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奇灵
摘 要:高中生物知识覆盖面较广,且大多教学内容贴近现实生活,为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教师只采用固定教学模式教授教学内容丰富的生物知识,就会造成教学效率的下降,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氛围压抑沉闷。所以,高中生物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科学设计教案,采用较为灵活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生物;多元化教学模式;有效渗透
前言:高中生物属于基础学科,且在高考中占有一定比例分数。高中生物教材中蕴含极为丰富的生物知识,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符合新课标中对生物科学知识的要求。为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时俱进,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对生物知识点的探求。而多元化教学模式则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的多元化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1、依照教材内容,科学设计教案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教授所有生物教学内容。而是根据生物教材中的知识点,科学合理的设计生物教案,并依照每个班级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结合。这种优化结合法通常适用于模型观察、实验分析等,以此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课,由于本课知识点较为抽象,其教学目标需要学生掌握酶的本质特性、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等知识点。笔者根据本班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实验式教学方法,在导入环节对学生设置疑问,并让学生围绕此问题展开讨论,继而引出有关细胞代谢的概念。然后借助“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让学生理解生物自身具有催化反应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高中生物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观念,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科学有趣的教学环节,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成效[1]。
2、根据学生个性,实施分层教学
教师在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就是每个学生理解能力、知识接受能力以及认知能力都有所不同。为此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等教学方式,巧妙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采用分层教学法并不是厌恶学困生,而是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尊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尊崇学生个性发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分化》一课时,教学目标需要学生掌握许多细胞概念。笔者针对本班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为学优生、学习中等生以及学困生设计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让学优生熟记本节课与细胞相关的概念,并且掌握本课实验原理;中等生需要掌握细胞分化过程;而学困生只需要对本课的基本概念加以熟记且能够背诵即可。与此同时,教师在设置练习题时,也要根据学生层次设计不同难度的生物习题,这样既能让学优生拓展知识内容,又能让中等生熟练掌握本课知识点,还能令学困生提高学习生物的自信心。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以四人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并且每个小组都由一个学优生带领中等生与学困生,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高中生物教师在授课时,要站在学生角度,摒弃传统教学观念,采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法,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借助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生物成绩[2]。
3、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拓展学生视野
在教学过程中,高中生物教师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同时,还要将教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促使学生通过教学内容理解并懂得现实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现象,通过真实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视野,让学生明白生物来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以此拉近学生与生物学科之间的距离。例如:在学习《免疫调节》一课时,教师可以引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知识点,比如为什么有人会喝酒脸红,为什么有人吃海鲜过敏等生活例子。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采用辩论的形式,讨论生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应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结语: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尊重学生个性,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教学目标,将教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明白生物来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另外,教师还要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為课堂主体,借助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生物成绩,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薛海录.高中生物与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有效渗透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9(23):116+162.
[2]焦开虹.多元化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7):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