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聪聪 何晓 张小禾 谭派娇
摘要:家风是一个家族的风气,它形成于一个个家族之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每个家族的家风都是各有特色的,但无一不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的影响。在古代中国,儒家对家风的建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中国的家风就是儒化的家风。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舞台的瞩目时,国人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保持民族特色的呼吁未曾间断。又在此宗族观念复兴,家庭家风兴建之际,以家风为着手点,探讨儒学对古代宗族建设的影响,对建设现代良好又不失民族色彩的家风和复兴传统儒学文化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家风;宗族;儒学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12-0029-03
1 家风、儒学和宗族
西周贵族为解决财权继承问题以及保证其权力的延续,制定了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的规定,这就是宗族制度的起源。在普遍的中国古代社会实践中,宗族即是由同一祖先繁衍下来,聚居在一个地域,并以父系相承的血缘群体。
人多了就容易乱,为了保持和谐有序的生活,宗族成员的行为就会不自觉地向同一方向发展。所以每个家族中都有其一定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对宗族成员的道德要求和训诫家规,这些都是家风的有机组成。“家风”一词自西晋出现,一个家族的家风一旦形成,就具有对宗族成员影响的潜移默化性和在宗族存在的持久性,古代家庭和家族都有其世代相传的习俗和生活作风。在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阶段,宗族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尤其是在广大乡村地区的治理与建设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宗族活动主要表现在修坟祭祖、编修家谱、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调解纠纷、婚丧嫁娶以及基层民主自治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的宗族文化复兴趋势正是儒学发展在人们思想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的表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家风建设,“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1],新时代家风建设依旧是如此重要。家风文化在悠远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诞生,成长在千百年的中华文化里,尤其是儒学对它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各家族家风各一,但都深受儒学的影响。儒学从百家纷鸣中诞生,很快成为了文化上的独尊者。儒学被独尊乃至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皇帝,士大夫,普通百姓都受到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在各自的世界观里刻下了儒学的内容。而这些人就是他们各自宗族的成员,一个家族怎么可能不受到儒学的影响呢?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家风就是儒化了的家风。同时古代宗族的家风也会随着儒学的发展而强调不一样的内容,例如汉代家风重孝,宋代家风重忠义等等。“儒家没有新的,然而儒学是常新的。”[2]现代儒学的发展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儒学”也并不是“老传统”的代名词。儒学的发展不仅被封建时期帝王作为管制人民思想的工具加以运用,在平民百姓的生活中也是处处以儒学思想为矩。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根基,对当代宗族建设有重要作用。
儒学、家风、宗族的结合是有效的,也是必然的。宗族关系的出现早于儒学诞生,人类是群居动物,自诞生之日始,便存在宗族关系,但是儒学的出现将宗族建设引领到一个较为正规的发展道路上来。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宗族建设基本是在儒学思想影响下进行的,表现之一便是家风。直至现在,家风文化仍深受儒学的影响,是农村宗族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发挥儒学的积极作用,建设良好家风,对于引导正在复兴中的宗族良好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
2 儒化的家风
2.1 耕读传家的文化传承
耕读传家“耕即从事农业劳动,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即读书,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春秋时期,随着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发展以及孔子兴办私学,推动教育平民化,促进了耕读文化萌芽的出现。荀子作《勸学》,提出:“学不可以已”,并具体的论述了学习的态度方法,朱熹更是强调了读书求知的重要性与终身性。自古以来,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有关学子不畏困苦,勤奋读书的故事比比皆是,家庭更是鼓励孩子努力读书考取功名,为了发展教育,古代人往往在宗族中兴建公学,将宗族中的孩童集中进行教育,当然,教育的内容也以儒学为主。就算是发家于商贾,也会要求下一代攻读诗书。改革开放以来在族谱重修热潮中这一点尤为明显,无论有无根据,在该家族的名人传记处均会标注状元、进士、举人等,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想让家族有一个高起点,是族人自尊心自信心的体现。而今在家庭中均对教育十分重视,大多数父母竭尽全力想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读更多的书,获得更好的教育。耕读传家文化促进了我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也对于我国当代乡土资源的利用,乡村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一传统的家风思想也存在着不合理之处,从前耕读的目的在于立德修身与科举入仕,现在好多家庭对于成绩的重视远大于前者,与获取实践能力提升自身修养相比,家长更想让孩子“笔下功夫了得”。
2.2 忠义的品质传承
义利之争自古有之,受儒学忠恕之道的影响在中国传统家风文化中,忠义的品质传承已久。义的内涵广泛,包含着礼义、信义、忠义、道义、正义等思想精神。孔子在儒家文化典籍《论语·宪问》里讲到“见利思义”将道义放于利益之前在利益面前,强调先义后利。《论语·里仁》里,曾子也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更是将“义”放于生死之前,将其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有学者指出,“儒家义利观始于孔子而完成于孟子, 是用以处理道德与功利关系的理论体系。它是一种人本主义的义利观, 是价值与事实并举、道德评价与经世治国并重的义利观。”
儒家强调要培养君子,而对于君子的要求便是仁义礼智信。在儒家文化典籍中有多不胜数的对君子的要求“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大学》),“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大学》),“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论语》),““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无疑,儒家对于道德要求很高,所以现实中的君子饱受推崇。普通百姓可能没有君子般高尚的品德,但在儒家这种君子文化影响下,宗族形成了对成员的一般道德要求——忠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利益面前,儒家思想强调先义后利,这种义到了宗族就成为一种合宜,合理,正确的处事标准。
历时300多年麟洗郑氏宗族就形成了孝义的家风,这种义的培养使其成员拥有正义感,坚守道德底线。《战国策·燕策三》中记载,公元前227年,荆轲刺为太子与燕国冒死行刺秦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悲壮的忠义之歌传唱至今。此外,苏武忠于大汉,选择牧羊漠北十七载;文天祥拒降元朝,引颈受死丹心一片照汗青;北宋名将岳飞,戎马一生,为收失地鞠躬尽瘁……这些忠义的故事影响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物与时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长时间的继承发展。而今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忠义的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道德的建设更是具有重要意义。继承与发展忠义的家风传统,守望忠诚,坚持心中的道德正义,是作为国人之本。
2.3 孝悌精神的传承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孝悌精神是我国的传统家风文化之一,更是儒家“仁”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儒家哲学以孝为出发点,孔孟之道最重孝道,讲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论语》有言:“孝悌者,其为人之本欤”,孝悌精神是为人之根本。秦汉时期《孝经》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以孝为中心,集中阐述了儒家的孝道思想。指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扩大了孝的政治社会作用,提出了实现“孝”的途径。汉代以来,儒学经过改革发展与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更为契合,成为了正统学派,其所提倡的孝悌思想也由私德逐渐成为了社会主流的文化价值观,作为官方政治哲学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时期“孝”被作为衡量考察人才的重要标准,由下向上推举人才入仕的察举孝廉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魏晋以来,官修正史开始为孝子著说立传,至元代《二十四孝》一书辑成,其中“孝感动天”、“卧冰求鲤”、“扇枕温衾”等许多关于孝子的故事作为榜样和标准广为流传,孝悌精神成为良好的社会风气。
儒家的孝悌思想包含“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父母惟其疾之忧”,“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等内容,涉及到赡养父母,祭祀祖辈,养育后代传承香火多个方面。儒家哲学以孝为出发点,孔孟之道最重孝道,讲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
宗族中十分重视孝的风气的培养,古代社会也流传着许多如丁兰刻木事木的故事。孝敬父母长辈,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是一个人的责任和使命,自己孝敬父母对后代也是一个榜样示范。建设和谐社会,要走的第一步就是家庭和谐,因此修族谱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敬宗收族,促进家庭族亲的和谐。但儒家的孝我们还需要度量,在汉代,孝成为了一种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父纲成为三纲之一,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孝走向偏激。因而我们应该取儒学精华之孝,去糟粕之愚孝。
2.4 尊母妇德的传承
对母亲重要地位的认同(妇德)。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自古以来,母亲是家中内务的操持者,家庭和睦、照顾老人、辅助丈夫、教育子女等都是母亲的责任。古今社会,在潜意识里都是认同母亲在家中的重要地位的。但是,与此共生的还有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与过分期望,以及一些不合理的规范要求。例如要求女性要恪守女训,遵守三纲五常,既要温良贤淑,又能持家能相夫教子等。因而,过度的期望也不免扭曲成为女性的一种负担,要求妇女必须以家事为重,甚至提倡女性放弃工作,照顾小家等思想屡有产生,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重男轻女的思想虽有减弱和改变,但仍然存在。
3 反思与引导
“家风”一词自西晋出现,根植于儒家传统文化中,传承近千年。而当代社会大家族较少,小家庭中青年夫妇大多与父母分居,彼此距离间隔不限定。同时,对于家族成员的教育父母寄希望于学校。这种由大家族向小家庭的转变,教育中心的转移的现状导致“家风”一词少有提及。但是家风是“润物细无声”的,它对家族成员的影响具有启蒙性,长期性,潜移默化性等特点,是国家、社会最不应忽视的一个部分。如今,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良好家风对于家庭教育,社区宗族建设,社会廉政建设等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作用。而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如何发挥儒学积极作用,建设良好家风值得我们进行反思与探索。
3.1 政府引导,法律规范,重视家风建设
《礼记·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家庭是社会与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家庭是社会建设之根本。而反观当代社会,金钱至上的物欲观念盛行,弃老虐童的事件频出,家庭矛盾甚至激化上升至违法犯罪,重构家庭伦理道德是必要与迫切的。通过对古代儒学对家风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家风的形成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而社会文化的风向可以由政府的政策进行有效引导,所以家风建设需要政府加以重视并有所作为。而且政府在引导过程中应注意刚柔并济,将家风文化充分融入社会治理之中,制定相关的法律规定,用有效的制度机制来规范行为风气,充分利用法律以引导家风建设的良性发展。
3.2 家长的重视与言传身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最大的偶像,所以家长的言行影响着家风的培养。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拼尽全力给孩子上最好的学校,但往往忽视家风对孩子的影响,甚至有些家长的言行与孩子在学校接受的教育相悖。这就需要让家长意识到家风的重要性,注意自己的行为,言传身教,给孩子一个好榜样,营造良好的家风。
3.3 守望优秀儒学传统,择善而从,与时俱进
儒学文化是家风重要的文化渊源,对其建设发展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儒学中倡导的“孝悌”,尊老爱幼,耕读传家,舍利取义等传统精神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部分,需要在家风文化建设中将其保留与发展。而另一方面,如愚忠愚孝,男尊女卑,重农抑商等思想观念是无原则的儒学糟粕,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矛盾,是家风建设的桎梏,需要被摒弃。现代社会与传统的农耕社会既相互联系,又有着许多差异矛盾,彼此对立统一。当代的家风建设,更应该积极寻找儒学传统与现代的对接点,与现阶段的新型社会文明相适应。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002).
[2]黄玉顺.论儒学的现代性[M].社会科学研究,2016:6.
[3]刘学军.耕读教育:适合儿童成长的文化建构[J].教育视界,2019(03):41-43.
[4]许苏静.试论孔孟义利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之价值[J].南京社会科学,2007(12):56-60.
[5]杨庆民.儒学孝道观浅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6):87-88.
[6]孙彩燕.儒家“孝悌”思想现代化反思[J].社会科学战线,2013(11):258-259.
[7]邓雪松.当代大学生家风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8]康来云,谭婳.实现家风家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无缝对接[J].学习论坛,2017,33(08):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