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红
一、探:自然探索活动之源
儿童立场下的自然探索活动,即以所有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作为操作、观察和实验对象,儿童主动、自发、愉快开展的游戏活动。它并不局限于种植或养殖活动,更注重在一日活动中将对自然、生命的思考转化为儿童自己独立的行动和探索,从而给予儿童更多科学学习的机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儿童在探究自然的过程中不光会对世界产生一些新观念,同时也会促进语言、数学、合作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为此,让儿童在学前期就开始科学探索尤为重要。
幼儿园自然探索活动内容的选择,既和园内的一切自然环境、发展现状紧密相关,又和儿童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需求及兴趣爱好不可分割。其内容的选择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关注和深入研究。
(一)以已有资源为前提的框架定位
幼儿园的已有自然资源指的是一切可被儿童、教师开发和利用的自然界赋予的物质、能力和信息的总和。从自然资源的分类来看,以动物资源和植物资源为主的生物资源在幼儿园内占有绝大部分比例。以我园为例,绿化用地面积共计1858.97平方米,园内已有碧桃、桑树、橘子树、果石榴、金橘、紫藤、法冬、瓜子黄杨、红枫等37种绿植,兔子、鹦鹉、仓鼠、乌龟、金鱼、蚕宝宝、天牛、七星瓢虫等20种已知动物,以及等待开发的自然资源若干。另外,园内各类自然科普书籍、具有丰富种植、养殖经验的保教后勤人员等都在无形之中成为儿童自然探索活动的后备保障资源。已有资源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开展有着根本性的主导作用。幼儿园中开放性的绿植环境和各班丰富的自然角“小动物驻扎营”,给儿童创设了一定的接触、观察和探索自然的平臺,并推动了后续空间的开发和有效利用。
(二)以开发空间为途径的活动基础
“科学学习并不仅仅发生在早教班的科学角,科学学习的机会从建筑物到食物和空气,随处可见,不胜枚举。”由此可见,仅班级内自然角和科学角环境资源的呈现,并不能满足儿童对于自然探索的需求。园内各类室内外空间区域的开拓和创设是探究活动的基础。在空间开发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需关注自然本身,尊重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性和延续性,并同时关注在有限空间能让自然资源最大化发挥。另一方面需关注儿童需求,创设的空间应具有操作性、参与性。例如,园内的“开心农场”,由大班幼儿和教师共同进行区域设计规划,并邀请木工师傅一起参与农场的栅栏、石路、提示牌等一系列环境的创设,随后进行一系列的探索、研究植物的种植、动物的饲养活动。“开心农场”的开发既是自然探索活动(植物如何种植、动物如何喂养)的基础起源,亦是为开发后续的自然资源(蚯蚓、蚂蚁、七星瓢虫、蜗牛等)提供了存在可能性。
(三)以儿童立场为核心的内容挖掘
儿童立场意味着关注儿童生活,尊重儿童生命。“只有在那种关注幼儿生活、为了幼儿生活的课程中,幼儿才有可能快乐、充实并感受挑战,才能真正享受幸福的童年。”与生活、生命紧密相连的课程内容才能促进儿童获得持续不断的经验。为此,内容的挖掘必须是关注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必须是关注儿童兴趣和个性需求的,还必须是关注儿童经验的。以自然探索活动“虫子小分队”为例,儿童把“虫子实验”作为生活课程活动。大班儿童在探索昆虫的多种实验时,对实验的独特想法、大胆创意和无限潜能,让教师意识到游戏过程中,儿童应有“被允许”“被关注”“被欣赏”的权利,课程更应从“儿童的主场”出发,给儿童真实的、参与的、开阔的、自主的、探索的游戏。
二、行:自然探索活动之意
(一)基于科学学习的探索能力培养
“探索自然是培养能力的一个方法,这些能力对全世界的科学家、研究者、工程师都非常重要,也是他们经常使用的。这些基本能力包括观察、描述、分类、调查现象、提出问题、预测结果、得出结论、说明成果等。”如上所述,儿童在自然探索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将这些能力作用于周围的环境,教师应有意识地随着活动的发展培养儿童的多种思维方式,鼓励儿童调动多个感官感受、体验,从而提升其科学思维能力。以“观察和描述”为例,在探索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引导儿童通过观察对象的不同特质,丰富其描述性词汇,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可通过协助儿童记录他们的发现,帮助他们和观察对象建立联系,围绕发现有进一步的思考和关注。
“虫子小分队”的“爬虫轨迹”实验案例中,儿童一边利用面粉、颜料、树叶等物来呈现、跟踪多类爬虫(蜈蚣、蚕宝宝、蚯蚓、毛毛虫等)的痕迹,一边在《虫子书》上对爬虫实际爬过的痕迹进行寻找、观察和比较。该过程一是为儿童创设了观察和描述的场景,爬虫的不同足部特点形成的不同痕迹路线让儿童的观察得以深入、得以细致;二是在描述痕迹、对比书中内容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发现相同”的成就感;三是儿童的描述能力从停留在短小的词语扩充到形象的描述性词汇,再到用肢体来进行补充、丰富描述,调动多种感官来感受、表现,其观察和描述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二)紧系课程实施的自然探索落实
“课程是学习经验,即‘课程由儿童在学校的引导下所获得的持续不断的经验组成,课程是个体在教育计划指导下所拥有的全部经验’。”为此,课程渗透于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并呈现出目标性、关联性、层次性、操作性等特点。基于以上课程实施要求,自然探索活动的落实需要与班内课程有效整合,并需要有规划和完整性。从我园园本节日“仁爱节”出发,各班根据儿童不同兴趣指向、不同能力水平和资源情况,生成“蚕”“蚂蚁”“黄瓜种植”“可以吃的花瓣”“开心农场”“鸟窝建构”等与自然资源紧密相连的不同自然探索主题。各主题均有发展脉络的呈现、区域内容的渗透、儿童和家长参与主题的痕迹。这些内容既是自然探索活动有效落实的成果,也是课程实施的一部分。
(三)聚焦能力发展的游戏经验积累
“与幼儿发展靠得最近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游戏及相应的活动经验。”为此,以自然探索活动为游戏形式之一,支持幼儿巩固已有经验,增进新经验,为关注儿童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以“虫子小分队”游戏经验的记录为例来进行分析(见表1)。
从游戏经验的汇总中可以看出,儿童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其游戏行为有着必然的联系。这里的经验是儿童“由实践得来的知识和技能”。当然,游戏中还存在感觉经验的积累(即感性认识)。儿童在自然探索活动中的经历、感受促进着其多方面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对课程质量的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三、思:自然探索活动之质
(一)针对园内自然体系的规划
自然体系的规划和形成既是课程内容不断丰富的体现,亦是儿童经验得以不断积累、能力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其关注的要素有以下几个:(1)针对体系本身需要建立自然资源库,对园内的自然物质、人力资源(包括教职工、家长)、自然信息(绘本、网络视频)等进行入库整理、分类。该过程是引发全园师幼和家长关注自然资源的主要方式,是给予儿童随时随地进行自然探索的重要学习工具,是帮助教师梳理已有自然资源、挖掘新资源的根本途径。(2)借助专业学术书籍,对所处自然环境、儿童活动状态等内容进行评量,从而形成更为科学和适宜的自然体系。例如菲尔·博伊斯的《早期儿童活动场所绿色环保评级表》,该量表通过安全性、可持续性、功能性等维度对多方面的项目内容进行评定。(3)在自然体系后续的利用中应设定开放性的目标,将是否有助于支持儿童学习和户外探索的趣味性作为自然体系有效利用的基本参照坐标。过于内容导向或过于重视结果的活动开展忽略了儿童自身体验学习和发现的需求,违背了自然探索活动开展的本意。
(二)针对活动指导策略的提升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影响幼儿园课程建设水平和成效的重要因素”,即教师的指导策略是影响活动发展的因素之一。
1.教师应以观察贯穿活动
“儿童工作者必须始终竭尽全力地与儿童建立高质量的关系。要做到竭尽全力,就要意识到并且了解自己行为方式中的每一个细节。我坚信,这种关注与倾听是所有教育者高质量工作的基础。”高质量的关系、高质量的活动,都基于教师的关注与倾听,即观察。所以,“要在工作方式中渗透重视观察、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将观察作为活动指导策略的基本方式。
2.教师应以陪伴参与活动
教师参与课程的方式和儿童在课程中的表现及能力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陪伴形式会给儿童带来不一样的情绪情感体验及能力发展。如障碍式陪伴,就是给儿童刻意制造游戏中的矛盾,从而锻炼儿童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类陪伴给予儿童挑战、提升自我的可能性。再如激发式陪伴(即在游戏中善于捕捉儿童的想法及创意,并能鼓励其与其他同伴进行分享、交流并尝试),这类陪伴对于缺乏自信心或缺少动力的儿童尤为重要。他们时常想要表达自己却又在行为上表现得非常含蓄,教师的激发、引导能推动儿童前进的步伐,让其融入集体游戏中。还有共情式陪伴,共情即意味着从儿童的角度观察游戏、进入游戏、感受游戏,这样的陪伴让教师更容易走近儿童、了解儿童,从而找到更好的切入点去促进儿童多方面能力的成长,是调动儿童主动性及参与积极性的方式之一。
综上所述,自然探索活动的建构不仅要在内容选择中充分思考,还要在发展动向中针对课程整合、空间开放、体系完善、经验积累等内容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更要对后续的质量提升进行有效的反思和规划。建构过程要让教师主动去审视儿童的学和自身的教,不断去调整及改进今后的课程开展,也能真正地做出改变,为将幼儿园还原成儿童的主场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美)帕蒂·博恩·塞利著.儿童自然体验活动指南[M].肖凤秋,尚涵予,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2] 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3] 朱静怡.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美)英格里德·查鲁福,(美)卡仁·沃斯著.与幼儿一起探索自然[M].张澜,熊庆华,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美)卡洛琳·爱德华兹,(美)莱拉·甘第尼,(美)乔治·福尔曼著.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尹坚勤等,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6](美)卡羅尔·格斯特维奇.发展适宜性实践——早期教育课程与发展[M].霍力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