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路径探索

2019-09-10 09:16郑晓
高教学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教学路径课程思政高职

郑晓

摘  要:当前,“课程思政”作为一种融入式、嵌入式的教育,正重新定位着高职教育教学工作。文章从高职传统文化课程“一纵一横”的教学路径着手,将思政教育和课程教学的“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目标有机统一起来,探索自媒体时代高职人文类课程“思政化”路径,试图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新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2-0117-03

Abstract: At present, as a kind of integrated and embedded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repositioning the teaching work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tarting from the teaching route of "One vertical and one Horizontal" in the cours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unifies the goal of "Value Guiding, Knowledge transmitting and Ability train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teaching. Meanwhi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Humanities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tries to provide a new teaching idea for the talent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raditional culture course; teaching route

高等院校是引人以大道、啟人以大智的重要场所[1]。当前,“课程思政”建设正在中国各大高校积极推进中。如何开展“课程思政+”的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让具有“融入式、嵌入式”特点的思政教育与高校教学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当务之急的工作。

高职传统文化课程,作为高校通识课,担负着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课程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一纵一横”的教学路径,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合于课程教育内容之中,同时合理科学利用自媒体平台,积极推进高职传统文化课程的改革步伐,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导向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紧密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提高人才的综合培养质量。

一、以“分段建设、有序推进”为原则,开展“一纵”模式的课程教学路径探索

(一)大一开设“文化概论+文化专题”组合模块的传统文化课

大一新生,是学生在整个大学求学阶段可塑性最强的一个时期,是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人生过渡期,也是关键期,由于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业成就感不强,学习自律性不够,内心自卑,人文素质不高,且个别学生还存在正能量缺乏、法律意识淡薄、团队合作能力差、缺乏创新性及吃苦耐劳品质等问题,因此,需要通过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文化概论+文化专题”组合模块的学习,让学生系统地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汲取其中的有益营养,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在知晓为人处世之道,提升道德水平,完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等方面有较大的进步和提高。

当然,作为一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必修课,在“文化概论”必修模块内容的选用上,需以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经典文献为视域,以儒家经典为载体,兼取诸子百家及其他适宜的经典内容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文化专题”模块的内容,可以以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积极进取精神等内容为主,也可以从高职院校中已有的大学语文、思政、体育、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等关联课程中挖掘专题内容,准确对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如汉语和汉字的发展、古典文学欣赏、传统艺术欣赏、中华名人、健身与养生、生活中的数学思维等内容,充分发挥任课教师专业特长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教学内容上与学生的大二阶段专业学习形成现时性的对应关系。

(二)大二阶段:开设“专业文化专题+地域文化专题”组合模块的传统文化课

大二阶段,高职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相对较集中,此阶段的传统文化课程,可以考虑设计与学生的专业要求和学生的职业素养相对接的“专业文化专题”选修模块内容。课程开发设计过程中,要求高职语文教师主动走近专业,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了解学生未来就业行业的特点与需求,积极与专业教师和行业专业进行沟通与交流,对专业群进行传统文化知识需求的综合分析,充分挖掘选取与专业相关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如中国纺织、服饰、建筑、装饰、曲艺、科技、医药等内容,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同时,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课程实际教学的成效。

由于高职学制设置,大三阶段的高职学生基本面临离校毕业顶岗实习阶段,为让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生活及地方工作环境,高职院校应该在学生大二阶段就结合“专业文化专题”开发设计“地域文化专题”的传统文化课程。由于“地域文化是宝贵的思政教育资源,其内涵丰富,包括物质、制度、美学等多种类型的文化性质,对学生的性格、价值观等引领作用非常明显”[2],因此,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课程应充分挖掘学校所在地土生土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形式与内涵,将其融入高职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开设有关地域历史文化、地域革命文化、自然生态文化、名人名家、方言民俗及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选修内容,增加即将面临职业选择的大三学生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和感情。

二、以“开放合作、内外联动”为原则,结合新时代自媒体平台,开展“一横”模式的传统文化课程实践路径探索

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今高职院校毕业生文化底蕴缺失、综合素质较低下,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学生通识教育就靠一门“传统文化”课程是远远不够的,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学应该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成一个全域性、立体化的“大课程”教育体系,通过学生的课程实践活动来践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其成为“全人”以及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实际工作过程中,应以“开放合作、内外联动”为原则,通过对高职学生的社团活动、文化艺术节活动、竞赛等活动安排,开展内外联动的“一横”模式課程实践路径探索,体现学生在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与人格修养教育等方面的习得,既弘扬了主旋律,也传播了正能量,并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成为青年学生的精神追求、内在素养和自觉行动,扎实推进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一)开展读书工程活动

依托各类文化资源,多途径、多方式开展读书工程活动。校内,通过“读书札记”撰写、“漂书”活动、“读书节”、“读书达人”评选、中华经典诗文朗诵、硬笔书法比赛、中外文学知识竞赛、阅读讲座等多种形式,吸引在校大学生参与读书工程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校外,可以联合兄弟院校的读书社团,一同推进读书工程活动,有效构建学生阅读体系,让学生感受时代精神和人文气息,为实现个人理想奠定基础。

(二)举办中华经典诵读比赛

通过对中华传统古典诗文的吟诵,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文的感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热情,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进一步整体认知、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陶冶情怀,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养,激励广大青年学生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

(三)举办主题辩论赛、征文大赛

引导学生围绕与传统文化相联系的社会热点进行思考研究,书写心得,感悟真理。同时,通过论辩写作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探讨,并以此作为启发智慧、锻炼语言表述能力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热情并使得相应能力在实际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学生们在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讨论和共同协作中,也能学到团结合作的方法和意义,学会学习,更学会做人。

(四)举办人文知识竞赛或中华传统文化比赛

竞赛的内容尽可能覆盖广一些,可以包括传统建筑、传统音乐、剪纸艺术、武术武学、节日饮食、古代教育、中医中药、茶文化、汉字艺术、书法篆刻、戏剧、家风家训和民间艺术等人文知识和传统文化领域的内容。比赛重在考察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巩固或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同时也是展示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五)增设社团活动及讲座

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有效利用所在地域的文化资源: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及名胜古迹等,拓展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空间。同时,通过讲座、网络信息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内外传统文化教育学习交流活动,不断深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涵,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良好氛围。

(六)开展志愿者活动及公益活动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等理念,而自强不息、探究真理、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勇敢、团结互助、舍己为人等都是传统文化的精神。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认同、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增强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丰富了学生生活,还拓展了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感恩社会,为国家多做贡献。

三、合理科学利用自媒体平台,创新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同

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借助现代化和网络化的手段向网络个人传递信息的工具总称。自媒体往往有着多元化、个体化、平民化、普泛化的特点。自媒体的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抖音、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目前,由网络构建的自媒体平台已成为学生不可或缺、极其依赖的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自媒体虽然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给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实效带来了多方挑战,更由于高职学生网络素养不够、媒介认知能力、明辨是非能力较弱等等原因,在鱼龙混杂、良莠不济的自媒体影响下,学生主动思考能力日渐减弱,极易发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及逆向问题,不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因此,教师在高职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中,需正视自媒体对青年学生政治素养、综合素养产生的各种问题,以“课程思政”为教育理念,主动结合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和要求,通过相关途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在寓教于乐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一)教师重视“线上”教学,主动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

自媒体已是当下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自媒体拓展了学生视野,同时也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支撑,所以高职传统文化课程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重视“线上”教学,有针对性地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对于学生容易迷惑的话题或现象及时进行深入研讨、分析及交流,引领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索问题,发挥舆论导向功能,从潜移默化中掌握话语权。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开通微博、微信或公众号等方式,利用自媒体平台优势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引导和教化,从而发挥教师教学主动性和创造性,防微杜渐,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传导。

(二)建设传统文化在线开放课程并有效应用

当下,网络教学日渐流行,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这种信息化技术手段,建设传统文化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可以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结合移动学习、混合式学习的需求,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科学设计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合理分配教学时数,整合优质资源,团队合作建设传统文化在线开放课程,实现深度学习目标。同时,教师应切实做好传统文化在线开放课程的管理与应用工作,在实施翻转课堂、研讨型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上,推进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改革,推进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当然,教师在应对自媒体平台对传统文化课程的冲击上,应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以寓教于乐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在线学习与课堂交流练习,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和教育。

总之,高职传统文化课程可以通过“一纵一横”的教学路径的探索实践,梳理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传统文化课程中融入相关“思政元素”,积极推进教材开发、课程设置等工作,开发建设有高职院校自己办学特色的线上线下优秀文化课程,科学合理利用自媒体平台开展创新教学,实现传统文化课程一体化格局,为国家培育更多具有人文素养、工匠精神、法治理念、红色基因的高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51.

[2]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8.

猜你喜欢
教学路径课程思政高职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强化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