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公共图书馆为特殊群体服务的思考

2019-09-10 19:19李路
学习与科普 2019年19期
关键词:特殊群体公共图书馆思考

李路

摘要:为特殊群体提供特殊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公共图书馆为特殊群体读者提供服务的实践,阐述了特殊群体的构成及公共图书馆为特殊群体服务的重要性,总结图书馆为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的经验,探讨了应为特殊群体服务的新举措。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特殊群体 服务 思考

党的十八大从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这一战略全局出发,对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在“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目标中,首先强调的就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标志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了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首要前提。保障特殊群体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已成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急切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共图书馆作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文化设施,是公益性文化知识服务的最佳平台。特殊群体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注特殊群体、为特殊群体服务更应是维护社会稳定有序,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突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公共图书馆在新形式下理应履行的职责和义务。

一、现阶段特殊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所谓的特殊群体,根据我国2017年3月1日施行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第一章总则的第九条提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群体的特点与需求,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可知,特殊人群定义是: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

学术界一般把特殊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特殊群体和社会性特殊群体。前者为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后者多为城市就业困难者,农村进城市的务工人员,其弱势的表现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下岗、失业、收入微薄、技能低下、受排斥等。从我国人口构成情况看,其中较为明显的特点是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城镇人口比重大幅上升,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生理性及社会性特殊群体占总人口比例较大,而这些特殊群体由于自身素质及社会原因,容易引起各类社会问题。它意味着我国在发展进程中需要认真科学妥当应对各种挑战。如老龄化问题、居民受教育问题及外来务工就业等问题。

二、公共图书馆为特殊群体提供服务具有特殊意义

公共图书馆为特殊群体服务是职责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我国也有相关政策保障公民享受文化的权利。文化权利是公民最根本的权利之一。公民接受、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及文化成果受到保护。因此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为每位公民提供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成为可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目的所在,也是文化建设必须贯穿始终的工作重心。

公共图书馆为特殊群体服务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有效手段。我国特殊群体除了生理原因,主要形成原因还是社会原因造成。一方面社会发展区域的不平衡性,导致贫富不均。特殊群体形成不仅源自经济贫困,也源自因制度、法律、政策排斥而导致的权利贫困。他们信息获取匮乏,技能低下而无从提高。特殊群体是个较大的群体,这一部分人的稳定发展,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关键。图书馆的教化职能能够从源头上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

公共图书馆为特殊群体服务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博尔赫斯曾说过:“我总是想像着天堂的模样,应该是一座图书馆的模样”,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第三空间,给人们创造一个重新受教育、完善自我、休闲放松的场所,是人们追求精神生活、寻求力量的地方。为少儿、老年人、下岗工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一个温馨、平等的环境,对其尊重、关心、爱护、信任,使其在图书馆得到一个心理释放的机会,汲取知识,体现的是图书馆的人文关怀精神。“图书馆特殊群体服务”是现代图书馆人文精神与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是图书馆办馆理念、服务宗旨、思想方法及职业道德的实践衍生。

三、公共图书馆针对特殊群体的提供服务的举措

1、分馆建设体现公共图书馆针对特殊群体的服务的“均等性”、 “便利性”

武汉市江汉区位于武汉市中心,全区共有79.5万人,外来人口众多,至2013年该区在全区12条街道、107个社区建分馆78个,2014年实现全覆盖。每个分馆提供2000余册图书和31种期刊。除建分馆外,还专门购置图书流动车在全区32家单位、企业、部队、学校等设立流动图书馆,图书资源在各流动馆之间每月流动一次。考虑到外来务工者的可能阅读需要,配送图书大多为小说等休闲读物以及大众化的工具类图书。这种定向于外来务工人群的图书馆服务不仅缩短了图书与读者的空间距离,而且能够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具体社区的文化共建活動当中,以灵活的形式满足着当地居民的阅读需求。通过加大对特殊群体和基层街道、社区的公共图书馆等基础设施的投人,增加他们接触知识的机会,使遭受“知识剥夺”的特殊群体参与知识分享,缩小特殊群体和强势群体的知识差距。

2、为老年人服务:让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用

进入21世纪,中国已经步入老年化社会。保障老年人能在愉快、温暖、祥和的环境中安度晚年,是礼会各界共同为之努力的目标。而图书馆由于其性质和职能,决定其在这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为此,江汉区图书馆在为老年人服务方面,在服务人员的选择,使用环境的布置,阅读设施的设计,老花镜、放大镜、常见病急救药等用具的配备,送书上门、帮助购物、照顾生活等活动的开展及书法、摄影、舞蹈、电脑技术培训等方面作了许多富有特色和成效的工作,坚持多年开展免费电影放映活动,每周放映2次,至今放映场次达200余场,服务人次近万人。同时为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图书馆举办主题为“走进网络时代、丰富晚年生活”的电脑培训班。使中老年读者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了上网的基本技能,并能够运用网络进行读报、看书、发送邮件以及查阅馆藏资源等,满足了老年读者对网络学习的愿望,让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用。在老年读者群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目前该主题活动已被纳入到常态读者服务工作。

3、为少儿服务:让他们身心健康、开拓视野

图书馆是青少年汲取知识的信息港湾,是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拓宽他们视野的第二课堂。江汉区图书馆自开放以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少儿阅览室举办的“知识工程”、“少儿快乐英语角”、“读书伴我成长”、“少儿朗读会”、“小小图书管理员”等系列活动,服务人次达万人以上。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少儿读者的业余生活,拓展了少儿读者的知识面再如电子阅览室针对如何正确引导少儿健康上网,让他们在绿色的网络中寻求知识等社会共性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少儿活动,分别举办了主题为“绿色上网,健康成长”少儿网络知识培训和少儿网页设计培训两类活动。在系列活动中专门邀请了少儿教育专家授课,帮助少儿读者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技能,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读书学习,健康成长。

4、为进城务工的民工服务:让他们获取知识、服务社会

公共图书馆开展为特殊群体服务,就是要把社会教育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千方百计为他们创造继续教育的条件。江汉区图书馆着眼当前,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联合周边社举办进城务工青年的电脑技能培训班等活动,受到了广大进城务工青年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多家新闻媒体对活动进行了跟踪报道。同时还为进城务工青年发放借书证,以鼓励他们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激发他们学习热情,计他获取更多的知识服务社会。

5、为残障人服务:让他们拥有尊严、感到温暖

残障人士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生活等方面存在着常人意想不到的苦难,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在为他们提供特殊服务方面,江汉区图书馆作了许多工作如为盲人、残疾人专门设置了特别设施,如轮椅通道、伤残读者接待室、电梯加装专用设施、阅览专座、专用厕所等;在为残障读者办理借阅证时,在借阅册次和归还时间上也相应放宽;专门为残障读者送书上门。为他们提供急需的科技信息、致富信息、医药卫生、家电维修等方面的书籍。对残障读者来说,送书活动不仅送来了知识和信息,也送来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一片爱心,充分体现了社会对特殊群体的关爱。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目前还有许多图书馆尚未为特殊群体着想没有为残疾人与年老体弱者设置专门的设施,没有必要的附属服务,这种状况与整个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与精神文明的建设是格格不入的。

四、公共图书馆特殊群体服务存在的问题

江汉区图书馆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在为特殊群体提供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综合对比先进同类书馆的经验和措施,依然存存尚需改进的方面:

一是,为残障人士服务的部分措施目前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如阅览室的残障人服务功能较多流于形式和表面,实际是乏有残障人士问津,总体缺乏实用性;二是,服务对象的范还缺乏纵深,如针对于下岗职工、农民工子女等特殊群体的服务做的尚不足;三是,为特殊群体服务的积极性不够。为特殊群体提供专门服务的主动性不够,表现在为特殊群体服务工作不规范,随意性很大,服务项目不能经常性、持续性地开展,不能真正为特殊群体提供切合实际的有效服务;四是,专业人才欠缺。群体读者由于自身条件所限,在利用公共图书馆时需要得到比普通读者更多的帮助,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示,馆员不公要掌握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须掌握盲文计算机输入法、手语翻译、朗读技巧等特殊技能,现有工作人员大多难以胜任,专业人员的缺乏使得众多特殊群体读者难以进入公共图书馆。

五、完善公共图书馆对特殊群体服务的设想

图书馆是对特殊群体提供知识援助的直接服务者,他们的文化程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业务水平、服务态度、知识水平直接关系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为了更好地为特殊群体读者服务,公共图书馆一方面要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以解人才紧缺之急,可请残联帮助培训手语、盲文以及沟通技巧等特殊技能;另一方面要积极吸收专门人才,为图书馆做好特殊群体工作提供会才保障。

图书馆现有的规章制度对特殊群体的服务并无具体规定,为了使特殊群体在图书馆的权利得到落实,图书馆应当本着人性化服务原则修订完善规章制度。通过制度的完善来降低特殊群体享用公共文化资源的门槛,保障其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权利。

公共图书馆在开发网络功能和利用网络资源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的同时,应加强对特殊群体的网络辅导。鉴于特殊群体获取信息范围小、方式落后的现状,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他们提供适用的知识信息。为使提供的知识信息对特殊群体读者更具针对性,可通过各种形式了解他们需要哪些知识信息,希望图书馆提供何种服务,在图书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给予满足。

公共图書馆应该重视与社会其他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外部社会资源开展服务,如与民政局、妇联、残疾人联合会、特殊教育院校等单位合作,加强基层服务网络建设,建立覆盖全面的特殊群体服务网络,有力推动图书馆针对特殊群体的服务功能向深度拓展。真正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普及性。

挖掘全社会力量,发挥文化志愿者在特殊群体服务中的作用,在现有的志愿者服务基础上,可扩大招募范围和层次,组成特别的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让有爱心、有公益心的文化志愿者参与特殊群体的服务。发挥文化志愿者在特殊群体服务中的作用。逐步建立的特殊群体服务体系。充分体现图书馆的人文情怀。

关怀特殊群体,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图书馆的社会责任,是广大图书馆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图书馆应发挥自己的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优势,为扶助、服务特殊群体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艺霖,公共图书馆特殊群体特色服务的实践与发展,图书馆学刊,2013(1)

[2] 王立波,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为特殊群体服务探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1)

[3] 施培琪,公共图书馆为特殊群体服务管见,图书馆学刊2008(2)

猜你喜欢
特殊群体公共图书馆思考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迟开的花朵也能飘香
普通高中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