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
幼儿的身体素质、动作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不少幼儿园中,教师主导的体育锻炼在幼儿活动中的比重逐渐增加,而幼儿自主的体育锻炼的价值则逐渐被忽视和淡化。其实,“幼儿自主”与“教师主导”的体育锻炼在幼儿教育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性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幼儿自主的体育锻炼与教师主导的体育锻炼
(一)幼儿自主的体育锻炼
幼儿自主的体育锻炼即幼儿自愿参加或自己设计、组织的各种有益于其身体发展的活动。它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时时刻刻在发生。幼儿自出生的那一刻起,便为了让自己能够尽快地适应崭新的世界而做出各种动作与反应,我们称之为“本能”。幼儿处在人生发展的前期,身体的任何发展都是必要的,这也就意味着幼儿各种对身体的合理使用都是有着锻炼意义的,因此幼儿自主的锻炼也就时刻发生了。第二,幼儿自主的体育锻炼充满了各种生动的语言。当幼儿在操场上进行各种体育锻炼时,我们会发现他们往往会伴有语言,这实际上是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构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情境,正是因为有了情境,才会让幼儿专注于体育锻炼,爱上体育锻炼。第三,幼儿自主的体育锻炼从不会以锻炼为目的。幼儿在操场上蹦蹦跳跳,但他绝对不会告诉你他是为了锻炼自己的下肢。幼儿自主的体育锻炼从来都只是因为喜欢、开心、好玩,而锻炼身体的目的或者说效果更像是“喜欢”后的一个“意外的收获”。
(二)教师主导的体育锻炼
教师主导的体育锻炼在幼儿园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幼儿园)为了帮助幼儿锻炼身体而设计、购买的各种器械或者活动,这些活动锻炼的目的性很强,并且充满了教师(幼儿园)的规划。如果幼儿自主的体育锻炼是田间自然冒出来的美丽野花,那么教师主导的体育锻炼则更像是买回来的一件精致商品。
二、幼儿园体育锻炼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在不少幼儿园中,教师主导的体育锻炼逐渐成了主流。幼儿园应开展丰富多样、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對于技能性活动不过于要求数量,更不能机械地训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醒我们,如果想让幼儿练习“跑”这样的动作,绝不是让其在跑道上反复练习;如果想让幼儿练习“投掷”,绝不是给他投掷物以及目标,命令他一定要投中;如果想提高幼儿的平衡力,绝不是让其在平衡木上走来走去……
为了激发幼儿体育锻炼的兴趣,教师开始设计各种幼儿喜爱的情境或形象。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因为在幼儿的体育锻炼中兴趣至关重要。与幼儿相比,成人锻炼的目的性更强,我们渴望从体育锻炼中获得健康的身体、良好的体态等,因此我们往往能坚持锻炼,甚至爱上锻炼。但幼儿不一样,他们不会因为体育锻炼可以让自己身体更健康而让自己去坚持运动甚至是爱上运动,他们只会因为体育锻炼好玩、有趣,才会不断地运动。
有些教师虽然关注到了兴趣的作用,但忽视了幼儿的兴趣是什么。
【案例一】A幼儿园开始对户外环境进行改造,主要内容就是将户外一直未被使用的绿植荒地整改为可供幼儿进行体育锻炼的区域。幼儿园按照幼儿的动作对户外区域进行整改,有以梅花桩、轮胎为主的平衡区,有以攀爬网、绳梯为主的攀爬区,有以飞镖为主的投掷区,有以弹跳触物为主的弹跳区……这些运动区域一经投入使用,立马吸引了幼儿。他们好奇地玩这玩那,并能按照教师指导的玩法进行体育锻炼。因此,活动的场面虽然十分“好看”,但过了几个月之后,孩子们兴趣逐渐退去,再也不主动选择进入草地运动区了。
【案例二】B幼儿园请某机构专门为幼儿打造了一套体育锻炼模式,大抵如闯关之类的游戏,幼儿需要从起点出发,按照规定线路完成各项关卡,每种关卡都是一项锻炼项目。为了激励幼儿且保证每一名幼儿能够均衡发展,幼儿园会在每一个关卡放置奖品,幼儿在一次锻炼过程中需要集齐所有奖品。但时间久了,幼儿参与度并不是那么高了,他们反而对那些奖品更感兴趣,有时为了集齐奖品,而对各项运动草草了事。
以上两个案例是非常典型的教师主导的体育锻炼,笔者并不是抨击案例中教师的做法。但就结果来看,以上方式在短时间内虽能起到极好的锻炼效果,但幼儿却不能长时间地喜爱与坚持。如果幼儿不能真正爱上体育锻炼,那么我们再强调锻炼的目的或者效果,与“机械训练”还有什么区别?
第二个问题是幼儿自主的体育锻炼的价值被逐渐忽视或淡化。幼儿自主的体育锻炼本质上就是幼儿的游戏,而游戏是幼儿自发的运动形式,天然地具有促进身体运动能力发展的潜能。但幼儿自主的体育锻炼被成人(教师)习惯看作“瞎玩”,因为它打破了由成人所创立的规矩,因此很多幼儿自主的体育锻炼是被禁止的。除此之外,幼儿的体育锻炼常常被看作是低水平的,例如反复做一件事,没有提高,或者静坐着玩各种器械。
【案例三】毛毛是一位内向的孩子,不怎么与班级孩子交流,但他非常喜欢玩球,老师也发现了,并教他拍球。毛毛一下子就爱上了拍球,每天都选择玩球,并且拍得很好。每当玩球时,毛毛都能表现出足够的自信与快乐,但老师为了让他均衡发展,鼓励他去玩其他的活动器械,但效果都不理想。后来老师又为了提高其层次性,设置了一些障碍物,并让他绕着这些障碍物运球。毛毛初次尝试了几次,但最后仍是自己在原地拍球。
幼儿喜欢游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可以在其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些反复操作、专注于器械等的行为恰恰表明了幼儿的兴趣,至少是兴趣的开始。成人(教师)迫切地想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幼儿精湛、高水平的运动表现,反而破坏了幼儿的这种兴趣。幼儿发展的路还很长,我们没有必要将个别活动的个别时间夸张化。
户外活动和游戏往往不只是幼儿锻炼的时间,也是幼儿探索事物和现象的时间、交流和嬉戏的时间、扮演和创造的时间。如果只允许幼儿做教师认可的体育锻炼,往往会限制幼儿的兴趣和活力。有些教师容易狭窄化身体锻炼的价值,容易把握体格体能、身体技能方面的发展价值,却比较容易忽略幼儿体育锻炼的智育、美育价值。发展心理学认为,动作是智力大厦的砖瓦。皮亚杰指出,动作本来就是思维方式,各种身体活动也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必经之道,所以身体孕育了理性、逻辑,身体运动与人对世界的感受体验联系在一起,由此而产生想象,所以与审美也是相关的。
三、幼儿自主的体育锻炼与教师主导的体育锻炼的关系
笔者将两种体育锻炼提出来并不是想要表明在幼儿教育中两者孰轻孰重或非此即彼;相反,这两种体育锻炼方式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依然是A幼儿园“草地运动区”的案例,在经历过挫败之后,教师认真反思了自己的设计,并重新制定草地运动区的规则——不再限制每个区域的具体玩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幼儿可以在场地里做各种游戏,草地运动区一下子又焕发了生机。王老师(负责项目改造的老师)在一次游戏中观察到大班幼儿在网下钻爬,但他们匍匐爬的动作不标准。于是王老师利用爬行区组织开展了一节关于匍匐爬的集体活动。后来,教师让幼儿在玩草地运动区时就用匍匐爬经过爬行区。幼儿并不像以前那样拒绝,他们十分乐意这样去做,纷纷在钻爬区练习起了匍匐爬。
幼儿园应科学地处理幼儿自主的体育锻炼与教师主导的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人为地将两者分开或讨论比重都是不合适的,原因有二:
第一,幼儿园的任何一个活动都应该是从“幼儿”开始,当然包括体育锻炼。幼儿喜欢不喜欢决定了这个活动能不能存在及其价值。当然,没有什么比幼儿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更能让他们喜欢了,这是天性。有的幼儿园轻视这种天性,因此破坏了幼儿的体育锻炼,并试图让教师主导幼儿的体育锻炼,希望幼儿获得所期待的成长与发展。但笔者认为,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如果连幼儿喜不喜欢的问题都解决不了,那么想要在活动中谋求幼儿的发展,是相当困难的,甚至难以实现。
第二,幼儿的天性应置于规则之下,而不是任由幼儿“随心所欲”。在“自由”受到格外关注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师在面临“幼儿自主”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他们给了幼儿充分的自由,但无法让幼儿在这一份自由中获得成长。从A幼儿园的案例中我们发现,教师充分尊重幼儿自主的体育锻炼,这样幼儿便乐意参加活动,但教师并没有放任幼儿不管,而是利用自己长时间的观察以及教育的敏感性,捕捉到了幼儿体育锻炼中的不足,适时进行集体教学活动,之后又设置了教师主导的体育锻炼。这样巧妙的安排,使幼儿自主的体育锻炼与教师主导的体育锻炼得以共存,从而促進了幼儿的发展。
四、教师用专业性逐步缩小“幼儿自主”与“教师主导”的差距
当我们观摩优秀教师所组织的各项活动时,总像是在欣赏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因为它巧妙地将“幼儿自主”与“教师主导”融合在了一起。我们发现虽然很多活动都基于教育目的而进行组织设计,但幼儿都非常喜欢,这就是典型的“幼儿自主”与“教师主导”差距小的现象。优秀教师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其自身的专业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观察。这里的观察并不仅仅是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特别具体的观察、分析与评估,更应该是了解与陪伴,通过反复的观察,去了解幼儿真正在想什么、真正需要什么。在观摩一次体育锻炼时,笔者发现执教者设计了手脚爬行的区域,给女孩的提示语是“学小猫咪走路”,而给男孩的提示语则是“小豹子”。原因很简单,因为经过他的观察了解,班级孩子特别在意自己的性别角色,男孩都不乐意去当猫咪,认为这是女孩该做的。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但足以证明教师的这种观察总能形成一定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可以成为一定的专业知识。
第二是专业的敏感性。音乐家的孩子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成为音乐家,并不完全因为音乐家的孩子天分比其他孩子高,而是因为作为音乐家的父母更容易发现孩子身上的音乐天赋。大多数教师都学习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幼儿发展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并学习和领悟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正如上述草地运动区的案例,教师通过观察,敏锐地发现了幼儿在“匍匐爬”动作上的问题,因为《指南》指出,4~5岁的幼儿能以匍匐、膝盖悬空等多种方式钻爬。教师没有用《指南》去衡量幼儿的发展,为他们划分等级,而是将《指南》的内容作为观察的一个依据,让自己更加有的放矢地去指导幼儿。同时,教师主导的体育锻炼也就更科学,更能为幼儿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教师习惯性的观察,再辅以强烈的专业敏感性,组成了幼儿园老师的专业性。这样的专业性可以让“幼儿自主”的体育锻炼与“教师主导”的体育锻炼实现共存,并且以和谐的方式影响着幼儿。一旦教师处理好了两者的关系,那么不仅仅是体育锻炼,在组织设计任何活动时,都能促进幼儿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