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推普扶贫

2019-09-10 10:49江婕
关键词:扶贫精准

江婕

摘 要:作为我国法定的通用语言,普通话是推动贫困地区融入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有效工具。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在贫困地区推广普通话,破除语言不通对贫困地区发展的束缚,是扶贫攻坚事业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国民整体语言素养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应向国家战略聚焦,向贫困地区攻坚,以教育培训、志愿者服务等为切入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推普扶贫。

关键词:推广普通话;扶贫;精准

在2017年6月23日召开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不能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脱贫会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1]。目前,贫困地区的普通话普及程度还比较低,很多贫困人口不学汉语、不识汉字、不懂普通话,从而导致欠缺利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这已成为制约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原因。正所谓“通语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2]。作为我国法定的通用语言,普通话是推动贫困地区发展、融入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有效工具。现阶段,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下,落实精准扶贫,加强在贫困地区推广普通话,破除语言不通对贫困地区发展的束缚,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迫切需要。

一、推普扶贫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政策经历了几次较大的调整,先后确立了“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整村推进”、“扶贫入户”等不同重点。当前,扶贫事业已进入“精准扶贫”的关键期。精准扶贫,重在解决“如何扶”的问题。《“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明确提及具体措施可以有“产业扶贫”、“旅游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健康扶贫”等等。然而,落实这些措施,需要考虑到语言因素的基础保障作用,亦即发挥语言扶贫的功能。语言扶贫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因为语言能力会对贫困产生切实影响。从根本上看,要实现真脱贫,首先必须解决好贫困人口的观念、素质问题,而要转变其观念,提高其素质,又必须提升人的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最基本的生存要素,尤其是通用语言文字,是人们进行交流互鉴的基本工具。语言能力是重要的人力资本,语言能力不强,会限制一个人的见识,增加陷入贫困的几率。而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尤其是掌握了广泛通用的语言,则意味着打通了信息交通的通道,可以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在我国,普通话是国家法定的通用语言。一个人的普通话能力差,会降低竞争能力,减少工作机会,缩限提升空间,阻碍流动可能,成为制约外出就业、脱贫增收、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因素。而掌握了普通话,意味着扩大了信息沟通的半径,降低了地域的限制,消除了融入当地的语言障碍,增加了就业机会和竞争优势,获得了向外发展力,拓展了发展空间。总之,增强贫困人口的普通话能力,有利于改变其落后观念,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阻断贫困现象在代际间的传递。

加强在贫困地区推广普通话,提高贫困人口的普通话能力,除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之外,还具有鲜明的政治意义。作为全国通用语言,普通话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是推动贫困地区融入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一座桥梁。目前,我国还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尚不会使用普通话,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被广泛使用的仍是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而越是贫困地区,其语言状况越多样、越不统一,推普扶贫的主要目标地区正是那些普通话普及程度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语言多样往往会抑制地区之间的交流、人员与资源的流动,降低相互的认同和信任,从而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3]。从区域范围来看,普通話普及程度低,将对该地区的信息传递、创业指导、技术培训等活动产生极大影响,其结果是,贫困地区往往处于就业链的最低端,很难深度参与社会劳动分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在贫困地区推广普通话,提高贫困人口的普通话能力,实现国家通用语言基本普及,是大势所趋,是人心所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历史传承和文化繁荣。建国以后,我国即确立了在全国推广普通话的政策,这不仅是扶贫的要求,更是提升国民整体语言文化素养的必由之路。国民整体语言文化素养的提升,必须实现整体全覆盖,不能落下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我国历来都是一个多地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需要一种广泛通行的语言文字,借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两千多年前的“书同文”,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居功至伟。当今时代,借助全社会对扶贫事业的巨大投入,使语言文字政策与国家扶贫工程衔接起来,在贫困地区开展普通话普及攻坚,在“语同音”上再迈出一大步,以普通话为黏合剂,搭建贫困地区沟通和发展的桥梁,打破由自然环境和历史原因造成的交流隔离、信息隔离,消除语言碎片化现象,为贫困地区真正融入国家发展提供“语言装备”,在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将极大促进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使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获得更为坚实的基础,走完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后一公里”。

二、推普扶贫的依据

贫困,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消除贫困,是联合国《新千年发展目标》的主要内容之一,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使命,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从时间节点来看,自1994年4月15日国务院制定和发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2011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再到 2016年11月23日国务院发布《“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扶贫工作被摆到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现今我国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创造了我国扶贫史上最好的成绩”[4]。为在2020年前彻底消除农村赤贫、区域性整体贫困现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动员、发挥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实施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

如上所述,就精准扶贫攻坚而言,大力开展语言扶贫工作,提升贫困地区人们的通用语语言能力,利用好语言因素的积极作用,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加强在贫困地区推广普通话,是提高精准扶贫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抓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载明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地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是我国语言文字事业的主要工作任务。“推普工作的顺利实施,实现了地区间无障碍的互联交流,推动了社会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提升了国民素质和文化认同感。”[5]截至2015年,我国普通话普及率已达到73%,然而,推普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东西部地区普及率差距较大,西部地区普及率平均只有39.2%,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的推广力度不够,普及程度不高,这些地区正是贫困人口的主要分布区域[6]。这一现状决定了新时期我国语言文字事业的重要使命和基本任务之一就是推普扶贫。

推普扶贫工作早已提上了议事日程,并付诸于行动当中。近年来,我国出台的语言文字政策中有许多关于推普扶贫的内容。从2012年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到2016年的《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再到2017年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与国家扶贫攻坚相衔接的方针政策日益清晰。与此同时,在国务院扶贫办下发的扶贫文件中,关于语言文字政策的表述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了。所谓“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其核心要求是基于精准扶贫基本方略的贯彻实施,要加强在贫困地区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力度,实施精准推普扶贫。《“十三五”脫贫攻坚规划》瞄准普通话推广和脱贫攻坚的共同短板,提出要在贫困地区积极推广普及普通话,“以提高贫困人口基本文化素质和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为抓手,瞄准教育最薄弱领域,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7]。2018年1月5日国务院三部委联合出台的《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大力倡导语言在扶贫进程中的积极作用,明确了推普扶贫的目标定位、基本原则和具体举措,提出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贫困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消除因语言不通而无法脱贫的情况发生”[8],描绘了清晰的工作方向及路线图,将推普扶贫的作用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可见,国家层面已充分意识到普通话的扶贫作用,上述政策围绕推普扶贫确定的一系列举措,必将为国家扶贫方略的顺利开展提供切实的语言文字保障。推普扶贫的出发点,是要在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背景之下,通过使贫困人口提升普通话使用能力和水平,来增加其知识技能学习的机会、提高收入,实现根本脱贫、永久脱贫。“语言扶贫是指将语言因素纳入扶贫脱贫中,利用或借助语言来开展扶贫,助力脱贫”[9]。需要澄清的是,强调普通话的重要性,在贫困地区推广普通话,助力脱贫攻坚,并非要抑制、强迫贫困地区放弃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减弱或消除语言多样性。事实上,保护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与推广普通话之间,并不是一种对立关系。客观而言,语言扶贫的外延要大于推普扶贫。语言扶贫的目的是让各种语言各展所长,而推普扶贫则聚焦于通过推广普通话实行精准帮扶。因此,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理应从我国语言国情出发,站在全局性、系统性的角度,树立正确的语言生态观念,着眼于双语的和谐并存、功能互补、共同发展,对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加以开发利用,让双语成为脱贫的金钥匙,为贫困地区提供多样性的语言扶贫路径。

三、推普扶贫的路径

与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旅游扶贫等扶贫方式一样,推普扶贫也是国家精准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推普扶贫过程中,需要注意到,这是一个“多阶传导”、“间接助力”的过程,在扶贫增收这一点上见效慢,且其效应发挥需结合其它要素,必须积累到一定规模(如个体足够熟练、区域内较为普及),才会对经济变量产生影响,在不同个体身上,甚至会出现异质性作用。总体而言,推普与贫困状况的改善很难做到步调完全一致。因此,推普扶贫需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要充分考虑到地域、人员差别,综合人口、经济、教育等基础因素和条件保障,有针对性地实施,在需求与供给两方面都做到“精准”,这是开展推普扶贫的重要原则。一方面,精准把握需求,即分析致贫原因,瞄准对象目标,这是推普扶贫的基本出发点。在实施过程中,应开展相关调查,摸清不同对象的语言基本情况,尤其是对普通话的掌握和需求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开展帮扶,做到每户一措施,精准到家庭甚至个人。在推普扶贫对象上,不宜搞“一刀切”,而应区分重点人群和一般人群,对于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应有效提高其语言素养,使其产生对普通话“红利”的认知,在此基础上,通过解决其就业问题来达到脱贫目标;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则有侧重地提高他们在某些领域内的普通话能力,使之能够享受各项社会保障服务。总之,推普扶贫要用在恰当的地方,使对象知道如何提升语言能力,并尽快掌握普通话,从而能够享受与“社会效率”相关的语言权利。另一方面,聚焦精准供给,处理好“谁来供给”、“供给什么”、“如何供给”等难题。要有效聚合政府、媒体、学校、其他社会组织等各种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多方并举,形成推普合力,在调查贫困地区语言资源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出符合当地情况的普通话学习资源,围绕教育、生产、迁移、旅游等实施“精准供给”,协同推进,将推普与其它脱贫举措紧密衔接起来,这涉及推普扶贫的具体方式问题。

推普扶贫的具体方式,可分为长期与短期两类。从长期角度着手,重在夯实普及基础。为此,要利用好各级学校,以此为阵地,抓好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提升当地中小学生的普通话能力,从源头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从短期角度着手,以发挥普通话的沟通交流、信息获取作用为“本”,重在短时间内提高贫困人口的普通话应用水平,主要形式是通过农民夜校、乡村文化站以及县委党校等平台,开展各类普通话培训。在实施具体培训时,要针对不同对象,做到精准供给语言服务。在培训前,明确培训目标,开展详实的语情调研,根据受训者的语言状况与语言需求来制订培训计划,研发语言产品,提供相应的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做到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周期等因人而异。在培训中,要按照适用原则遴选普通话学习材料,编写有针对性的培训教材,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努力将职业技术培训与普通话推广结合起来,推动贫困人群在应用中提高对普通话的认识,争取早日摆脱贫困。

近几年的“扶贫攻坚”政策,明确提出要实现“多部委联动共进”。《“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实施涉及国务院多个部委,《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出台也涉及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团中央、国家民委等多个部委。这充分说明,实施推普扶贫,必须打破各自为政的体制、机制,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而要有效发挥各级各类组织、部门的责任,顺势而为,不断创新,通过瞄准使命任务,明确共同目标,厘清各自职责,按照既定步骤,稳步推进,精准实施,务求实效。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应承担起推普扶贫的主体责任,严格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切实履行职责,逐级分解目标与任务,加强政策宣传力度,使推普工作常态化,落实到位。同时,应实行推普效果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要将推普成效纳入各级政府部门及人员扶贫工作的绩效考核清单,进行问责与激励,这并不是单纯为了给扶贫工作增加一项工作内容、一项考核指标,而是要在政策上进一步规范普通话推广的任务和进程。这项措施短期内或难以见到效果,但从长远看,“必然会有效促进语言文字的精准扶贫,也会有利于尽快提升贫困地区的社会文化程度”[10]。其次,还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推普扶贫中信息传播、宣传引导的作用。要利用好广播电视、新媒体等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制作和推送简短实用的推普语音、视频节目,组织各类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积极营造推普活动的宣传氛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再次,要夯实贫困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普通话教育主阵地,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要积极改善贫苦地区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普通话的环境和条件,千方百计保障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经费投入,解决教学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通过实施各类“国培”、“省培”计划,增加语言培训内容,有效提高教师队伍的普通话教学水平。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还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双语教学”,创新双语人才考核方式与选拔机制,使现有双语教学模式与后续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能够完美衔接,也为民族地区人才返乡架设桥梁[11]。最后,完善普通话推广工作志愿服務体系,广泛开展针对贫困地区的普通话志愿服务行动。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动员包括普通话教师、测试员、新闻媒体从业人员、高校汉语言文学与播音主持等专业学生等潜在力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推普扶贫培训工作与对口帮扶活动,为贫困地区普通话推广提供跟踪滚动式精准服务。

四、结语

在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要实现贫困地区的精准脱贫,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以普通话推广为抓手,通过全面提升贫困人口的普通话能力,来增强其信息获取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所以,当前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应“向国家战略聚焦,向农村和民族地区攻坚”[12],以教育培训、志愿者服务等为切入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推普扶贫。另外,要认识到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推普扶贫不会一蹴而就,难以“毕其功于一役”,而应做好整体规划,将推普扶贫与其它精准扶贫措施结合起来,打好精准扶贫组合拳,长期坚持,分阶段稳步推进,务求实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J].社会主义论坛,2017,(10):4-8.

[2] 王春辉.论语言因素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J].江汉学术,2018,(5):92-100.

[3] 王海兰.国内经济学视角语言与贫困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语言战略研究,2019,(1):34-43.

[4]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30.

[5] 石琳.语言生态视域下的方言文化保护与传承[J].中华文化论坛,2017,(6):140-145.

[6] 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2017)[R].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6.

[7] 专家解读中国“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J].云南农业,2017,(1):8-9.

[8]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印发[J].中国民族教育,2018,(3):11.

[9] 史维国,刘昕怡.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扶贫效应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2):88-91.

[10] 陈成文,李春根.论精准扶贫政策与农村贫困人口需求的契合度[J].山东社会科学,2017,(3):42-48.

[11] 方晓华.少数民族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必要性与紧迫性[J].双语教育研究,2017,(4):1-10.

[12] 邓红,尚娜娜.习近平关于扶贫脱贫问题重要论述的逻辑内涵与时代价值[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9,(3):25-31.

猜你喜欢
扶贫精准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基于SWOT分析的二轮精准备考策略探究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阿勒泰市就业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
A股“扶贫”和市场的“扩容焦虑”
证监会“扶贫”
管仲“扶贫”
推衍“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