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 成文婷 朱梦婷 孔敏 潘茜茜
摘要:湖北省拥有类型丰富的古代建筑,襄阳、荆州古城的古建筑就是其中的代表。然而近年来湖北的建筑与邻省的建筑风格日趋相似,失去了原本的独特性。湖北省传统民居村镇分布范围广、类型多样、形态各异、布局颇具一格,此次研究以鄂东北孝昌县小河镇传统村镇村落为研究对象,从“荆楚派”传统民居的形制、构造、装饰、风格等方面入手,在单体建筑和群体建筑以及村落等原有建筑类型基础上,对原有类型进行全面细致的整理、分析、归纳与转换研究,将所研究的乡村风貌应用到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当中。既实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又保留“荆楚派”的风格、建筑类型与村镇形态的多样性。
关键词:荆楚派;传统民居;乡村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12-0041-03
建筑作为文明延续和发展的载体,是一个国家及其不同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中华民族自信心的日益增长,使很多建设者开始思考如何去改变受到现代主义影响所造成的都市间乃至村落间的建筑风格相似度极高、辨识度较低,特别是缺乏人文主义内涵的现状。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满足当地现代人生活的新需求,反映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一些新的建筑形式也就孕育而生了。对于如何体现新的建筑形式的地域差异性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如何在建筑设计中表达出当地传统建筑文化特色,将现代生活需求与传统文明精粹融合在一起。[1]那此次课题就是以孝昌县小河镇为例(见图1)来探究荆楚派传统民居村镇风貌在现代美丽乡村规划中的运用。所谓荆楚派传统民居具体是指具有湖北地方特点的传统民居。就地理位置而言,湖北省坐落于中国中部偏南,东边连接安徽,南边邻近江西、湖南,西边连接重庆,西北与陕西为邻,北边连接河南。作为八方文化汇聚之地的湖北也由此形成了荆楚派传统民居与周围其他省份的传统民居既明显趋同又有一定差异,兼容并包的建筑风格,而小河镇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其建筑风格特色充分体现了荆楚派传统民居的特点。
通过我们这次对孝昌县小河镇传统民居的实地考察,我们发现荆楚派传统居民村镇风貌在美丽乡村规划中的创新运用思路大致可分为两个点:一是文化的定位。以荆楚文化为主题的建筑风格研究,创设湖北特色民居。由于湖北地区地貌复杂,形成的传统民居风格各有特色,所以需要因地制宜将各地区建筑特点与荆楚文化结合起来,以达到省民居构建风格既统一又具备湖北各地区的文化烙印,最终形成荆楚特色风格建筑,突显大气张扬、天然浪漫的建筑美学意象。二是建筑形式的定位。运用当代建筑构造手法对楚文明符号与楚建筑台基、栏杆、屋顶等建筑特征进行整合,并结合湖北各个地区的城市特征进行细部的调整,达到荆楚民居的统一中又有变化。并且将现代建构技术、材料、结构与传统建筑风格有机融合在一起。[2]
那接下来我们就顺着这个思路并以孝昌县小河镇民居村镇风貌为例来探究荆楚派传统民居村镇风貌在美丽乡村规划中的创新运用。首先,大致分三个方面论述:
1 荆楚派传统民居村镇风貌在美丽乡村规划中单体建筑中的创新运用
首先,我们从建筑风格方面来说,小河镇传统民居继承和发扬了荆楚派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小河镇里的明清古街历史悠久,始建于宋代,古街长1600米、宽5米,街道两旁300多栋明清构筑物,建筑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古建楼与楼“同山共脊”,相互制约,一家损则邻家危(见图2),房屋之间互相牵制,利用天井进行采光,因此古街原貌得以保留,展现了荆楚派传统民居的色彩。其古街道两旁的建筑也继续沿用了传统民居利用天井进行通风采光的特点,还采用了挑檐、外廊等构造来应对天气的变化。小河镇传统民居建筑群多为二层阁楼砖木结构,多用“天井院”式布局。最深的房子有7重,6个庭院,大约百米深。
其次,从建筑形制方面来说,荆楚民居一般采取“三间制”或“五间制”的建筑形式, 即一个居住单元通常横向布置“三开间”或“五开间”。因此,可以用“五间三天井”或“三间一天井”来表达其居住的单元规格。[3]小河镇里保留的一些古建筑仍然保留着这一建筑形式,而一些新的建筑也可看到这一建筑形制的影子,许多居民的房屋大都是两开间或三开间,讲究对称和平衡。
再從建筑结构方面来说,传统民居建筑大都是木结构,分为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其中小河镇传统民居就是以抬梁式结构体系为主,穿斗式为辅的木构建筑群。并且屋顶采用了挑檐的做法,大半的屋顶构造都是两边外横墙相夹,上面铺设小青瓦,屋顶平缓,出檐适度。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小河镇在进行现代农村建设中,不仅继承和发扬了木结构建筑而且还运用现代技术,采用了砖墙结构,加上双坡屋顶和有特色山墙,形成了一片古为今用、特色乡村的新景象。
小河镇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中还运用了许多传统民居的特色元素,例如天斗、槽门、檐廊、山墙等。 天斗——在湖北传统建筑中,使用天斗的建筑称为“天斗式”建筑,其内含有一个或多个天斗,若与庭院一起使用,则叫作“天井天斗混合式”,它是一种在庭院上空笼盖屋顶的特殊构造做法。而在湖北当代的民居建筑中天斗均简化了传统屋顶,使用了玻璃,架空的地方则选择性的保留,形成近乎于当代中庭的空间,但尺寸偏小。在小河镇里的一些现代建筑中也使用了天斗的现代衍变形式。解决了大空间的采光通风问题[4],槽门——在荆楚民居院落中的位置不受到主体构筑物轴线方向的约束,而是根据需要而布置。堂屋的朝向和槽门的朝向常根据风水分开进行测定,而在小河镇里的民居中槽门大多不正对堂屋,偏转的角度也不同,当然也有例外。檐廊——是民居中非常具有欢脱氛围的空间,一般是指前(后)檐柱和前(后)金柱(或檐墙)之间的部分,有的位于房间内部,有的是位于门庭外,檐廊有的砌上露明,有的利用几层拱进行出挑,以增添檐出和调试高度,并利用挑梁和斜撑大幅度出挑。小河镇里的明清古街堪称典范(见图3),街道两旁的檐廊既能是休息空间和室内外过渡空间又能应对气候变化,遮挡西晒,阻止强光辐射。山墙——是荆楚民居区别于其他地方民居山墙形式的重要外在特征。荆楚民居的山墙样式相比徽州民居的山墙形式更为丰富,除悬山屋顶形式的民居山墙外,还有硬山山墙(见图4),各种样式的山墙千变万化,主要的形式有阶梯型、三角形、拱形、组合型等。[3]在小河镇里的现代民居中,有很多房子都进行了山墙设计,房屋之间山墙突出高度不一,参差不齐,丰富了美丽乡村的面貌。
最后,从建筑的材料和装修方面来说,作为传统木构造建筑,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当属木材了,木材常常直接使用,不刷油漆不施彩绘,淳朴的天然色彩与整个大山环境融为一体,和谐共生。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型的建筑材料也逐渐运用到民居建设中,例如混凝土、砖石等材料。在小河镇新兴农村建设中,很多民居都运用起新材料来作为建筑主体的建造,再以传统木结构进行点缀,促进新老建筑的相互交融,使锦绣的乡村建设更有地域特色。小河镇传统民居的装饰手法多为木雕和砖雕。木雕多集中于门扇窗、雀替、挂落和阁楼护栏等,富有人文气息;砖雕多用于背街的门楼和沿街的墀头,图案简单、多为线雕。
2 荆楚派传统民居村镇风貌在美丽乡村规划中群体建筑中的创新运用
楚人自古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其在选址上讲究天人合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小河明清古街又名澴西街(见图5),因小河溪贯穿其中段后注入澴水而得名,其山水环境与功能的相互融合,也使得古镇很好地体现了亲近自然的空间形态。而始建于宋代的明清古街能历经岁月的洗礼,至今却不失其古朴风貌,这与其彼此相连又互相牵制的屋面与山墙有着密切的关系。[5]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山墙的形式是辨别建筑风格的标志,而山墙作为荆楚民居颇具地方特色的外在体现,在澴西街中也是表现的淋漓尽致,在楚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特有的“凤舞龙飞”式封火山墙。澴西街建筑楼与楼之间“同山共脊”,一家损则邻家危,颇有唇亡齿寒的意味,这也使得小河古镇的整体性更强,较完整的保持着明清时期的特色。漫步澴西古街,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扑面而来,商贸气息浓郁,古风古韵犹存,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项目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3 荆楚派传统民居村镇风貌在美丽乡村规划中村落中的创新运用
小河镇古民居群村落为鄂东北迄今已发现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古民居建筑面积占全村建筑面积的54%左右。因南北文化的交融,中国的传统民居之间出现了相互影响的现象,而地处中部的湖北则是首当其冲。小河镇也不例外,其建造结构多以砖木混合结构为主,但在建筑工艺上则融合了徽派和鄂北荆楚民居特征。古民居多为抬梁穿斗式构架,硬山屋檐,屋面屋脊干摆放青瓦片。建筑结构多为三间两进,前堂后厅,房屋结构和起居布置均遵循长幼尊卑、内外有别的礼法要求,体现了丰富的孝文化和礼法宗族文化内涵,饱含浓厚的地方表征。
以上就是我们通过对小河镇的调研,结合荆楚派传统民居的特点而得出的一些结论和看法。在2013年,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荆楚派”建筑的概念,要求湖北省建筑体现荆楚大地的悠久文化和地域特色。[6]“荆楚派”传统民居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是大批现代化建筑建造和旧城改造,使拥有“荆楚派”文化特色的建筑正被新兴者同化,“荆楚派”传统民居村镇风貌的保护与创新运用刻不容缓。湖北孝感孝昌人文内涵丰富,自然环境优越,建筑风格具有特色。本研究针对“荆楚派”传统民居村镇风貌的形制、结构、建筑风格、建筑构造、装饰、材料及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等方面,归纳出鄂东北传统村镇风貌的普遍特征、建筑形制、文化定位。而后再将研究所得成果与孝昌村镇现状相结合,对孝昌美丽乡村规划建设问题进行深入探討,提取村落的特色符号、风格特征、生态布局、风俗习惯加以创新运用。在单体、群体及村落的范畴上运用新的建筑设计理念和造型手法,保留传统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历史记忆,使用当地施工工艺和建造方法,传承“荆楚派”村镇风貌,丰富区域材料与构造,凸显孝昌“荆楚派”建筑风格和规划特色。由于许多地区的传统建筑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相关的历史资料缺乏整理或早已遗失,在此次研究中仅从普遍特征、构造、风格等方面展开研究,在实际的乡村规划运用中不够全面。期望此次研究可以引起社会各界对“荆楚派”传统民居的关注,对后期的美丽乡村规划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林,陈升彪,雷体洪.荆楚传统建筑文化在新中式建筑设计中的表达——以宜昌市龙泉古文化街为例[J].华中建筑,2015(10):172-176.
[2]邓菲洁.荆楚文化背景下的湖北传统民居形式创新研究——以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形态为例[M].武汉理工大学,2015:4.
[3]肖伟,王祥.“荆楚派”建筑风格研究与应用[J].中国勘察设计,2014(11):39-46.
[4]杨梦雨,王晓.湖北传统民居特色之天斗与亮斗的解析[J].建筑与文化,2018(2):215-217.
[5] 庄程宇,丁蔓琪.独特的传统街道过度空间—湖北孝昌小河镇街廊[J].建筑学报,2007(8):95-97.
[6]祝笋.“荆楚”建筑风格与湖北新农村建设[M].武汉理工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