等多家德育教育实践基地,这些基地的建设,为学校开展越美文化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二)构建完善越美文化课程的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1.对学生的评价
(1)评价的主体由学生和指导教师相结合组成
学生评价包括个人自评与小组互评两部分,学生自评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判断和总结,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小组互评可以通过相互交流与比较,有利于发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成绩与问题,相互取长补短。两种评价相互结合,有利于对学生参与的活动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
(2)评价的内容主要体现过程与结果并重
越美文化课程的主题是活动,因此对学生的评价要重过程而轻结果,重在参与与体验,如参与的态度、方法、意志品质、实践能力等。在各项活动的开展中,我们都设计了一张活动记录和评价表,要求学生及时记录活动情况。
2.对教师的评价
越美文化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靠教师在实践中智慧创生。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要收藏好自己的教学文本,发现文本中存在的问题和发现文本中的优点,以便今后及时调整策略。教师指导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撰写德育实践的小论文,过归纳整理,总结提升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列人教师的年度考核评分。
(三)积极探索本地课堂,实现德育浸润
学生通过学习校本课程,更加深入了解本地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通过调查研究和学习传承,感悟到我们的先辈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弘扬越美文化传统中的精华打下一定的基础。
1.开设越美学子主题班会
班主任结合本班实际,开设本地内容为主的班会课,学生处要检查、评比。同时,结合固本课程利用社会课和思品课,提升德育引领实效。
2.开本地讲堂
开设“越美文化讲坛”,讲述本地的历史变迁、本地的风俗民情、本地的名胜古迹、本地的美丽传说,让学生了解越美文化底蕴。
3.做实德育实践,挖掘主题研究
学校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开展“走出校园、走进本地”的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探访本地遗址、调研文化渊源,对本地的西施文化、东藩文化、狄径塘文化等方面进行考察与梳理,感受家乡历史的巨变,内化为道德与人格品性。
六、实践成效
1.打开了德育实效之门,使学校德育教育课程化
原有的德育教育存在隨意性较大,德育活动零星而无序,不能自成体系,造成教育资源和时间的冲突与浪费,加重教师工作负担和学生的学习负担。此外,缺乏课程的保障,活动的目标很难得以有效实现;缺乏动力和生气,难以实现育人目标。通过越美文化课程,将学校诸多内容不
一、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按照课程理念加以整合,并逐步纳入学校德育课程框架,初步建立起有序列、有层次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运用课程管理机制对德育活动进行统筹安排,有利于保障德育教育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克服了以往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形成了德育特色,使学校德育教育情景化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传承发扬越美文化,演绎在我们学生身上,那就是具备当代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越美学子。通过越美文化越美文化课程的实施,以越美文化为根,越美学子培育载体的校园文化已经形成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培养了学生的高尚品质,使学校德育教育高效化
在系列德育课程中通过参观、考察、研究、汇报等形式,学生了解越美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实质;通过研究、访问、分析,在体验活动中使学生感受越美文化的熏陶;通过服务、宣传,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通过越美文化课程的实施,一方面促使师生积极开发新的教育资源,并能开发、运用、整合资源优势,提升师生综合素养。另一方面,通过价值引导和氛围营造,帮助师生调整生活心态、改良生活方式,增进师生的幸福感。
为更清楚地了解我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课程实施后的转变,学生处在实施课程的前后三年做了一份同样的关心集体的调查,调查反馈表如下图所示。(蓝色和红色分别表示课程开展前后的百分率)
图3集体荣誉感实验前后对比图学习责任心实验前后对比图
调查结果显示,实验前后,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学习责任心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开发一些多元化的、适合学生发展的、结合本地特色的越美文化课程,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建设等。这种与时代贴近、与学生贴近、与生活贴近的德育方式是对学校德育的一种创新
七、践行后的反思
在我校越美文化课程构建与实施道路上,我们也还存在着很多的困顿:如怎样提高学生德育实践的主动性?如何用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如何探索更多有效的德育教育路径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应成为我校下一轮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有信心解决这些问题,创新育人模式,促进学校更好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总课题组.“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指南[M].1999.
[2]靳玉乐.现代课程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刘忠勋.德育教育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朱永新.教育的解放[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5]骆玲芳,崔允漷.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汪庆华.大学生社团: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J].中国青年研究,2005(3):17-19.
[7]施光明.阮青青.学习的变革:源自实践第一线的报告[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陈曦,石新民.丰富自我教育渠道引导学生社团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