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精”?非也!

2019-09-10 09:33邱天玮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杠精寓言逻辑

邱天玮

近日,一位質疑寓言故事《鹬蚌相争》“嘴被夹住,怎么开口说话”的小学生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不少网友认为:“这是寓言故事,如果按这个小学生的思路,真实情况下,鹬和蚌本来就不会说话,即使嘴巴没被夹住也不能说话;因此,纠缠于鹬蚌能否说话毫无意义。”甚至还有网友指责其为“杠精”。

真的是这样吗?

寓言故事当然少不了虚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逻辑混乱、自相矛盾。那位小学生质疑的不是那个故事能否发生,而是“嘴巴被夹住了,怎么还能说话”?是腹语或是心灵感应,还是像公冶长一样懂鸟语?换句话说,他不是质疑整个寓言故事为什么不符合客观实际,而是质疑这一故事情节前后有矛盾之处、不够严谨。好比质疑后羿蹚河的小学生,他质疑的是“为什么能蹚过没有水的河”,而不是“天上怎么会有九个太阳”。他们的质疑都是在承认寓言可以虚构的前提下,指出故事中的逻辑错误,怎么能说他是“杠精”呢?

那个质疑《羿射九日》的孩子被高度赞赏,被众网友称作“学霸”,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出面表示“用词不当将予以修改”;可那个小学生质疑《鹬蚌相争》“嘴被夹住,怎么开口说话”,却被广大网友指责为“作秀、跟风、博眼球”,与“杠精”无异,就让人惊诧莫名了。为什么都是小学生,都发现了课文逻辑上的错误,“待遇”却如此天差地别?

质疑《羿射九日》,出版社立马就回应“改”,说明这个错误显而易见。而对《鹬蚌相争》的质疑,出版社无法自圆其说,只好搬出权威——《战国策》就是这么写的。由此可见,这个问题很犀利,连专家们都词穷了。不过,他们略强于伽利略的胚胎学老师罗教授,罗教授死撑着:“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在我看来,质疑《鹬蚌相争》,其问题的含金量更高,解决难度更大。大众为什么会厚此而薄彼?我想这大概是国人骨子里但求现世安稳,害怕诸事不可控的因素作祟,于是轻则“顾左右而言他”,重则嘲讽打击。

此外,有网友认为,钻这种牛角尖意味着忽视了对寓言精神内涵的思考。这未免太小看中国孩子了,而且进入了一个“非此即彼”的思维死胡同。难道,注意了细节就一定把握不了全篇?见树木就一定见不了整片森林?

真理就像是沙滩里埋藏的珍珠,既不会因被拿在乞丐手里而失色,也不会因出土就无光。那个小学生真正夺人眼球的远不是他发现的“这个”逻辑错误,而是这种“不唯书,不唯上,只唯真,只唯实”的质疑精神。有思考的质疑是邂逅灵感、有所发现、收获成功的必要条件。且不论那个小学生的疑问有多大价值,单是这种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态度就令人钦赞。若将此种质疑态度运用到更广阔的领域,定有大用。《人民日报》曾发文称“不要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的确,若少了独立思考与创造的能力,你永远无法成为驰骋于自己思想跑马场里的那匹骏马。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批判质疑的精神值得鼓励,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下一代让我们感到欣慰!因此,请不要对一个孩子的质疑妄下价值判断,请多一些鼓励和赞扬,少一些批评和嘲讽。让孩子始终能用孩子的眼光,大胆地去思考,无畏地去质疑。(指导老师:邱清平)

【简评】针对网友指责质疑《鹬蚌相争》的小学生为杠精的言论,作者开篇即予以旗帜鲜明的反对。具体行文时,既肯定该小学生质疑的合理之处,又推测人们讥讽行为的内在动因,对他们进行了委婉的批评,两者合力,有力地反驳了反对者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张扬该小学生的思考质疑精神,呼吁人们“多一些鼓励和赞扬,少一些批评和嘲讽”。文章逐层推进,步步为营,破立结合,论证有力。

猜你喜欢
杠精寓言逻辑
深入探索“杠精”的内心世界
逻辑
时装寓言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杠精”
都这么熟了
杠精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