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沾泥土写评论

2019-09-10 07:22李蓉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19年12期

李蓉

摘要:《宜春日报》推出《评论人在基层》栏目并刊发稿件,是坚持走转改、实现三贴近的新尝试、新举措。事实证明,评论人在基层,进农村跑现场,练就脚力、善发现开新意强化眼力、览群书长知识提升脑力、勤耕耘优文风淬炼笔力,是践行“四力”的生动实践。

关键词:练就脚力;强化眼力;提升脑力;淬炼笔力

评论人应践行“四力”,作品散发泥土芬芳。从2017年起,《宜春日报》明月时评版推出了《评论人在基层》栏目,引导评论员发扬“光着脚板跑新闻”的精神,深入基层一线“抓活鱼”,在火热实践中发掘素材,从群众生产生活中找寻选题。脚沾泥土写评论,练就脚力、强化眼力、提升脑力、淬炼笔力,《评论人在基层》可谓党报评论人践行“四力”的生动实践。

好的新闻题材,需要记者用脚力勤接地气,深挖最真诚的故事、最美好的情感。评论最能体现媒体立场、水平和品位,是引导社会舆论最直接、最有力的形式。主流媒体的评论传递的是党和政府的声音,阐释的是重大理论方针政策,能够起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斗志的巨大作用。评论员只有走出高楼大厦、文山会海、虚拟网络,进基层、跑现场,才能对准时代的亮点、报道社会的热点、回应民众关注的焦点,才能写出事实与见识、理性与情感、题材与表达兼具,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情感温度并重的新闻评论,把党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进入人民的心田。棚改是2018年宜春的一个热词。当年8月30日刊发《棚改,贵在实事做实好事做好》一文,聚焦群众关切,提出建设性意见,得到相关部门的好评。究其原因,是因为作者多次深入棚改现场,倾听群众最真实的声音,进而获得了亲知、真知、深知。

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缺少的只是发现。身为党媒人尤其是评论人,要强化眼力,配备一对洞察世事的“眼珠子”。既“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善于“见人之所未见”发现问题,准确研判和把握舆情走向,厘清是非界限,廓清思想迷雾;也“多到田间地头找感觉”,从个别中发现一般,从平凡中折射伟大。处处留心皆文章。“火眼金睛”般的眼力,绝非一朝一夕可成,平日要做有心人,从常态的生活与实践中开掘出作品的新意。“老人摔倒,扶与不扶”曾是令整个社会纠结的话题。2017年2月9日,明月时评刊发了时评《给“扶老人”多些舆论晴空》。作者选择舆论传播的独特视角,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起,驳斥了一些媒体、社交平台逮住“扶人被讹”少数个例“狂轰乱炸”,甚至不明真相随意发声,造成公众“迷失”自我,指出这是产生“扶与不扶”问题的一大主因。文章生动犀利、深入浅出,达到了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之效。

宣传工作理论当家,舆论持家。要想把党的主张宣传好,首先要把党的主张学习好。提升脑力充实“脑瓜子”,就是让脑子动起来、活起来,想得宽、想得深、想得远。自去年以来,《宜春日报》开启学习提升工程,以部室为单位组成4个学习小组,以线上微课堂、线下周末大讲堂为平台,每季只设学习主题不设学习教材,之后组织考试,成绩与绩效挂钩。在持续的学习充电中,大家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报社学习微信群里,经常你一言我一语热闹不已,好的学习资料更是被频频刷屏。标题如何制作更加吸睛?评论如何写作令受众更加青睐?多想几个为什么,多思几个怎么办,脑子装着问题,让大家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思维更加活跃起来。评论部更是把《人民日报》的评论专栏作为长期的学习样板,研究其行文特点,揣摩其构思的精妙,并将之融入到自身的写作实践之中。报社评论小组成员撰写的《评论人在基层》稿件,有好几篇被评为报社的月度好稿,并被大江网等网站刊登。

我们要学好用好群众语言。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一篇评论“大而空、高且虚”,既浮夸又没有“干货”,受眾只会开启“屏蔽”功能。推行“短实新”清新文风,以“冒热气”“沾露珠”“顶天立地”的好文章,以力透纸背、深入人心的好作品,把“普通话”变为“地方话”,把“书面语”变为“大白话”,把“宣讲提纲”变为“明白纸”,努力把脚力所到之处、眼力发现之美、脑力思考之深诉诸笔端,用“铁一般的逻辑、诗一样语言”展现评论的价值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