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绿色发展的价值意蕴及实践指向

2019-09-10 07:22段艳丰
重庆社会科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生态治理绿色发展乡村振兴

段艳丰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乡村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时代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现实矛盾的内在要求,是乡村资源环境双重约束困境的解决之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智慧、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等为新时代乡村绿色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新时代乡村绿色发展应立足乡村实际,把握动力源,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从变革价值观念,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完善绿色发展制度等多方面系统推进。

关键词: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生态治理;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

基金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创新与中国行动方案”(18VSJ01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合联机制与扶持政策研究”(18BJY135)。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19)012-0006-00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19.012.001

中国是传统的以农为主的国家,自古以来均重视乡村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1],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绿色发展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动力支撑。2018年公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2],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着盲目征服、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及破坏生态的旧有发展思维,存在着竭泽而渔式“重物不重人”的发展方式等问题,致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因而,要实现乡村振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坚持走乡村绿色发展道路。

一、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绿色发展:一项必要而紧迫的课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我国乡村发展面临着诸如生态退化、资源利用低效、灾害风险加剧等突出问题,成为制约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坚持绿色发展是解决我国乡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的关键,具有强大的内在动力,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一)生态文明时代社会发展趋势使然

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善于观大势”“谋划大棋局”,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和工作方法的重要体现。回顾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长河,人类在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进入21世纪以来,逐渐进入了生态文明时代。从“观大势”而言,绿色发展符合世界发展的趋势,是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不二选择。当今时代,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谋划大棋局”而言,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著名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小约翰·柯布断言,“中国的生态文明必须建立在农业村庄的基础之上”[3]。生态文明时代,必然要求乡村在实现全面振兴的过程中认真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践中进行规划与考量。乡村是生态功能集聚的地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特色生态产业开发、夯实生态屏障以及乡村脱贫致富都有重要的意义。乡村实现全面振兴要协调好农业农村的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通过探索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环境友好、人与自然环境良性互动的绿色发展道路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二)城乡发展不平衡矛盾解决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不平衡不协调局势没有根本扭转。所谓不平衡是指,城乡绿色发展悬殊,当前农村发展是以自然资源的低效利用和高耗使用为基础的,加之城市工业“三废”及其生活垃圾向广大乡村的蔓延,使本就发展滞后的乡村日益陷入发展困境,最终绿色发展呈现出城市美化与乡村恶化的鲜明对比,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仅以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进行比较,乡村严重缺乏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很多乡村未配置垃圾处理设施等,因而导致农村污染严重。所谓不充分是指,为了快速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当前乡村还存在经济优先的错误观念,盲目引进“三高”产业尤为突出,这使得乡村绿色发展不仅滞后于经济发展,甚至成为最突出的短板,最终在一些乡村出现经济发展势头很好,但生态环境质量却不佳的现象,对当地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一定威胁,这主要体现在因此而引发的相关环境突发事件、癌症村等。众所周知,城市與乡村有着天然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城乡发展不平衡直接关涉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新时代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格局”迫切要求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难题。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根本方法唯有靠发展,“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4],而问题的关键在于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鉴于我国乡村发展存在的资源利用不充分、环境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模式。乡村绿色发展则是立足于乡村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挖掘乡村蕴藏的生态优势并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逐步缩小与城市的发展差距。因而,乡村绿色发展是破解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矛盾的内在要求。新时代乡村振兴要把握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特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走出一条适合乡村发展的绿色发展新道路。

(三)乡村资源环境双重约束的困境突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国乡村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传统乡村生活模式本身是生态化的,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根本不存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自然环境的破坏。”[5]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乡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逐渐背离了这一理想状态,乡村在经济发展取得进步的同时也累积了大量的资源环境问题。一是乡村环境污染问题严峻。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不再源于单一的不当行为,而是逐渐演化为生活、生产、生态三种不当行为的叠加”[6]。此外,乡村环境的污染不仅面临内源污染还有外源污染,有发展带来的消费污染也有因希望发展而引入工业所产生的污染。《199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首次提到,“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向农村蔓延”,“随着乡镇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呈现由城市向农村急剧蔓延的趋势”[7]。乡镇企业因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等多方面的原因,污染物未经净化处理而直接排出造成严重的污染。2010年2月公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中国农业污染已经超过工业和生活污染,成为污染水资源的最大来源[8]。中国在大规模使用农业化学品短短的三四十年内,已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二是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我国乡村面临着土地质量退化、森林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突出问题,生态系统退化严重。耕地质量呈现下降趋势,2016年年末,我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其中优等地面积占2.9%,高等地面积占26.59%,中等地占52.72%,低等地比例为17.79%[9]。耕地的质量直接关涉农产品的数量及质量的双重安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直接影响。乡村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影响乡村风貌,还使乡村发展陷入困境,呈现恶性循环趋势。乡村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空气、土壤、水的质量,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还影响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实现绿色发展转型以突破困境。乡村绿色发展主张人们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共荣,为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的乡村发展提供了解决思路。

二、乡村绿色发展的动力探析

虽然当前我国乡村发展中存在着诸如资源环境约束、生态意识薄弱等突出问题,但是审视我国乡村传统和社会发展现实,也蕴含着乡村绿色发展的潜力和动力。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增加,为乡村绿色发展提供了持续的现实动力,也必然倒逼乡村选择绿色发展道路。在长期的农业文明中,中国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为新时代乡村绿色发展提供文化动力。我国科技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绿色科技的发展,必然为我国乡村绿色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乡村绿色发展提供现实动力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了重要的转化,从供给方看,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从需求方看,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已朝“美好生活需要”转化。随着中国进入“强起来”的阶段,意味着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品质要求将得到全方位的提升。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优美生态环境在内的需要,是全面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在传统发展模式带来严重环境问题的当下,优质的生态产品、宜居的人居环境等已然成为稀缺资源。乡村在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是人类基本的生存环境之一。如果没有良好的乡村环境就没有洁净的水源、清新的空气、安全的粮食、可供休闲享受的优美自然环境,也就不可能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乡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城市的迅猛扩张,相伴却的是空气污浊、环境恶化、交通堵塞、精神压抑等“城市病”。基于此背景,城市的人们越来越向往乡村的自然美景、向往乡村恬淡宁静的生活,选择到乡村体验生活已成为一种趋势。面对新时代人民群众需要的新变化,乡村绿色发展逐渐成为发展共识,乡村发展朝向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目标前进。“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10]36-37,新时代乡村振兴必然选择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道路,追求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包括优美生态环境等在内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我国传统的生态智慧为乡村绿色发展提供文化动力

在历经了五千多年而不衰的漫长的农耕文明中,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智慧。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1],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孕育发展的农耕文明构成了文化自信的根基和源泉。农业文明时期,人对自然高度依赖,对自然有着天然的亲近关系。“天人关系”是我国农业文明时期的核心问题,由此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我国乡村绿色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和动力。与西方传统文化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控制的观念迥然不同的是,“天人合一”思想主张把天、地、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看待,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有机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天人合一”的原则下,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系统而丰富的生态智慧。如“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尊重生命的理念,认为要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尊重爱护自然界一切生命的价值;“寡欲节用”、珍爱资源的美德,崇尚勤俭节约,反对浪费资源;“辅相天地之宜”的价值目标,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此人首先要“知常”,即认识自然界的根本规律,还要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赞天地之化育”。正如习近平所总结的,“我们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10]6。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资源依然具有宝贵的现实价值,为新时代乡村绿色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生态文化基础。

(三)绿色科技创新为乡村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如何对待和运用科学技术是人类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科技应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什么?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12]。他对自然科学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予以了肯定。在传统的发展中,农村经济增长以高资源消耗为代价,造成资源日益枯竭。绿色技术能够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成为乡村绿色发展的助推剂。此外,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对农业科技的重视和投入日益提升,绿色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为乡村绿色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

三、乡村绿色发展的实践指向

学术界围绕如何实现乡村绿色发展从多维度展开了研究。有学者主张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要全面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3]。有学者提出质量提升策略将是实现农村绿色发展,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有效措施之一[14]。也有学者指出,要强化农村生态环境系统的保护与提升,推动农业生产系统的治理,提高农村人居环境系统质量以助力农村绿色发展[15]。绿色发展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乡村建设各领域全方位展开。应以绿色发展破解乡村资源环境双重约束困局,立足乡村发展现实,遵循乡村发展的规律,转化乡村发展动力,从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对乡村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绿色化”改造。

(一)思想基础: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資本理念

根据唯物辩证法,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们持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欧文·拉兹洛认为世界上的诸多问题虽由外部引起,但根子却在于内在限度,“就连物质和生态问题,其最根本的原因也是人的眼光和价值观的内部限制”[16]。推进乡村绿色发展,首先要转变人们的理念,变革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自然与劳动一起构成了财富的源泉,自然为劳动提供了材料,人们通过劳动实践将材料转化为财富,自然资源参与了价值的形成。正是基于此,习近平指出,“要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17]因而,人类要承认自然的价值,要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自然。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及其内在的有机联系,顺应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界,对自然的开发利用控制在自然的承载限度内,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遵循取予平衡原则。自然可以带来价值的增值,因而存在着自然资本,由于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存在,因而能够实现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传统的发展观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二者对立,一旦发生冲突则往往选择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换取“金山银山”。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发展方式,是我们应该极力避免的。简言之,我们要在承认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将乡村生态环境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乡村自然资本增值。

(二)发展基石:加强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

“只有优先发展自然,恢复自然的机能,平衡生态系统,丰富自然资源,人类发展才有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才有滋养下一代的环境。”[18]毋庸置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厚的自然资源是乡村绿色发展的基石。乡村面临着严峻资源环境约束的现实,决定了必须优先发展生态,治理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系统平衡,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加强乡村生态治理迫在眉睫:一是做好乡村功能区的生态规划。乡村生态治理首当其冲的要做好顶层设计,科学制定乡村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做好乡村功能区生态规划。打造乡村绿色景观休闲区、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功能区等,探索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模式。二是实施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工程。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是所有自然要素相互依存的系统。因此要根据自然系统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按照系统理念统筹治山理水,提升生态治理效率,逐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整体提升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此外,要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实施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等工程,开展湿地修复、推进湿地公园建设,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和开展生态修复,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三是综合治理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围绕老百姓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持续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通过采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强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厕所革命等多种措施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态福祉。四是开展土壤、水污染防治工程。耕地和水资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要素,是乡村发展的命脉,当务之急要对污染的土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和修复,最大限度恢复土壤活力,提升土壤质量。强化水生态治理,最大限度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以减少对水体的污染,杜绝工业企业对水体的污染。除此之外,在乡村生态治理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源的综合利用,如乡村存在大量的包括秸秆、粪便等在内的有机废物,如若处理不当则易成为污染源,如若加以有效综合利用则能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重要途径: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

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将决定拥有什么样的生态环境。在传统农业社会采取的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自然的破坏程度相对较小。美国农业部土壤所所长富兰克林·H.金1909年访问中国,考察中国几千年来农业蓬勃发展的经验,在《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一书中他总结中国“4000年来不断积累农耕经验”[19],即在于善于集约有效利用时间和空间进行套种、轮作等提高土地利用率,坚持废物利用,以粪便、淤泥和一切废弃物等提升土壤肥力。而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负面作用已显现,警示乡村生产方式亟待绿色化变革。乡村生产方式的变革应坚持以“两山论”为指导,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把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呈现良性循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与自然有着最为密切联系的生产产业,是乡村绿色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新时代乡村生产方式的变革应借鉴我国几千年农业文明生产中所积蕴的农业生产智慧,结合绿色科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使农业发展呈现出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系统稳定、农产品安全可靠的发展新格局。此外,乡村应立足自身优势,挖掘蕴藏的生态资源潜力,发展诸如森林康养、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养生、休闲游憩等产业。唯有遵循发展规律,实现乡村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正确处理乡村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才能使乡村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社会基础: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地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承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节约资源的基础之上。绿色发展要求在生产方式上重视产品的循环利用,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同时,也要求人们在生活中要改变消费习惯、变革生活方式,要遵循健康、文明、适度、低碳的绿色生活方式。当前,我国乡村居民的生态文明素养尚有待提高,因生活习惯和消费理念及方式导致的资源环境问题等日益突出。生态文明新时代,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要承认自然界存在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们从内心树立生态信仰,真正地领悟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关系,自觉做到尊重自然、关爱自然。引导乡村居民合理节制自己的欲望,减少对物质的过度依赖,崇尚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以丰富的精神生活来替代对物质主义的盲目追求。

(五)制度保障:完善乡村绿色发展相关制度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人与自然的矛盾需要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层面才能得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很多时候是基于利益的考量。在存在社会利益的条件下,唯有通过不断完善制度来协调利益,规范行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20],当前我国乡村生态治理效果不理想的现实境遇,与相关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直接相关。乡村绿色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以约束相关利益者的行为。应立足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注意城乡差别,制定细化、可操作的政策法律,做到既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又兼顾乡村經济发展,保证乡村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完善乡村绿色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迥异,要全面统筹制定我国乡村绿色发展的总体规划。其次,加强乡村绿色发展的制度引导,如形成鼓励促进乡村绿色发展的鼓励、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和调动相关人员和组织的积极性,使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内化为主体的自觉行动。再次,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系和机制。乡村绿色发展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原则,加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系,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矛盾。最后,完善乡村绿色发展的法律制度。针对乡村资源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等,但在实践过程中还需依据生态优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促进乡村绿色发展的法律规章制度。

乡村是中国传统文明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根,乡村的命运关涉中华文明永续传承。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新时代要立足乡村实际,挖掘乡村发展动力,遵循发展规律,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贯穿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和全方面,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破解“三农”难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3.

[3]  小约翰·柯布.论生态文明的形式[J].董慧,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4-9.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26.

[5]  曹孟勤.对中国乡村环境伦理建设的哲学思考[J].中州学刊,2017(6):96-101.

[6]  于法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综合整治的政策性建议[J].鄱阳湖学刊,2014(3):12-18.

[7]  199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J].环境保护,1996(7):2-5.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关于发布《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的公告[EB/OL].(2010-02-10)[2019-03-10].http://www.mee.gov.cn/gkml/hbb/bgg/201002/t20100210_185698.htm.

[9]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2017年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EB/OL].(2018-05-18)[2019-03-10].http://gi.mlr.gov.cn/201805/t20180518_1776792.html.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3).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7.

[13]  尹成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J].农村工作通讯,2018(2):22-23.

[14]  李周.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含义、实施策略和预期变化[J].求索,2017(1):44-50.

[15]  于法稳.新时代农村绿色发展的对策思考[J].环境保护,2018(10):19-24.

[16]  歐文·拉兹洛.人类的内在限度:对当今价值、文化和政治的异端的反思[M].黄觉,闵家胤,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5.

[17]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5(10).1-5+8.

[18]  王玲玲,冯皓.发展伦理探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67.

[19]  富兰克林·H.金.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M].程存旺,石嫣,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概述1.

[2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6.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the master of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in new era,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Rural green development is the only way to revitalize rural areas in the er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 to solve the real contradiction of unbalanc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solution to the dilemma of dual constraints of r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he people's demand for a better life, the rich ecological wisdom contained i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vide an inexhaustible power for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n the new era. In practice, we should base ourselves on the reality of rural areas, grasp the power source, follow the law of rural develop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changing values, modes of production and ways of life, strengthe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s and mechanisms and promoting green development systematically.

Key Words: Rural Rejuvenation; Green Development; Ecological Management;Green Production Mode;Green Lifestyle.

猜你喜欢
生态治理绿色发展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发展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日能源与环境合作社会发展与法律多元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文化产业生态治理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