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霓虹
参与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渗透在识字、阅读、习作教学各个内容中。有助于学生阅读、写作等语文能力全面发展,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自信心,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其学习主动性的形成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是教师施教的重要目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学生养成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然而,在日常的教学中不难发现:高段学生在阅读课中的参与意识往往不够强烈。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特别是高段的学生,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过程比较长。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
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如在教学《月光曲》中描写乐曲的内容时,教师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進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参与也就更容易了。
二、注重问题的设计
小学生的知识水平较低、个性心理品质不够好,获得信息的相对较少,这些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
(1)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从一开始就可以这样问:《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虽然简单,学生也有阅读思考的机会,学生参与其中的可能性也就加大了 。或者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这一问题留在读通课文,学生理解人物特点之后。学生也都愿意说。这样一来,学生的参与空间就大多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2)提问和学习要求有一定的连续性。如在教学《凡卡》一课中,有这样的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请打开书73页。上节课我们读了凡卡的信,这节课我们浏览这封信的内容,找一找信中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凡卡做学徒所受的苦?(生读第八自然段。师出示第八自然段。)
师:从第八自然段中哪儿看出凡卡做学徒所受的苦?他都受了哪些苦?用原来学过的方式做标注。(生画批)。
师:把你画的句子读一读。(生自读所画的句子。)
师:根据提示说说你的感受。
师:三个同学一组,说说读到这些句子时,你感到了什么,想对谁说什么。(生交流)
上例中,教师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所画的句子,然后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再谈谈感受。目的是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这样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完善教师的教学策略
高段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有所作为”,要基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由易到难,由扶到放,层层叠加,通过概括、理解、思辨、创造、表达,形成新的阅读经验,体现能力、思维和语言的发展。
在教学《晏子使楚》这篇精读课文时,在了解课文梗概后,两位教师展开了不同的教学:一位教师采用“网罗式”教学:晏子的哪处表现给你的印象最深?学生提到一处,教师停下来讲评一处,零零碎碎提了很多问题。面面俱到地交流完了,课也结束了。
另一位教师则采用“点面式”教学:先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让学生通过字里行间感受晏子的机智,重点品味晏子的语言,并小结学法:听其言,探其义,明其智。然后用这种学法自主研读第四、五自然段。最后学习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手法。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第一位教师的课堂上,学生在看似热闹的交流中学完了课文,但阅读缺乏体验和历练,能力自然也在同一层面上平移;而第二位教师扶放结合,以点带面,先学后练,有效地感悟了晏子的语言艺术,体会到他的爱国之情,也体现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也更能提高学生参与的价值。
四、阅读理解与朗读须相结合
朗读,是以理解文字作品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的阅读方法,是一种综合了理解、思维和表达的阅读活动。有感情的朗读可以让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但在阅读教学中,把理解与朗读与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课文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在听一位青年教师上的《桂林山水》一课时,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甚至还说,“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一读。”此时,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虽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诸如此类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朗读可以帮助理解,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必须有机结合。这样一直下去,理解能力得到加强,参与的信心也就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