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公式:列宁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巅峰

2019-09-10 07:22文建龙
重庆社会科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巅峰列宁马克思主义

文建龙

摘 要:列宁于1918年春提出了一个社会主义公式。该社会主义公式是把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政权和各类先进文明加总而成。具体来说就是:“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该公式是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深刻回答。相对于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其他几种回答,他的社会主义公式是最深刻、最全面和最科学的。可以认为,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是列宁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巅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列宁;社会主义公式;社会主义认识;巅峰

[中图分类号] A82 [文章编号] 1673-0186(2019)012-0025-0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19.012.003

列宁对社会主义进行过大量的论述,为后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列宁所有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中,有一处是以公式的形式来概括的,即1918年春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的几个提纲》中提出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1]520。为论述方便,本文将上述公式称为“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或“列宁社会主义公式”。百余年来,学术界对列宁的生平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很少有人对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进行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其实,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本身就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深刻回答,代表了列宁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巅峰。

一﹑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回答什么问题及其回答的深刻性所在

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深刻回答。

(一)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是由数学符号“=”和“+”将代表先进文明的“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连接起来并表示它们与“社会主义”之间逻辑联系的公式。公式中的“=”,表示“相等”的意思,它表明“=”两边的地位等是一样的。列宁社会主义公式中“=”的左边,实质上就是对“社会主义”的解释和说明。可见,列宁社会主义公式中的“苏维埃政权”代表先进的政治文明,“普鲁士的铁路秩序”和“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代表先进的物质文明,“美国的国民教育”代表先进的精神文明①,“等等等等”则代表各种尚未知晓和需要继续探索的先进文明。在列宁那里,社会主义公式所表达的真实意思是:社会主义是在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权领导下由各类先进文明所构成的有机的社会系统。

(二)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从字面上看,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似乎只是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其实并非如此。它还很好地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因为,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暗含了社会主义的建设思路。这个建设思路就是:在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苏维埃政权的领导下,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其他文明。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列宁依据《〈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的几个提纲》而写成的《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的一句话得到佐证。这句话就是:“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1]170-171这里所谓的“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实际就是“社会主义能否建成”的意思;这里的“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其实就是指世界最新和最先进的文明。所以,列宁的真实意思是,要建设好社会主义,就必须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世界最先进的文明有机结合起来。换句话说,就是要在苏维埃政权领导下建设各类先进文明,并使之共同地、有机地构成社会主义的光辉大厦。

(三)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是非常深刻的

第一,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做过原则性的勾画。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崭新的社会制度;在该社会里,生产资料为全社会所有,以大机器生产为物质基础,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超越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以往一切社会,社会生产处于有计划的自觉管理之下,社会物质产品得到极大丰富,社会产品以劳动为尺度得到合理分配和享用,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和现象,使全体劳动人民真正成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主人。他们的这些思想,可以认为是他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①。但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囿于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局限缺乏深入探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敏锐地意识到,现实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从理论上概括的社会主义不一样。理论上概括的社会主义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和修正。1918年1月,列宁指出:“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现实,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2]列宁能够在1918年春提出社会主义公式,很难说不是上述思想支配的结果。确实,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主要是从俄国现实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上来把握社会主义的。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终其一生只是在英法等相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个基地上探索和思考社会主义问题的话,那么,列宁则是在小农占俄国人口大多数的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这个现实基础上探索和思考社会主义问题的。因此,列宁和马克思、恩格斯對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是有所差异的。列宁早年无疑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概括去认识社会主义的,但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更多的是站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去看待社会主义的。也正是因为此,列宁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独创性地以公式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概括为苏维埃政权领导下吸收外国一切先进文明的开放、包容和发展的社会系统。列宁社会主义公式由于其中有“等等等等++”这样的极具包容性的表述,这就使得它相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概括的社会主义思想,显得更开放、更包容、更现实、更全面、更深刻,更接近于社会主义的“真相”。也就是说,相比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更准确、科学、全面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及其发展规律。这无疑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的大大丰富和发展。

第二,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为人们深入认识社会主义提供了崭新的视角。马克思恩格斯一般是从公有制、按劳分配原则、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来概括社会主义的。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前,正是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概括来看待社会主义的。关于此,可以从列宁1903年和1917年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中得到佐证。1903年,列宁写了一本名为《告贫苦农民》的小册子,里面说:“我们要争取的、更好的社会制度: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机器和其他技术改进应该用来减轻大家的劳动,不应该用来使少数人发财,让千百万人民受穷。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就叫社会主义社会。关于这个社会的学说就叫社会主义。”[3]在这里,列宁非常明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1917年,列宁在《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一文中说:“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和按每个人的劳动量分配产品。”[4]列宁这个论述是讲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但其中包含了一个社会主义的定义,即社会主义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和按每个人的劳动量分配产品”。由此可知,列宁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这也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当然,列宁这里所说的分配是一种实物分配,不包括货币形式的分配。列宁这个论断的直接来源,是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①。很明显,列宁1903年和1917年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所采用的其实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视角。但是到了1918年春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公式的时候,他主要是从坚持人民政权领导的前提下发展各类先进文明的视角来考察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很明显,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是列宁的理论创新,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人们认识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非常新颖的视角。

第三,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在1918年春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公式之前,没有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出过比列宁更为深刻的回答。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的几个提纲》里,列宁是在“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个条目下面,并在“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这句话的后面提出他的社会主义公式的,这表明,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是一个善于吸收外国一切先进文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且创造很高劳动生产率的美好社会。这里所揭示的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所表达的意思与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所说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实质上是一回事。两者的区别在于,虽然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里没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这类话语,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等思想都内在地包含在了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里。其实,列宁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是不言自明的奋斗目标,因为所有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的,实现共产主义是他们的最终目标;而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主张在苏维埃政权领导下,吸取外国一切先进的东西,事实上就暗含了上述思想。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告诉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办法可以有千千万万,归根到底其实就是一条——在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领导下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文明,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大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里,列宁揭示的其实就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如果不带偏见地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应该承认,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所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思路与列宁社会主义公式的思路是高度吻合的,从本质上讲两者是一回事①。如果要正本清源,我们就必须承认,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列宁社会主义公式确实比较早而且又非常深刻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深刻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则主要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了。

二﹑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相对于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的其他回答是最深刻的

在提出社会主义公式之前和之后,列宁都曾回答过“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次,即前文所提到的1903年的一次和1917年的一次。在提出社会主义公式之后,列宁也回答过“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如1918年7月5日,他在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上说:“当四面八方都向我们提出新的要求时,我们说:每个人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大家都想过好日子,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正是社会主义。”[1]468显然,这无疑也是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只是它的视角非常新颖和独特,它是从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的角度来概括社会主义的。

鉴于列宁不止一次回答过“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因此,列宁社会主义公式即使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如果缺乏扎实的、有说服力的理论论证,也仍然无法认定社会主义公式可以代表列宁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巅峰。因此,还有必要对之进行扎实的、有说服力的理论论证。为此,本文将列宁几次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具有代表性的回答与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进行比较,看它们谁更深刻、更全面和更科学。如果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比列宁在社会主义公式提出之前和提出之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都更深刻、更全面和更科学,那么就可以认定,列宁社会主义公式确实能代表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巅峰。

证据表明,相对于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其他几种回答,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确实是最深刻的。

提出社会主义公式之前和之后,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回答是很不一样的。提出社会主义公式之前,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回答大致可以被认为是他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的另一种表述,看不出有理论上的突破。而1918年春提出的社会主义公式,相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则有着明显的突破和创新。仔细研读列宁1903年和1917年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可以发现,它们充其量不过是列宁将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换成了自己的表述而已。关于此,可以从比较分析中得到印证。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这样描述未来社会,他说:“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一方面不容许阶级继续存在,另一方面这个社会的建立本身便给消灭阶级差别提供了条件……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①显然,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描述并不比列宁1903年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逊色。再看1917年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社会主义是生产资料公有和按每个人的劳动量分配产品。这大致可以看成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所表达的思想的翻版:“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所以,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财产。”[6]由此可见,1918年春之前,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回答并没有超越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但是,列宁1918年春提出的社会主义公式表明,不论是从考察视角还是从实质内容上看,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已经明显突破和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列宁1918年7月5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也突破和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它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角度来看待和概括社会主义,确实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突破,当然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但是它相对于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而言,就显得有些不足,这种不足主要是:它没有为人们指明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路。因此从总体上看,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还是要比它深刻。

(一)相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更为准确地概括了社会主义

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无产阶级革命没有成功,马克思、恩格斯囿于时代的局限,对社会主义仅仅是从公有制、分配方式等方面原则性地进行概括,而并非亲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所得出的结论。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做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无法做到的事情: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列宁创造性地用公式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概括为由“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以及其他无数先进文明所构成的有机统一的社会系统。在列宁社会主义公式中,既有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苏维埃政权”,又有代表当时世界最先进文明的“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明确的构成项,还有“等等等等”这些代表需要继续探索的未知的各种先进文明即未知的构成项。这就表明,列宁心中的社会主义不仅是有具体参照的、可以感知和触摸的新生事物,同时又是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事物。相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概括,列宁的概括尽管包含了“等等等等++”这样不确定的字眼和符号,却能给人们以更符合社会主义现实的印象,能让人实实在在地感知社会主义应该是先进的、无限发展的社会文明体系和社会制度体系。

(二)相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更为开放地描述了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机械地把社会主义当成封闭的模式来看待。但不可否认,后世不少革命家和革命群众在对待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的时候,都不同程度地犯过教条主义错误。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既有那些革命家和革命群众误解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因,也有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概括在开放性方面给人印象不够突出的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概括,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公有制、大机器生产、社会生产和消费的有计划管理、按劳分配等因素,这在事实上确实容易让人们产生误解。下面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张为例加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要坚持公有制的主张,从理论上看并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由于它只是原则性的主张,后世人们就容易在实践上犯错误——人们会这样想:既然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那就让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公有,如果存在任何生产资料不公有的情况,那就谈不上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但事实上,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有时候是很难有明确界限的。若仅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张来判断社会主义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不可避免地就要犯教条主义错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所搞的“一大二公”,犯的就是教条主义错误。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所概括的社会主义,虽然我们不能因此说它不具备开放性,但可以肯定,马克思、恩格斯所概括的社会主义的开放性确实不能等同于列宁社会主义公式所概括的社会主义的开放性。列宁社会主义公式通过“等等等等++”这样的表述,极具弹性和包容性,能将一切未知的构成社会主义的因素都纳入其中。这是最能体现列宁智慧的地方。也许正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所概括的社会主义的开放性给人们的印象不够突出,后世的一些革命家和革命群众才容易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当成教条。由于列宁社会主义公式更能开放地描述社会主义,因此,它所概括的社会主义能涵盖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阶段:当社会主义制度刚建立或建立不久,生产力很不发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都不怎么突出时,可以将之看成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巩固,生产力较为发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已经取得较好成绩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这时可以将之看成社会主义中级阶段;当社会主义制度非常牢固,生产力很发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已经达到很高水平时,很好地实现了共同富裕,这时可以将之看成社会主义的较高级的阶段;当社会主义制度极为牢固,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时,不仅很好地实现了共同富裕,还很好地实现了人全面发展与进步,能夠做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时可以将之看成共产主义阶段。

(三)相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列宁社会主义公式能引导人们更为动态地发展地看待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有过大量论述,这些论述既涉及关于社会主义一般的原则性的评述,也涉及某些具体问题的论述,如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理论和流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等。就目前所能见到的文献来看,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用公式的形式来表达或描述社会主义。后世人们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都是从他们著述中的相关社会主义论述出发,对之进行梳理、归纳和阐释才获得对他们的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印象的。马克思、恩格斯留给世人的只是一些原则性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轮廓”“宏图”或粗线条的“远景”,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具体模式及其相关问题的现成答案。毫无疑问,马克思、恩格斯是主张动态地发展地看待社会主义的。但相对而言,列宁社会主义公式所概括的社会主义在内涵上更具张力和弹性,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探索空间和无穷的理论魅力,因而更能引导人们动态地发展地看待社会主义。

三﹑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相对于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其他几种回答是最全面和最科学的

(一)相对于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其他几种回答,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是最全面的

在社会主义公式提出之前和之后,列宁虽然有过很多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但是,在他所有的概括社会主义的论述中,没有可以跟他的社会主义公式相媲美的论述。不过,本文前面已经提到的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比较接近列宁社会主义公式的思想的那句话①,确实非常值得重视。仔细研读列宁的著作,会发现也只有这句话同他的社会主义公式所表达的意思最接近。不过,列宁的这句话主要是讲如何建成或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意思是说,要建成或实现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必须吸收资本主义最先进的东西并使之成为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换言之,即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在吸收资本主义最先进的东西方面如果做得好,国家就能实现社会主义,否则就不能实现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实际上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同一个问题。与其说列宁上述话语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还不如说是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什么是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密切联系的。一般讲,人们如果明白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他们其实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也是心中有数的。在列宁看来,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有机结合而建设成的美好社会,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由此可见,上面提到的《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那句话确实与列宁社会主义公式的思想比较接近。但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上,相比较而言,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的回答则显得更全面。因为《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那句话的表述比较笼统,也不如列宁社会主义公式的表述明确,就全面性而言,前者也不如后者。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的全面性,最主要地体现在这个公式中的“等等等等++”这个表述上。正因为用了“等等等等++”这样的表述,列宁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就没有绝对化。列宁的这种做法,是实事求是的做法,也是极为科学的做法。试想:人们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可以绝对化吗?显然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是持续发展与进步的事业,人们只能以开放的表述方式对之进行描述;任何对社会主义的绝对化描述都是有问题的。列宁巧妙地把“等等等等++”嵌入他的社会主义公式中,看似很不准确,但事实恰恰相反,列宁的这种表述可能是迄今为止最能够准确、全面地概括社会主义的方式。相对于列宁自己在1918年春之前和之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社会主义公式也无疑是最全面的。

(二)相对于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其他几种回答,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是最科学的

首先,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很好地体现了上述观点。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本身,就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实践的产物。但列宁自己对待社会主义公式的态度,是灵活的、有相当大的弹性的。列宁本人从来没有说他要灵活地、弹性地对待自己的社会主义公式,但是他给出的社会主义公式本身,就已经非常明确地说明了自己的态度:他的社会主义公式作为一种思想,是需要人们继续探索和继续补充的。因此,他把“等等等等++”这样的表述嵌入自己的社会主义公式中。列宁这样做,意思很明确:他自己并没有穷尽社会主义的一切,他仅仅觉得社会主义应该是苏维埃政权领导下吸收一切先进文明才能建成的美好社会。至于到底包括哪些具体的先进文明,他只是根据自己的思考罗列了“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别的他也不能详细罗列,但是他又觉得社会主义社会肯定不仅仅只是吸收“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这类先进文明就可以建成的社会,所以他将“等等等等++”嵌入了社会主义公式中。列宁社会主义公式之所以能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依靠的正是“等等等等++”这样的表述。他提出社会主义公式,就是要直观地告诉人们:社会主义是一个需要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和实践检验的不断发展的事物。列宁社会主义公式正好表达并契合了上述意思。

其次,列宁社会主义公式符合认识运动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本身就是一种运动,是一个充满矛盾、不断出现转化、飞跃的过程。列宁是深谙辩证法的大师。他深刻指出:“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7]165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同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样,是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不可能凝固不变。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告诉人们,社会主义既有被人们了解的方面,也有不被人们了解的方面,而且不被人们了解的方面多得无法计算;人们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深入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列宁社会主义公式所体现的认识思路,符合认识运动的辩证法的思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列宁社会主义公式中“等等等等++”的认识也必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从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这个过程,就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真相的无止境的接近,其实也就是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有力地证明列宁社会主义公式是真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明确说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沿着列宁社会主义公式的建设思路走出来的。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列宁社会主义公式的建设思路没有关联呢?显然不是。列宁当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思路,对后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改革开放是有影响的。因为邓小平1985年8月28日曾经明确说到“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5]139,这就说明,他是比较认可列宁当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思路的。列宁当年的建设思路就是列宁社会主义公式的建设思路。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思路也确实与列宁社会主义公式的思路高度吻合:坚持以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广泛吸取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道德素质等。这不正是列宁社会主义公式的精神实质和建设思路的具体体现吗?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事实上与列宁社会主义公式的思路并无本质区别。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有力地证明了列宁社会主义公式的确是可以用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真理。

如果把列宁1903年、1917年和1918年7月5日分别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与列宁社会主义公式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除了列宁1918年7月5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显示出了社会主义开放、包容、发展的特征外,列宁1903年和1917年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则比较难以看出社会主义的开放、包容、发展的特征。社会主义是一种学说,但更应该是一种运动,一种社会实践。社会主义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发展的社会系统,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美好,越来越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此,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就应该留有余地,即要将它概括或描述为一个开放的、包容的、发展的社会系统。唯有这样,才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从开放、包容、发展这样的角度来看,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都要优胜。更为重要的是,列宁1903年、1917年和1918年7月5日分别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都没有很好地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却明确对之做了回答。

四﹑结语

谈及社会主义问题的时候,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两个,即“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前者是解决社会主义认识的问题,后者则是解决社会主义实践的问题。列宁社会主义公式比较完美地为解决上述两个最为重要和最为核心的问题提供了明确的答案。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列宁社会主义公式相对于他1918年春之前和之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是最深刻、最全面、最科学的观点,是完全站得住脚的;列宁社会主义公式是列宁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巅峰的看法,也是言之有据和持之有理的。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2.

[3]  列宁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2.

[4]  列寧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78.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1.

[7]  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65.

Abstract: Lenin put forward a socialist formula in the spring of 1918.This socialist formula is a combination of the proletarian regime and various advanced civilizations representing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Specifically:  the Soviet regime + Prussian railway order + American technology and trust organizations + American national education and so on + + = sum = socialism. This formula is Lenin's profound answer to the question of “what is socialism” and “how to build socialism”. Compared with Lenin's other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of “what is socialism”, his socialist formula is the most profound, comprehensive and scientific. It can be considered that Lenin's socialist formula is the peak of Lenin's understanding of socialism.

Key Words: Marxism;Lenin;socialist formula;socialist understanding;peak

猜你喜欢
巅峰列宁马克思主义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为什么有些努力没有用
长方体剑士莱特 之寻找巅峰红石
跌宕起伏“李宁”
拉美有多少“列宁”?
纪念列宁
巅峰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最后的岁月
列宁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