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教学模式与教材应用的思考

2019-09-10 09:14:00卫霭琳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4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卫霭琳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材提供了许多鲜活的素材。导学案的编写离不开素材的筛选。如何选择素材编写导学案,以更好服务于教学目标是日常教学经常遇到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如何运用教材中的素材编写导学案并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导学案;教材应用

各种以数据、视频、图片为载体素材是道德与法治导学案教学中的要素。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一框《生活需要法律》为例,探讨如何在各种信息中确定合适的素材,合理利用教材资源。

课前首先设立教学目标,这是导学案制定和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依归。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有国家強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依据课程标准,设定教学目标为:

1.通过了解古代的“灋”字,确认什么是法律,了解法律的产生;

2.通过看漫画、做连线题、举例子,领会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感受法律的重要性;

3.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我国的法治进程,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法治助推中国梦;

4.通过完成导学案,明确法治的作用,感悟法治国家的建设人人有责,知道公民要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本课的重点是:生活离不开法律;难点是:我国的法治进程。

根据教学目标、学生情况,笔者对教材进行整合,把教学思路调整为“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本课延用了本学科的导学案教学模式:“投放目标,引入主题”“自主学习,把握重点”“合作探究,突破难点”“课堂总结,梳理知识”“课堂检测,夯实基础”。

一、导入

展示古代的“灋”字,通过“灋”了解“法”,直接讲授法律的含义与产生。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导入,达成本课的目标1,把课堂时间留给重难点。通过古代文字、神兽,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公平正义是人们自古以来的追求”。

二、教学过程

第一步:投放目标,引入主题

设计意图:这部分主要在导学案展示,让学生明确在本课的每个学习步骤将学到什么。

第二步:自主学习,把握重点

1.展示近期热点、各种违法行为漫画以及相关法律名称;

2.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结合常识完成连线题;

3.总结生活离不开法律(目标2);

4.教师观察学生的答题情况,根据学生的情况指导学生,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掌握重点”主要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简单点评。

首先,通过漫画让学生确认法律的强制性普遍常识。

同时,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连线题。我以此为基础加入了三个生活领域,这样做就可以把“法律调解矛盾和纠纷;法律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三方面串联一起,避免知识点之间的割裂,整体突破重点。

第三步: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1.观看法治中国片段;

2.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问题:

3.展示学生的答案,师生共同点评,归纳法治的作用(目标3)。

设计意图:“合作交流,突破难点”目的让学生分组探究问题。通过视频补充我国法治进程,让学生理解我国法治脚步的历史和真实性,为学生认同“法治助推中国梦”作铺垫。

基于学校学生的能力水平,笔者对教材的探究与分享做出了以下处理:

第一,添加了一段填空题,让学生填写法治国家的目标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目的是让探究形成梯度,从简单的题目做起。

第二,把教材中的角度删减为“国家”“社会成员”,让学生分组探究,最后得出“法治社会人人有责”的结论。目的是让学生能更充分讨论每个角度。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之一。

法律强调的是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你期待的法治国家是怎么样的?

国家:

社会成员:

第四步:课堂总结,梳理知识

1.学生阅读教材、填写关键词,自主完成知识框架构建;

2.教师简单提示、总结。

设计意图:框架图设计简单,并重现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框架图的形式让学生梳理知识能避免教师重复叙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第五步:课堂检测,夯实基础

1.下列关于法治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任何人都要遵守法律

②政府部门必须依法办事

③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④法律是靠习惯自愿遵守的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在日常生活中,法律如同空气和水一样,时刻与我们相伴。”这一浅显的说法告诉我们( )

A.生活完全依赖于法律

B.法律来源于生活

C.生活离不开法律

D.违法的人需要学法

3.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这句话表明( )

①法律是自由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②自由与法律是根本对立的

③既要享受权利又要履行义务

④法律限制了人们的自由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下列选项中对法律认识正确的是( )

①法律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②法律是管治工具和标尺

③法治替代人治是社会的退步

④法律产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现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5.乘坐公共汽車,地铁时要自觉排队;在公园游玩时,要爱护公物和花草树木。这些表明( )

A.遵守公共秩序就是限制人们的自由

B.人人都要守规则

C.法律规定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D.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

设计意图:这部分设计目的在于检测本课学习效果,要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单项选择题为主,教师只需要简单点拨答案,这样做有利于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是学生从学校生活领域过渡到社会生活领域,体现学生生命成长的连续性和教育内容的衔接,也是整套教材法律部分的起始单元,是整套教材的法律知识学习的基础。

“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主要让学生全面感受法律的重要性,为后面学习法律的特征、作用奠定基础;“法治的脚步”介绍了法律的产生、对法治国家的认识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

本课从设计上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思路把第二目中法律的本质与产生调整到第一目之前,作为基础知识讲授,形成“法律的产生”“法律与生活”“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三大版块。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七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见闻不断丰富,他们初步感受到法律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对法律的认识比较片面,更多会联想到法律的威严性、强制性,忽略了法律的保障作用。

本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利用了教材的素材突破重难点。在教材素材中的使用上做到了以下两方面:

第一,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选取各种素材,大胆舍弃和整合教材中不适合的素材。例如,本课在突破难点的时候,在教材原有的基础上添加了三个生活领域,有利于把串联知识点,简单明确、提高素材的利用率。

第二,根据学生实际能力确定素材。例如,本课把教材中“探究与分享”对“法治社会的畅想”三方面中的“法院”方面删除,只保留“政府”“社会成员”,降低难度,讨论更充分,更适合我校学生的能力水平。此外,在题目中加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填写,使探究题形成梯度。

总之,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应该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为基础,充分考虑到素材的利用率,避免素材绑架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本文是广州市海珠区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立项课题《利用思想品德导学案,培养初中学生信息提取能力的研究》(立项号:2016C029)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
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
南北桥(2017年5期)2017-03-23 13:21:59
初中《道德与法治》“六步五环”高效教学模式初探
法治教育课程新路向
遵循身心特点 助推幼小衔接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理念及其实施探讨
浅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栏目设计的选择和使用
文理导航(2017年1期)2017-02-17 20:32:10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中小学德育(2017年1期)2017-02-09 14:06:49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中小学德育(2017年1期)2017-02-09 14:03:53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德育(2017年1期)2017-02-09 13:59:41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