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漠青冢忆昭君

2019-09-10 07:22甄承民
参花·青春文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和亲王昭君昭君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北雁南飞。我和朋友一行来到塞北高原的昭君墓,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念想。有幸走近王昭君,一睹她那沉鱼落雁般的芳容,聆听有关她那凄美动人的故事。

出呼和浩特市向南不到二十里,车过大黑河,放眼望去,一座土丘拔地而起,巍峨如山。这就是昭君墓。相传每年“凉秋九月,塞外草衰”时,唯有昭君墓草木葱茏依旧,故有“青冢”之称。漫步走进墓地宽阔的广场,只见杨柳依依,花草葳蕤,历代碑刻次第排列,著名诗文镌刻其上,把整个墓园装扮得十分神奇而美丽。迎面映入眼帘的便是王昭君与呼韩邪并辔而行的青铜雕像《和亲》,使人顿时联想到两千多年前塞上高原那枯草秋风,马嘶雁鸣,汉送匈迎的和亲的热烈场景。

沿着曲折陡峭的石梯登上三十多米高的墓顶,举目四顾:蓝天,白云朵朵;平畴,秋色如画。绵延其北的大青山逶迤峥嵘,流淌脚下的大黑河滔滔有声。明亮的高原阳光,照耀着蓝天下的大墓;醉人的边塞秋风,一往情深地摇曳着大墓的绿树青草。而大墓那“晨如峰,午如钟,酉如纵”的一日三变的神秘,更是令人惊叹不已。据导游小姐介绍,在我国北方,昭君墓有十几处之多,然而规模最大、最负盛名和最有传奇色彩的要数这座青冢了。导游小姐讲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有一天,昭君奉玉帝之命要回天宫了。临走时,昭君依依难舍,一步一回头,含泪升空。四面八方的匈奴父老闻讯赶来,铲土筑台,要留住昭君。突然,半空一声巨响,闪过一道红光,昭君不见了,留下了一座方圆五里,高四十多米的土台。人们都说,昭君灵魂升天了,留下的就是她的墓冢。从此以后,人们年年来此膜拜、祭祀,始终不忘昭君的恩德。据史料记载,到清朝的时候,青冢前还有石虎、石马、石狮和石钟分列,而且上有方亭,下栽垂柳,故有“浓荫覆地,苍翠扑人”的诗句。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公元前五十三年,出生于长江沿岸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汉元帝时以良家女子被选入宫。此次和亲,二十岁的王昭君冲破后宫藩篱,毅然自请入胡。作为一位靓丽年轻的宫女,能够离乡背井,从容出塞,其心可谓善良之至,其举可谓壮烈之极。尤其让人扼腕的是,昭君出塞不到两年,呼韩邪单于死亡。生有一子的她,遵元帝之诏,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竟又忍受着世人难以想象的“子蒸其母”的巨大悲痛,从胡俗嫁给呼韩邪之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为妻。昭君与复株累单于育有两个女儿。十一年后,复株累单于又死。一年后,绝代佳人王昭君香消玉殒,病故时年仅三十三岁。从昭君出塞后十多年的坎坷经历来看,她确实又是不幸的,真的是红颜薄命,让人唏嘘不已。后来,昭君的两个女儿也曾到长安入宫侍候过太皇太后。当年昭君出塞后,她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出使匈奴,与妹妹见面。自汉元帝时期昭君出塞和亲,到其后的六十多年里,千里北疆发生了巨大变化,“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平心而论,此一时期和亲取得的成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如果都归结为昭君一人,说什么“昭君出塞可以安汉”,显然是不公允的。但王昭君在客观上为此却作出了应有的、不可磨滅的历史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王昭君成了民族团结的象征,人们喜爱的心中偶像。历史上无论朝代如何更替变幻,这座大墓青冢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始终屹立在塞外高原,惯看长河落日,大漠孤烟!

不仅如此,为昭君增色添彩、让后人永志不忘的,还有她的聪慧美丽和高尚的自我牺牲的品德。说到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说真的,这四大美女人人都是天生丽质,美貌绝伦。然而,无论西施,还是貂蝉或杨玉环,与王昭君相比都黯然失色,苍白几许!西施,以其惊人美色以身许国而致吴国灭亡,然而她那好似当今西方世界赤裸裸的特工、美女间谍的行为,却让后人对其毁誉参半。貂蝉,那种离乱亲情,淫乱天伦的缠绵风流,成为人们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又何足道哉。杨玉环,干政乱朝,祸及江山,马嵬坡被迫自缢身亡,岂能值得同情怜悯?王昭君则截然不同,昭君是名正言顺地嫁人,光明磊落地和亲。远嫁大漠,痛别亲情;备尝艰辛,怨恨无语;伦理纲常,不越雷池。后人欣赏赞美西施、貂蝉和杨玉环多源于美人情结;但欣赏赞美王昭君除了少不了的美人情结,还有对昭君人格品德的赞许!

从墓顶往回返,我们走进一座地宫。地宫正面是站立着的昭君的金尊塑像,像前的案几上烛燃香绕,善男信女虔诚祈祷。导游小姐自豪地说,塞上高原的人们早已把昭君当作济困施善的女神来供奉了。是的,一位被皇帝遗忘的待诏宫女,因为一场政治联姻,历史把她推向千里大漠,更推向千年高度。历史是一条河,青春也是一条河,当青春融进了历史,等待它的不是被淹没,而是千古流传。王昭君,虽不曾征战沙场,也不曾著书立说,但她用青春与美丽、柔情与眼泪而功在当时,泽被千秋。

在地宫,我们还参观了许多历代墨客骚人的书法丹青作品。据景点资料介绍,两千多年来,歌颂和赞扬昭君功绩和人格精神的艺术作品数不胜数。其中留传下来的民间故事四十余种,诗词、散曲七百余首,各类戏剧三十多种,并涌现出大批绘画、雕塑、音乐、歌舞和电影电视等文艺作品,有的还传到韩国、朝鲜、日本和欧美等国家。围绕昭君出塞的历史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游览即将结束,我们又回到大墓青冢广场。当我再次看到董必武老人《谒昭君墓》一诗时却有了新的理解。该诗为董老墨宝,镌刻在广场显著位置的一个小方亭的石碑上。诗曰:“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仔细吟诵琢磨,才体会到这位政治家的深邃眼光和对蒙汉人民和睦相处的良苦用心。今天,内蒙古各族人民已成了高原大漠的主人,蒙汉民族一家亲已然成为时代的主题。王昭君作为民族团结的象征,恰似一面鲜艳的旗帜在高原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秋风送爽,长空雁叫。回眸大墓青冢,我仿佛看见辽阔的广场上昭君与呼韩邪单于正并辔走来。

作者简介:甄承民,江苏沛县人。1952年12月出生,1972年12月入伍,2000年10月转业。曾任沛县人武部部长、县委常委、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多年来,从事机关应用文书写作,喜欢阅读,爱好文学,有通讯、报告文学、散文等散见于报刊和网络媒体。

(责任编辑 徐文)

猜你喜欢
和亲王昭君昭君
邓国精
民族团结视角下的昭君文化
《汉宫秋》中王昭君的形象解读
脑筋急转弯
“礼物”在唐王朝与奚和契丹交往中所起的政治作用
马致远《汉宫秋》中王昭君的爱情与婚姻
透过历史文化还原昭君的多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