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峥
核心素养与语文朗读教学
核心素养与朗读教学的关系 核心素养是学生掌握适应未来社会变化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随着近些年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逐渐落实在各阶段教育教学活动中,指导教师的具体教学工作,影响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及教学评价。
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是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小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本应当有着重要地位,因它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方面,以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上,都有着积极而关键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中,部分教师只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没能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也没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核心素养下朗读教学的意义 在当下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环境中,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要以《新课程标准》为纲,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综合素养,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朗读教学时时刻刻陪伴在孩子左右,成为他们探索语文路途中的伙伴,打开文学大门的钥匙,它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及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
以往传统课堂上朗读教学通常以集体诵读、自由朗读等形式予以体现,这些都大大压缩了朗读的时间。它们虽然也能说教师完成了朗读教学任务,但是不能保證其他同学朗读过程中不“浑水摸鱼”,这样一来,不仅无法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大意,还不能通过朗读累积好词好句,提升自身语感及文学感悟力,影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成效。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我立足新课改背景,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关注朗读教学,贯彻在平常的每一堂语文课中。努力让课堂内外传遍琅琅书声,使学生通过朗读掌握文学的知识,提升语感、表达能力等核心素养,让课堂中的朗读教学既有效又有趣。这样一来,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通过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审美品位。语言是通过具体的文字形象展现思想、文化,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导下,我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通过课文朗读感悟文学的美感,开发学生的语文想象力,达到活跃学生语文思维、激发学生语文朗读兴趣的目的。
充分感悟,再读共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必须立足于教材内容,利用教材中的优秀文章,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教师在讲授课文时,要避免陷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应当注重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课文诵读中运用适合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熟读成诵,读中积累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部编版教材在教学目标上安排了一些要求学生背诵的任务,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经典的作家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在我的课堂中,每当面对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时,我试着避免使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因为这样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背诵成为流于形式的教学任务。在安排背诵课文的任务时,我注重让学生在深刻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学生梳理出其语言美、情感美的地方,这样一来,学生在课文背诵的时候进一步感悟了课文价值。例如,小学六年级上册《草原》这篇课文,文章用大量华丽的辞藻描述了草原的美景,还应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丰富文章内容。在进行课文教学时,我重点帮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归纳出草原的特点,分析作者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促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与框架。通过对文章框架结构的整体把握,提升了语言的情感与节奏,学生在进行课文背诵时,能更加高效,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课外延伸,以读促“读”?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通过引入各类教学资源的方式,帮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掌握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最终要落实在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上。根据新课标教学要求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延伸、补充语文教材的方式扩大学生知识面。可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其发展的课外阅读篇目,鼓励学生对优秀经典文章进行朗读,引导学生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我希望在我的语文课堂中,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展朗读。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理念,通过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北京市崇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