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防范研究

2019-09-10 10:49巨英
关键词:防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巨英

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是一柄双刃剑,在给大学生带来好处和便利同时,也容易滋生网络成瘾、网络色情、在网络上以投机方式盈利、网络泄愤等网络越轨行为。随着互联网渗透至大学校园生活,这些网络越轨行为开始趋向于行为主体泛化、行为方式公开化、多样化,甚至很多越轨行为得到大学生的认同。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出发,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防范,应结合时代特色和主题,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危机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关键词:网络;越轨行为;思想政治教育;防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大学生上网的时间越来越长,根据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显示,“超过90%的受访大学生网络使用时长超两小时,每日接触互联网超过8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12.2%,仅有1.1%的大学生每日从不接触互联网”[1]。如此频繁的触网,网络带给大学生的行为的变化也是一柄双刃剑,在开阔大学生视野,丰富知识和扩大交往的同时,也使网络越轨行为的发生概率较以往大为增加。内尔·巴雷特在《数字化犯罪》中指出:“开始作为学者和研究人员游乐园的因特网,经历了长期痛苦的成长过程,已成为一个功能齐全、政治化的自由社会——计算机王国。它吸引了不同生活背景,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公民,同时也吸引了许多坏人、盗窃分子、诈骗犯和故意破坏分子,它还是恐怖主義分子的避风港。”[2]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是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学领域,但社会学的越轨行为理论也存在着缺陷,它主要从社会整合、集体意识的角度揭示越轨行为的社会发生机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把社会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结合的跨学科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如何防范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对于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界定及其类型

越轨行为是指“公众一致认可的,由重到轻的任何有偏差的行为”[3]9。从定义可以看出,越轨行为并不完全等同于犯罪行为,依照行为程度不同可分为轻度越轨行为和重度越轨行为,前者只是违背了公众普遍信仰的非正式规则,后者则有可能触犯法律,可同时归类于犯罪行为。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是指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利用电子产品所产生的违反社会规范或社会公德的行为。学者们认为网络越轨行为主要有两类[3]240-247,一类是以破坏网络为目标的攻击行为如黑客,另一类是把电子产品当作实施越轨行为的工具,把网络作为行为实施的载体。由于技术限制,后一种远比前一种要普遍。结合相关的实证调查,笔者认为我国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主要有以下四种常见表现:

首先是网络成瘾。截止2018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8.17亿[4]19。其中,从年龄上来讲,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最多,占网民总数的26.8%[4]23;从职业结构来讲,学生群体最多,占网民总数的25.4%[4]24。统计数据表明,大学生群体在网民数量中所占比重较大。网络成瘾由学者Ivan Goldberg首次提出[5]213,之后逐渐成为一个社会心理问题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网络成瘾是指大学生在网络使用过程中长时间依赖网络无法自拔的一种心理异常行为。“网络成瘾”可分为网络娱乐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信息成瘾四种类型[6],其中,前两种类型在大学生群体当中比较普遍。许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很容易被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所吸引,加之网络交互的匿名性、平等性和即时性,大学生往往长时间在线,最终出现精神萎靡、学业不佳、人际关系紧张等情况。

其次是网络色情。网络色情是指通过在网上浏览、传播黄色淫秽的图片、视频和文字信息,以满足个人猎奇心态或者欲望,或者通过这一行为获取盈利。由于我国中学性教育的滞后,处于身体发育成熟阶段的大学生往往羞于通过正常途径满足其好奇心或欲望,网络色情正好为其提供了中不出户即可看到生动内容的机会,同时也具有隐匿性,因此大学生很容易深陷其中。然而,对于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而言,长期接受这些不健康的色情信息会导致他们追求低级趣味,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妨碍,荒废学业、误入歧途。

再次是网络上寻找赚钱机会导致的越轨行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网络经济迅速发展,大学生也逐渐开始在网络上寻找赚钱机会。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传输性,网络作为一个新兴领域不但存在着法律上的空白,并且监管存在很大难度,因此网络上各种欺诈行为层出不穷,坑蒙拐骗手段更新速度及快。这些失信行为也开始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轻则在网上借贷逃债成老赖,重则以网络交友为名骗钱骗色,甚至出现在网上盗用他人身份、参与网络赌博等严重越轨行为,这不但破坏了互联网诚信环境,也致使网络失信在大学生中蔓延。

最后是网络泄愤。网络社会的隐匿性使人们可能在网络上可以畅所欲言,而无需面对面的交流。同时由于心智还不成熟,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空间内难以有效甄别信息的真实性,大学生通过某些方式在网络上表达其不满时,很可能发生认知偏差和个性扭曲,从而给他人带来伤害。这些方式包括:(1)在网络上表达不满,如对少数群体的偏见、对某一特定类型的公众人物的歧视等,这些偏见和歧视很容易在网络上滋生仇恨,并且被受影响主体带入现实社会;(2)制造网络谣言,自媒体的传播速度使大学生在未能识别有效信息而随意将其传递出去后可能迅速在网络上发酵,有时甚至可能成为网络谣言的制造者;(3)实施网络跟踪,如人肉搜索等。

大学生求知欲强、时间充裕和精力旺盛,对于各种网络技术的掌握和使用有着得力独厚的优势,这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能力的提升,增强今后走上社会独立生活的本领;另一方面大学生心智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自控能力较弱,往往容易对网络认知发生偏差,加上现实生活中的不良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比较容易导致其产生逆反心理,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轻易向家长和老师求教,而是过分求助和依赖网络,在虚拟世界里很容易迷失自我,甚至把虚拟世界与现实混淆,误入歧途,其轻度网络越轨行为很可能滑入重度范围,从而导致网络犯罪。

二、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特征

由于网络虚拟社会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隐匿性和非人性化等特点,使得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较现实社会中的越轨行为有显著的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 网络越轨行为主体的泛化。由于现实社会中道德监督的有效性,以前和个人生活态度有关的越轨行为以前主要是出现在个别缺乏道德修养的高年级学生之中。如今,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其即时性、非人性化特点,使网络越轨行为开始大面积出现在大学生中,如网络成瘾导致课堂上的“低头族”越来越多,交互性导致的“手机依赖症”患者越来越多,部分学生甚至每五分钟看一次手机等。

2. 网络越轨行为方式的公开化。现实社会中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存在方式因怕为人知而带有较强的隐匿性,如今网络越轨行为越来越以公开透明的面貌出现,甚至某些有网络越轨行为的大学生成为了参照群体,他们的越轨行为带有较强的示范效应,经由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传播扩散,有的大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自己如果不从事这些网络越轨行为,就没法和周围的学生群体打成一片,没有真正融入到大学生活。

3. 网络越轨行为形式的多样化。以往大学生越轨行为多存在于考试作弊、迟到早退、旷课、打架斗殴等行为不端方面,随着网络的普及,现实世界中的一些越轨行为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被无限放大,让人难辨是非。特别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面對网络世界的种种诱惑,往往会因追求一时的感官享受和物质刺激,而抵挡不住各种诱惑,产生越来越多的越轨行为,如上网成瘾、网络娱乐过度、浏览黄色网站,网络泄愤、网络失信、网络犯罪等多种形式。

4. 网络越轨行为的被认同化。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使网络行为主体体现出了非人性化的特点,在“虚拟化”和“数字化”的网络社会里,大学生失去了个性特征和自我,成为了一个个彼此陌生的“符号”[7]9。这样,失去自我的大学生不必拘泥于“熟人社会”里的道德约束,失范行为方式不断变化,行为数量不断增长,一些在现实社会中不被允许的道德行为在网络中被逐渐理解和认同,如编造个人信息的不诚实行为,利用QQ群、微信群作弊等。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弱化了大学生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同资源共享所带来的便捷性,长此以往,某些网络侵权行为也被广泛认同。

(二)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1. 社会环境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产生与当前的社会环境相关,当代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新的规范没有建立起来,旧的规范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在新老交替的过程中,就容易出现规范真空、规范软化、规范迷乱等现象,一些社会成员为了达到快速致富的目的,钻政策和制度漏洞,在网上坑蒙拐骗,这些投机取巧和违法经营行为败坏了社会风气,也给大学生网络行为选择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这些大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中长大,对这些网络越轨行为耳濡目染,一旦抵不住诱惑,就容易被这些犯罪分子所俘获,成为他们违法犯罪的帮凶。

2. 家庭因素。由于严格一胎化生育政策的实施,这些“90后”,“00后”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缺少兄弟姐妹陪伴,家庭中的长辈对他们关爱有加,整个家庭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对他们合理的不合理的要求一概无条件给予满足,使得他们的个性发展中,极易形成自私自利,骄傲自大的性格。再加上家庭中的长辈由于年龄过大,对新的网络技术不熟悉,对孩子的网络越轨行为辨识不清,无法及时纠正,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孩子的网络越轨行为。上了大学之后,父母了为了方便联络,大多给孩子添置了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这些几乎成为每一个大学生家庭给孩子的标配,至于孩子在网上做些什么,由于距离和情感的因素,他们是无从得知,也不想去过多地干涉的,只要孩子在外不犯大错,他们就会一味地迁就孩子。

3. 学校因素。在中小学阶段,由于父母的长期陪伴,他们很少会在学校里遇到挫折,但是进入大学,由走读生的角色变成了寄宿生的角色,由父母百依自顺的“小皇帝”变成了独立自主的大学生,大学生在学校里必须学会处理各种各样复杂的人际关系,一旦在现实世界里受挫,他们很容易到网络世界里去寻找发泄的渠道。一些高校出于各种考虑,对一些轻微的网络越轨行为大多采取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不加以制止和矫治。对一些较为严重的网络越轨行为也大都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法,不公开地进行内部处理,高校的这些包庇行为实际上助长和纵容了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使得网络越轨行为在高校泛滥成灾。

4. 个人因素。首先是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心理需求未得到满足。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一方面由于独立的需要和空间距离感的存在,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较之前大幅减少。另一方面,大学学分制改革之后,大多数课程授课不固定教室,不固定同学,也相应减少了同学之间沟通的机会。再加上大学扩招之后,大学师生比扩大,面对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课堂,教师精力有限,很难兼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变少,师生关系逐渐淡薄。长此以往,由于在现实世界里与父母、老师、同学的沟通缺乏,大学生转而向网络世界寻找情感支持、精神寄托、甚至寻求刺激快感。其次是缺乏自我认同。由于在中小学阶段学生没有建立起较好的自我认同感,往往以成绩为标准获取他人,尤其是老师和家长的认同,大学阶段的评价标准趋于多元化,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往往容易出现“价值追求失范”[8]的状况。即在过去的一元化评价标准下无法得到他人充分回应和肯定时,就容易产生受挫心理,甚至自我否定。由此,大学生在价值追求方面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当虚拟世界使他们很容易自我实现时,理想信念就可能出现偏差,为了追求刺激,满足虚荣心等,他们不惜铤而走险,逾越正常的网络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甚至从轻度的网络偏差行为走向网络犯罪。

三、以思想政治教育防范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虽然导致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出现的原因是多样化的,但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而言,如何避免从思想上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以内生动力抵制不良因素的入侵,是从根源上减少网络行为出现偏差的症结。因此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防范与矫治,应首先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追求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才能有针对性地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网络社会问题。

第一,结合时代特色和主题,以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消解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当下大学生不但受到现实社会中拜金主义、功利主义风气的影响,并且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不诚信乃至网络诈骗行为也成为了大学生的不良示范,进而可能致使大学生在网络上实施越轨行为的不良动力。因此,在防范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时,不但要加强价值观的引导,而且要不断丰富教育内容,结合当前世界形势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形式、新内容,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富有内涵性和思想性,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环境。比如,可以结合建国七十周年,在网络上组织一些展示建国七十周年成就为主题的红色影视展播、各类相关竞赛等活动,弘扬和传播正能量,使学生逐步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内生动力,从思想上拒绝不良社会思潮,行动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减少乃至杜绝网络越轨行为。

第二,结合互联网特点,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大学生缺乏与师生、父母之间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是互联网的交互性。这两个特点的结合不但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在网络上建立自我认同感。由此,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及时性、交互性和平等性的特点,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微博、公众号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一方面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宣传部等专家的学术优势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且就大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讨论,另一方面施展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等“沟通达人”的才能,在平时的网络交往和互动中发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同时及时纠正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苗头,同时采取一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及时报道大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以榜样的力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加强时间管理,高效地利用互联网提升学业水平,增强个人综合素质。

第三,加强危机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再加上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升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不断加剧。大学生通常要到三年级才能意识到这一危机,因此,自大一新生开始高校就要加强就业方面的危机教育,不但要让大学生意识到就业困境,而且要自大一开始对大学生进行多元化教育,培养“一专多能”人才,以提高其解决就业危机的能力。通过就业危机教育,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网络越轨行为如不及时加以纠正,将直接影响学业以及将来的就业。

第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项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个体的“网络经验、交往特点和网络控制取向”对其网络越轨的影响最为显著[9]。许多网络越轨行为,如过度网络娱乐、网络色情、网络成瘾都源自于大学生个体因素,当学习不再存在中学时应试教育下的成绩比拼后,大学生往往容易思想松懈,学业倦怠,无所事事,在网上打发时间,长此以往,个体的网络行为将会与网络心理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使大学生形成强烈的自我认同,明确自身的精神追求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向,从而较少地沉溺于网络。同时,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深入剖析网络越轨行为产生的心理根源和思想动机,帮助大学生提升网络控制能力,戒除网络越轨行为的心瘾。

第五,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大学生已是具备了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即将踏入社会在各行各业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要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社会责任,发挥理想信念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树立远大理想信念,以激励他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上,远离网络越轨行为,以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有更好的成就来报效国家、回报父母。

参考文献:

[1] 付翔.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发布[EB/OL]. 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0720/c397572-27329888.html.

[2] 段兴利.网络社会问题的特点及其控制[J].甘肃社会科学,2010(5):207-209.

[3] [美]亚历克斯·梯尔.越轨社会学[M].王海霞,范文明,马翠兰,嵇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

[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2/t20190228_70645.htm,2019-02-28.

[5] Abbott, D. A., Cramer, S. L., & Sherrets, S. D. Pathological Gambling and the family:Practice implications [J].Families in Society: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uman Services,1995,(76):213-218.

[6] 曾璐.“網络成瘾”现象下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探析[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9,(4):73-76.

[7] 杨擎宇.网络越轨行为与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 王长伟.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五个学理维度[J].大庆社会科学,2019,(2):36-39.

[9] 徐艳国.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影响因素的社会学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4):28-31.

猜你喜欢
防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SQL注入防护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从工商管理角度谈如何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