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潇雅 李超
摘 要:如何整合各方优质教育资源、建成符合自身实际和具有显著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从“四个一流”建设的大背景出发,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破解优质资源困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四个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4-0155-03
Abstract: How to integrate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from all parties and build a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talent that is in line with its own reality and has distinctive features is an urgent problem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Starting from the background of "Four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talent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solving the dilemma of high-quality resource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Keywords: "Four First-class"; application; the training mode of talents; mode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陕西省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结合教育实际,在“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一流学院、一流专业” 建设,统称“四个一流”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把握“四个一流”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积极有效的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一、“四个一流”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培养人才是“四个一流”建设的终极目标
“四个一流”建设的关键是人,大学的一流建设,并不仅仅指的是基础条件的建设,一所大学,即使基础条件再好,也只是具备了作为大学的一个基本条件,如果培养不出符合培养目标的人才,就达不到办大学的基本目的,是不能称之为大学的。所以,现在国家的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就是加快大学的内涵式发展,最大限度的调动发展的内驱力,努力培养优秀的人才、高顶尖的人才。陕西省提出建设“一流学院”,就是把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行业竞争力、能满足未来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建设目标,加快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步伐。
(二)人才培养是“四个一流”建设的本质和核心
“四个一流”是陕西省结合自身实际,对国家“双一流”建设的补充和延伸。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授指出,一流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人才培养与学科专业建设关系密切,人才培养促进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反哺人才培养。[1]黑格尔曾经指出 ,逻辑起点揭示研究对象的最本质规定 ,是学科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是学科赖以建立的基础。[2]所以,人才培養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四个一流” 建设的逻辑起点和落脚点,“四个一流”建设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人才培养。能否将人才培养和“四个一流”建设的结合起来,统一到具体的实践中,是高校基本职能能否实现的决定性因素。
(三)“四个一流” 建设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
“四个一流”建设的根本在于建设一流的本科,一流本科的建设离不开科研和教学的双向支撑,学生作为科研反哺教学的受益者,在创新意识和综合素养方面都有更为优秀的表现,培养出的这些优秀人学生,又能为我们一流院校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甚至成为一流建设的主力军,从而更好的加强“四个一流”建设。
二、“四个一流”建设给应用型本科院校带来的机遇
我国自实施“985”“211”重点建设工程以来,这些高校集中了优质办学资源,建设了一批重点高校,重点学科,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同时,也引发了相应的问题,比如部分高等学校自身固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3]所以,陕西省适时提出“四个一流”建设,相当于给地方院校提供了一个可供发展的平台,帮助地方院校确定自己的发展方位,清晰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这对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前所未有的机遇,将对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新的高校模式的形成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紧抓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机遇,充分参与其中,探索符合自己办学定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整合各方资源,完全的融入到地区发展之中。
同时,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不断发展自身的过程中也同样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由于这些院校大多数都不在省会城市,发展受到地域的限制,高考制度的改革,将会使公办院校不再具有生源优势,而且,在高水平人才引进、学校科研实力、办学经费、以及办学资源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学校的整体发展面临很大的挑战。
三、“四个一流”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那同样,只有培养出一流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过程中,要努力把教师、课程、方法、技术、学生等因素结合起来,把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与扎根基层、服务地方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通过立德树人实现价值引领、 深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形成人才培养合力,最终实现“四个一流”建设助力人才培养,优秀人才反哺“四个一流”建设的良性循环。
(一)重新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陕西省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建设要求,重新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首要任务。以社会需求为培养导向、以能力提升为培养重点、以服务地方为根本宗旨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要始终把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作为目标,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有效对接,培养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4]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优化结构、培育特色,发挥“一流专业”的引领作用
首先,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都是刚升本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数量来支撑,同时也需要打造和凝练部分专业的特色来体现学校的整体特色。在招生规模既定的情况下,专业数量并不是是衡量学校办学实力的根本性指标,所以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综合考虑办学规模、社会需求、办学条件、自身实力等多种因素量力而行。如果只是盲目的追求专业数量的提高和专业覆盖面的扩大,而忽略了专业质量的提升,这直接影响到了新增专业的质量,导致了专业设置中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的能力减弱,影响到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高校要想在保证学校传统与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与发展,就必须引入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调整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专业调整与改造、新旧专业淘汰与增设的过程[5]。专业的动态的平衡,能够进一步促使专业间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并能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最终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打造专业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紧跟国家政策,比如结合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和精准扶贫等大战略、大方针,融入地方主导产业,构建专业集群;聚焦基础教育和地方文化的传承创新,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优势学科和品牌专业,形成应用为本、服务地方的教育特色;以区域产业结构为基础设置相应的专业体系,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保持与区域产业特色高的契合度。
最后,发挥“一流专业”的引领作用。陕西省提出的“一流专业建设”的建设指标给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如同研究型大学有着“双一流”建设的内在动力一样,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同样有着在同类院校中争创一流的内在冲动,教育主管部门对省级一流专业政策、财政、办学资源等各方面的支持,顺应了地方院校想加快发展的愿望,能够进一步激发高校争创一流的积极性,并且充分发挥一流专业的引领专业,带动其他专业建设, 从而推动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三)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首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虽各地方高校均在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然而,现行人才培养却依然存在学科化、理论化较严重现象,存在实践教学环节少、各环节衔接不紧密及各环节课时不足等问题,培养出的学生已无法满足地方产业升级转型需求,创新能力培养并未有效融合于产业链、公共服务链和价值创造链,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探索形成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示范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是地方高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所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坚持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强调知识集成与应用能力培养,坚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例,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搭建创新教育平台,把培养计划与培养目标、育人理念与社会需求紧密贴合,打造示范性人才培养新途径。
其次,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在对企业行业岗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成才为中心,以职业能力培养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为根本,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的进步作为课程改革的驱动力,优化整合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课以及公共选修课,在不断探索中调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确保符合学校定位和学生实际;在具体课程设置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当减少对专业培养目标支撑力度较弱的基础课程,引入创新创业课程,从而建构起以专业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应用型课程体系,更好的滿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6]
最后,坚持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一方面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要集聚优势资源,加强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平台建设和应用,建立应用型在线开放课程,促进网络优质课程资源的应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将在线开放课程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结合起来,开展混合式教学;根据学生需求,收集、整合和建立具有特色的、丰富的优质学习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资源服务;基于网络课程学习资源、方法和过程进行课程开发设计,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环境,利用平台开展常态化课程及资源展示、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答疑、专题讨论等教学活动,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转变,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资源合力
社会资源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用到的资源,而社会对于教育等公益事业中本身就应该肩负起自己应当肩负的责任,所以学校要将社会资源和人才培养进行一个很好的结合。首先,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地方的科研优势,主动联合地方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利用当地政府、校友等各方的优势资源,不断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集聚各企业、行业的设备资源为教师与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来,并联合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提高学生优先适应行业状态的能力。最后,运用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所形成的的文化理念、管理经验指引和规范学生的行业形成感,协助学校塑造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行业意识。同时,学生在实习中接触到的企业用人标准也为自己形成了准确的目标和定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毕业之后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所以,汇集各方优质资源,形成资源合力,共同促进学校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立足之本和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郭书剑.“双一流”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江苏高教,2018(06).
[2]刘仁山.“双一流”建设与新时代人才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06).
[3]曾剑雄,宋丹,王新婷,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面临的机遇、挑战及策略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8(06).
[4]汤荷花.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研究[D].苏州大学,2016.
[5]肖乐.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7.
[6]张云燕.普通本科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