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难以把准学生阅读学习的脉:课堂教学中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学龄特点,以讲解为主代替学生的思维训练;忽视文本特征“一锅乱炖”,造成阅读课千篇一律而无推陈出新;忽视课堂细节,难以捕捉文本的关键之处;过度重视练习价值,造成课堂一潭死水。为了解决阅读教学中出现的困境,阅读教学中应树立阅读教学的整体意识、抓住阅读文本的文体特征、关注阅读文本的细节处理、发挥阅读教材的练习价值,以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思维。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整体意识 文体特征 细节处理
阅读是从书面文字采集意义的过程,它让学生锻炼思维、整合知识,将外化的语言文字形式内化成心中的所思、所感、所悟,阅读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但往往在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难以把准学生阅读学习的脉:忽视学生的学龄特点,教师以讲解为主代替学生的思维训练;忽视文本特征“一锅乱炖”,造成阅读课千篇一律而无推陈出新;忽视课堂细节,难以捕捉文本的关键之处;过度重视练习价值,造成课堂一潭死水。
一.玉笔玄色勾轮廓——树立阅读教学的整体意识
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不同于低年级阅读作为识字的手段和工具,如果逐词、逐句、逐段地分析文本,会割裂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和认识,文本会变得碎片化、零散化。如在一次校内教研中,教授的三上《荷花》片段:
师:大家想不想看看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要求学生初读第一段。
师:叶圣陶现在看到荷花了吗?
生:叶圣陶爷爷看到荷花了,他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
师:你能用“一……就……”这样的句式说话吗?
生:我一进家门,就闻到饭菜的香味。
师:叶圣陶爷爷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他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迫不及待。
师:“迫不及待”这个词用得特别好,就请你读读这一段。齐读。
师:他又看到了怎样的荷花呢?
……
随后,教师延用低年级随文识字的方法展开教学,这样面面俱到的解读实际上割裂了学生对文章整体的认识。其实课堂可以围绕一个主要问题、一根主线贯穿,帮助学生梳理文本:
了解课文的一二自然段分别写了“荷花的清香”、“荷叶与荷花的姿态”等,再让学生想一想文章是怎么写荷花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课文的整体观念。首先,深钻教材是树立整体观念的前提,教师需要提前了解这篇课文在本单元的地位、作用,处理好所教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基于问题调整教学设计。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内容大意,而后层层深入理解。这样,学生对文本才会有较为宏观的把握和认识。
二.细致观摩绘特征——抓住阅读文本的文体特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适合学生学习。教师要把文体意识转化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时突出不同文体的价值特点,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拾级而上,用一篇课文学会阅读一类课文。
(一)解读中心,品味叙事文本。
中年级的叙事性作品包括神话、寓言、童话、小说等,它们或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或揭示深刻的寓意、或表现神奇而丰富的想象,针对不同的叙事文体,教师应带领学生针对一类文本的核心问题进行合理解读。
例如神话的教学内容应有离奇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奇特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表达方式等,教师抓住充满神奇色彩的文本特点,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巧设悬念,能激活学生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如苏教版三上《哪吒闹海》:
第一课时导入可以投影人物使用的武器图画,让学生猜猜这些武器的名称和功能,从而引出神话故事的主人公,帮助学生建立哪吒这一人物形象。
当学生对人物、故事产生初步认识后,可以出示哪吒的图片并提问学生:“看了图片,你们又产生了哪些疑问?”这时学生们思路大开:哪吒是哪里人?父母是谁?他是怎么出生的?他为什么闹海?他怎样闹海?哪吒闹海的结果如何?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教室可以从学生的问题中选择后三个问题进行探究,这样就帮助学生将零散的问题归纳成课文构成所依据的三个主问题。
这样的教学策略既凸显了神话之神奇的特点,满足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也从课文的整体观念出发对文本进行解读。
而寓言不同于神话,它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精练生动的故事里,“想象说话,讲故事”“联系生活,理解寓意”是寓言教学的重点所在。
(二)吟咏性情,体会诗歌语言。
诗歌富有凝练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丰富的情感,教学时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充分、多样地朗读感悟诗歌用字的巧妙,感受作者的思想,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中年级学生在课前就可以做到读准诗歌的字音,读清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教师在课上可以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在反复吟诵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苏教版四年级《江南春》的教学片断:
师:大家对江南应该并不陌生,能不能回忆一下哪些诗人曾带我们游览过江南的美景?
生:诵读有关描写江南的诗词,如《忆江南》《泊船瓜洲》等。
师:“春”又让你联想到哪些诗词呢?
生:诵读有关描写春景的诗词,如《游园不值》《惠崇春江晚景》等。
师:江南之春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我们一起看看诗人杜牧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师: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边听朗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出示景—诗—配乐朗读。)
生:自由朗读古诗,对照注释,理解诗意。然后抽读,齐读。
随后在解读诗歌时采用“精讀—品读—悟读”流程,让学生观察画面边看边读,联想生活边想边读,巧扣字眼边品边读,发挥想象边悟边读,在层层递进中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及情感。
(三)聚焦“神”“情”,感受散文内涵。
散文具有行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聚焦散文的“神”和“情”,可以找到文章的主旨句把握主要感情。
三下《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教学应从主旨句入手,以“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为表达主线,让学生从整体认识到细致分析,领会课文槐乡的美丽、怀乡孩子的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特点。
三.粗微浓淡描细节——关注阅读文本的细节处理
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对‘细节的发现,常常成为我教学中巧妙的切入点;对‘细节的把握,又常常成为教学中生成性资源。”课堂教学时间紧凑,对于文本教师应有“舍”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文本的关键细节,值得点拨之处应浓墨重彩,对典型性的语言应锱铢必较、细细琢磨,而细枝末节则应勇敢舍弃。
(一)有舍有得,预设教学重点。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教师忽视问题的精心设置和组织,学生面对教师抛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应接不暇。阅读教学的课堂提问应舍弃零散化的小问题,针对文本的重难点提出开放、适度、深刻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其获得阅读能力的提升与思维的发展。
四下《一路花香》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引导思考:裂缝的水罐的心情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文中有哪些表示它心情变化的词语?学生会找到“十分惭愧、一丝快乐、仍然伤心”这些词,根据这些词语教师再带领学生探讨水罐为什么会有心情上的这些变化,最后体会挑水工安慰水罐的话。从而了解课文“正确认识自己和别人,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寓意。
(二)捕捉意外,生成教学亮点。
在课堂教学观摩中,我们经常能发现中年级的学生在阅读课堂中会给出意外的答案,这些答案或许有错,或许没有按照教师的预设回答,但是师生的思维在此过程中得以碰撞、激发、创新,这充分体现了教学活动的创造性,正是这样一个个富有创造性的设计促使了教学亮点的生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握这样的契机进行深入提问,促使课堂精彩的生成。
(三)斟酌语言,破解教学难点。
语文教学是语言实践的过程,教师应具备一双慧眼,带领学生品读文字,关注文本细微之處,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如本学期教研课上教师对三上《荷花》这一课的教授:
师: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中间冒出来。这位同学有一个字读得好。
生:他重读了“冒”字。
师:“冒”可以换成哪些词呢?
生:长、钻、探、伸……
师:课文里可以换成大家说的字吗?如果你是这白荷花,你会怎样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出来?演一演,并说说为什么?
生:这样冒比较快,因为荷花的心情比较急切。
生:荷花不顾身边挨挨挤挤的荷叶和池中的淤泥,也一定要出来看一看。
师:荷花不仅生长得急切、蓬勃,她还在不断地往上生长,直到冲破池塘里的淤泥,超出身边挨挨挤挤的荷叶,“冒”还体现了荷花旺盛的生命力,这是其他的字眼无法可比的。
此时,学生品读文本文字既体会了语言文字的魅力,也感悟到荷花的旺盛生命力。
四.琅琊自此添颜色——发挥阅读教材的练习价值
阅读教学极易变成练习和讲解的循环,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认识文本,反而会因枯燥乏味的知识点让阅读适得其反。要使阅读教学既充满趣味性又落到实处,恰当选取少量的课后练习融入课堂教学,既减轻学生负担,又训练学生思维和答题意识。
中年级语文的阅读教学好似绘一幅水墨画,学会勾勒轮廓树立整体意识,细致观摩把握文体特征,对于阅读文本的细节的处理浓淡相宜,并以适当的练习作为点缀为阅读课增添色彩。作为中年段的语文老师,应不断反思自己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思考对策,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实施阅读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祥福.阅读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18).
[2]刘汉军.小学阅读教学要“得体”[J].新课程,2015(10).
[3]贺玲.活用学段目标,破解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J].语文教学通讯,2013(33).
[4]杨永良.谈阅读教学中的文体意识[J].中学语文,2008(27).
[5]王善彬.关注教学细节 构建精彩课堂——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细节的捕捉[J].小学时代,2011(04).
[6]李晓明,傅建林.捕捉课堂意外 生成教学亮点[J].黑龙江教育(小学),2013(12).
(作者介绍:谢芮,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生,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