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师法自然”的不同道路

2019-09-10 07:22吕红张菲菲
美与时代·上 2019年12期

吕红 张菲菲

摘  要:中国的写意山水园与英国的自然风景园同是对自然的追求,却在造园思想、造园艺术手法、造园要素和园林功能上存在明显差异,最后形成两种迥异的艺术形式。这与两国不同的宗教、哲学思想及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密不可分的。老子和卢梭都有“回到自然”的哲学思想,分别对中国欧洲的造园艺术产生了影响。对中国写意山水园和英国自然风景园在造园艺术、景观要素及造园功能上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和分析,阐释两者在园林自然美的艺术表达上的不同特征,能够对我国今后城市园林建设的思考和启示,有助于探寻我国现代城市园林建设的自然发展方向。

关键词:师法自然;中国写意山水园;英国自然风景园;城市园林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山东省青岛市双百调研工程“公园城市视野下青岛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问题研究”(2019-B-5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全球环境危机和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赖以生存的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处于对立与矛盾之中。近年来,随着公园城市、生态城市新理念的提出,注重自然生态化的设计日益增多。在这样的城市发展背景下,回顾世界园林发展历程发现,中国写意山水园与英国自然风景园这两颗闪耀的艺术瑰宝,均以自然为创作本源,采用了“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但由于历史与文化的差异,两者走出了不同的园林艺术道路。笔者通过分析二者在造园思想、造园审美上的差别,探究在造园要素与造园功能上的不同,提炼总结出宝贵的经验,为现代城市园林建设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一、两种哲学思想的比较及其对园林艺术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写意山水风格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其崇尚自然的审美心理和园林美学观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国著名哲学家、道家思想的开创者老子以“道”为宇宙本源,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即人要接受自然的指引,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古典园林所崇尚的自然正是对隐含于自然之中“道”的追求。之后中唐禅宗的兴起强调人的内心对外物的感悟,符合士大夫隐居避世、寄情山水的处事哲学,在园林构筑上倾向营造“以小见大”“咫尺山林”园林意趣。宋明理学崇尚的“境由心造,景以境出”进一步将园林艺术推向表现内心感悟和景物的人格特征、将自然山水审美提高到君子审美的程度,这种崇尚自然山水的园林美学,创造了知识分子心目中的理想家园。

而说到对英国自然式风景园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就不得不提及十八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卢梭倡导“回到自然去”,并在著作《新爱洛伊丝》一书中大篇幅地描写自然风光,展现出他对纯美自然和自由人性的追求和向往。之后许多英国诗人也受此影响,开始在作品中提倡自然之美与人权发展,并将这种思潮传入英国的筑园界。自此,田园牧歌式的自然风致园逐渐取代了西方古典主义勒诺特尔式园林的常用做法,人们开始思考风景式园林的造园方法与技巧,并将原来规则、几何式的作法转换成弯曲的道路、迂回的水线及展示天然姿态的植物。

在思想层面,老子建立在“道法自然”上的哲学思想与卢梭“回到自然去”的生态自然观颇为相似,两者都表达出对自然的尊崇与热爱。反映在园林艺术上,这种以自然为本源的艺术法则以及表情达意、抒发情感的美学追求,使得饱受这些思想熏陶的后来者从更多方面开始了对自然的关注。

二、中英思想和园林艺术的交融

中国的师法自然、回归自然思想比英国早了两千多年,在勒诺特尔式还掌握欧洲时,18世纪来华的传道士便把这种“崇奉自然”的中国传统园林审美思想传播到欧洲大陆,引起西方学者极大的兴趣和研究热情。之后,介绍中国园林的书籍和图册盛行,塔、亭、假山等中国形式的构筑物和天然的乔灌木树丛、不加约束的水面等带有中国特征的英中式园林风靡全英。尽管中国古典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园在园林形式上具有相似性,但从本质上,由于中英文化背景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显著差异,园林在总体形态、意境追求及功能等方面,却体现出完全不同的园林风格,在“师法自然”的思想下走出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三、中英园林造园艺术的比较

(一)美学观念的比较

谈到美学观念,我们会发现每个国家的美学观念都根植于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不同的美学观造就出各异的园林艺术形式。尽管中国写意山水园和英国自然风景园皆崇尚自然美,但由于两者产生发展的文化背景以及对“自然”审美认识的不同,使它们呈现出独特的景观艺术风格。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自然”追求的不仅是朴素的自然界,更是一种融入感情色彩的“情”境。在造园活动中,中国人通过对自然的模拟和妙造,使园林艺术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实现“天人合一”“情境交融”。因此,中国写意山水园的设计上,古代造园家们并没有追求准确还原自然界中的山水,而是根据内心对于外部环境的理解,提取自然元素“聚石引水、植树开涧”,并在有限空间内,将园林建筑与山水绿植巧妙布局,营造意境美,展现出人与自然的情理交融。

在英国学者眼里,“自然”代表了“天然”和“本性”双重含义,他们主张理性的客观的看待大自然,主张采用“摹写”的方式接近自然。西方哲学家提出艺术是“理念世界的影子”和艺术是“对自然的摹仿”的言论。再加上以培根、洛克为代表的经验论和浪漫主义的呼吁,英国学派钟情于纯粹自然的艺术表现,他们为写实自然,消除了围墙、驳岸等人工形态,还原基础地形和地貌,将大自然的构景要素直接搬到人们眼前,呈现出开朗外向的景观特征。

(二)造园空间手法的比较

因审美观不同,中英园林的造园手法也不相同。以中国写意山水园林的经典之作拙政园为例,拙政园建于明正德四年,四面粉墙围合,并于方寸之间模拟自然山川、泉涧草木,构成视域相对独立的景园空间。园内空间巧妙衔接,视线转换多变。入园须经过蜿蜒的曲廊,到达腰门,迎面以土山为屏障,遮挡住主景远香堂,使人视线受阻,并对后面景色怀有期待。绕过土山,到达一个广阔的平臺,此时筑景与池景才骤然袭来。步入堂内,只见面阔三间,落地长窗,整体大气。三面池景,波光荷韵,使人视线骤然开阔。经过一系列空间开合变化和高程上的错落起伏,使观园者在有限的空间中感受到不同的视觉体验和情感变化,构建出既有画境又有意境、韵味无穷的“景境”。另外,园中山石草木,平静优雅。拳石勺水,寓意生趣。写意自然,将万象纳于咫尺之中,具有源于自然且高于自然的艺术魅力(如图1)。

而英国造园思想中的自然则被赋予客观写实的“形”。以斯陀园为例,布里奇曼在改造时,布置了界沟用以取代园界围墙,这种隐垣Ha-Ha的出现消除园林与大自然的界限,使得整个园内空间的边界做了隐形处理,人们的视线可以畅通延伸到园外广袤的乡村景观(如图2)。园外的山丘、牛羊等自然风光成为园内的借景要素,与大片顺着地形自然起伏的草原、蜿蜒的河流融为一体,形成宏大开放的田园牧场式园林。在这幅广阔的风景构图中,这些高大乔木、成片的灌木丛、不加修饰的水岸,以及大范围的风景透视线所营造出的园林景观,因摒弃人工、热衷于追求纯天然景色,使园林缺乏风景的象征性表现和细节,显得空洞和单一。这种对自然的直接模仿,使英国风景园虽源于自然,却未能高于自然。

由以上分析可知,中英对自然的审美认识不同会产生完全不同的造园风格。英国自然风景园体现本色自然,它只是对自然风光客观形态上的模仿,以还原本土自然样貌为创作目标。而中国写意山水园则是造园者根据自己理解,对自然进行了高度概括,借物造景,达到有若自然的艺术效果,同时在造园中注重寄情于山水泉石、树木花草等自然元素,实现内心世界对自然的情感寄托和最高追求。

四、中英造园要素上的比较

(一)理水造景

中英园林的水景皆注重自然式布置,讲求自然之韵。中国写意山水园中主要有湖泊池沼、曲水溪涧、模拟自然流水之貌。拙政园的水景布局层次丰富而灵活多变,水形与山石、植物及园林建筑互为组景,构成纵横交错的水系。首先,对园内水的源头进行隐蔽化处理,曲折引流,给人以不可穷尽之感;其次,对水面驳岸做精细化的处理,使驳岸水石安插得宜,提升了水岸的观赏价值(如图3);此外,拙政园的布局以水为中心,建筑依水而建,长廊如蛟龙一般腾起于平静的水面。荷风四面亭因荷得名,坐落于小岛上,四面水波粼粼,鲤鱼成群游动戏水,夏季则荷香醉人。这种造园方式避免了水景的单调,使湖面景色变化多姿。

而英国自然风景园因受西方造园思想影响对自然式尺度颇为讲究。在斯陀园府邸前有一片大面积开敞的镜面水池,水流较缓,水边没有刻意建造驳岸,整块草皮顺着地形的起伏,缓慢延伸到水中,水面上也仅点缀些成片低矮的水生植物(如图4)。在远处的山谷里,静谧的河道以及平滑的河面水线缓缓流淌。英国造园家有时还会模拟瀑布,他们将堤坝设置在水渠上,再利用搭建起的巨石高差营造自然式瀑布,展现动态的水景效果,表现出大自然的天然质朴。

(二)花草造景

中国写意山水园师法自然着重于神似,园内植物的种植与配置与山石、水体、建筑等园林要素糅合组景,表达含蓄,追求山林意境的营造。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造园家善于运用中国文学中比兴的手法为自然界的植物赋予人格,作出比拟联想,并在植物的选择上讲求自然姿态展现它所代表的精神属性,达到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艺术效果。如拙政园院落内的竹林是园林中最广泛运用的植物,常用来象征人品高风亮节(如图5);远香堂前的荷花形象,比喻“出淤泥而不染”的清白、高雅的品格;雪香云蔚亭旁栽种的梅花,寓意坚韧不拔、铁骨冰心的精神等。这些植物造景代表了中国文人的对高尚人格的追求。此外,中国园林还注重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通过选择适宜不同季节、不同花期的植物种植,使园内在不同季节呈现出春华秋实,四时烂漫的特色景观效果和勃勃生机。

在西方浪漫主义的发展中,英国自然风景园更加追求疏林草地的田园风情,并对花卉造景表现出如痴如醉的喜爱。他们摒弃了修剪成具象几何的灌木和花丛,注意搭配植物的层次和色彩变化,在斯陀园中大片绿毯般的草地上种植着鲜花和姿态优美的孤植树,在平阔的空间里自成风景。所有的植物以自然的形态恣意地生长着,他们用这种方式来模拟浪漫主义田园诗般的风情来还原他们眼中的自然界(如图6)。同时,在邱园他们还研究花卉的品种,设置了多达26个专业花园,用成片种植的色泽艳丽的花卉植物来布置园林。

五、中英造园功能上的比较

中国古典园林的写意山水园自宋发展成熟后至清末的漫长历史里,一直是封闭的面向少数社会阶层使用的环境,在广大平民阶层中并没有得到发展。此外,由于中国传统文人思想中“重义轻利”的反功利倾向盛行,中国古典园林成为少数文人寄情山水,追求淡泊、清高的人格境界和精神自我满足的理想家园,如拙政园、留园等江南私家园林,它们更多的是为园林拥有者提供了一种自省与心灵寄托的场所。因此在园林的设计目标上,中国古典园林更接近纯精神功能而非功利需求。

与此相反,西方的实用主义和新兴资产阶级的日益发展壮大为开放性品格的英国园林奠定了社会基础。英国人的自然风景园更像是牧场化的园林,既可以栽种观赏性花卉、植物,也可以种植蔬菜、放牧牛羊,同时还可以成为满足公众聚会的美丽的花园。这种将审美艺术与实用功能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充分满足了人们观赏、职业、生活等的多种需求。与中国古典园林比较,英国自然风景园的服务对象更为广泛,更具有开放性和市民化,这也是整个新兴资产阶级所追求奋斗的景象。

六、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转型期,深入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精髓,尊重自然,保护我们的生态家园,坚持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设计,摒弃功利主义、铺张浪费和文化缺失的项目导向已势在必行,同时交流和引进国外优秀园林文化的宝贵经验和先进设计理念,对促进城市园林的多元化创新发展,建设符合时代发展需求,为现代城市居民提供居住、休闲游憩的高品质生活环境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期待我国城市园林艺术走向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张隆溪.《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中译本序[J].国际汉学,2004(2):93-102.

[2]王秋玮.18世纪中国造园对欧洲的影响[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3]王贵祥.中西文化自然观比较[J].重庆建筑,2002(1):51-52.

[4]周武忠.论中国古典园林美学观[J].扬州大学学报,2003(7):87-91.

[5]田书雨.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设计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6.

[6]常钰琳.论十八世纪中国古典园林与英中式园林的异同[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7]屠苏莉,范泉兴.园林意境的感知、时空变化与创造[J].中国园林,2004(2):58-60.

[8]张岱年.“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剖析[J].北京大学学報(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1-8.

[9]Tom Turner.欧洲园林[M].任国亮,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10]郦芷若,朱建宁.西方园林[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吕红,山东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及其理论。

张菲菲,山东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