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国涛
摘 要:当前,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公益林保护问题不仅关系到民生福祉,也事关国家發展前景。如何以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思考。基于此,首先对国家级公益林资源监测评价体系应当具备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其次对国家级公益林资源监测评价体系的内容进行了思考,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国家级公益林;资源监测;评价体系
简单来讲,森林资源评估=林业调查+资产评估。近些年,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在不断细分,从传统的林木、林地评估,向森林生态价值评估、森林景观评估等新型业务拓展,这是一个好的发展趋势。因为,评价体系就如同一艘帆船上的舵,指引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越完善的评价体系就越有价值。近年来,我国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表明国家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国家级公益林资源正是国家为了平衡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人民生活福祉而建设的,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加强国家级公益林资源监测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 国家级公益林资源监测评价体系
监测评价工作对推进国家级公益林质量提升,形成稳定、高效、可持续的森林生态系统,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建设完善而科学的监测评价体系[1]。
1.1 国家级公益林资源监测评价体系的基本标准
(1)客观性。客观性意味着评价体系应当尽可能地提供和使用无偏见、详细、可以被证实和理解的数据、信息。在监测评价国家级公益林资源的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主观的因素,这些主观判断和估计可能使工作质量的衡量得不出明确的结论。为了保证评价体系的客观性,要求尽可能地把衡量标准量化,量化的程度越高,控制就越有利、规范。
(2)经济系。为了尽量使评价完整、全面,很多人在筛选评价指标时,往往会认为多多益善。实际上,在筛选评价指标的同时,必须考虑为了获取信息所花费的成本。不可否认,收集到的信息越多,信息的质量越趋于提升,但是这将占用更多的实践、经历及资源。
(3)系统性。对于国家级公益林资源的监测评价工作而言,一项评价工作会受到多方面、多角度因素的影响,在进行评价时也应当贯彻系统思维,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评价。
1.2 国家级公益林资源监测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1)日常管理评价。一般来说,日常管理评价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人员与组织、管理制度化建设、安全管理等。人员与组织主要是指对在职人员的任职资格、学历情况、工作表现等进行评价;管理制度主要是指对现行评价制度进行分析,重新审视各种规章制度,考虑是否与社会需求相符,是否有待改进;安全责任大于天,安全管理是任何企业在运营管理中心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2)应用评价。国家级公益林资源并不是在任何情形、任何条件下都不可利用的,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在不破坏森林植被的前提下,可以合理利用林地资源,适度开展林下种植养殖和森林游憩等非木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科学发展林下经济。因此,要对植被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促进植被的合理使用。
(3)经济性评价。利润最大化是每一个企业的经营目标。任何一个企业所拥有的金钱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必须重视经济性评价。
(4)影响评价。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社会责任逐渐成为国家及社会大众最为关注的一个重要标准。公益林资源的监测评价不仅仅会影响到某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以及声誉状况,同样也会对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公益林的评价,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就是其影响评价。影响评价主要是指社会大众对于公益林建设的满意程度,以及企业在社会责任上的表现等。
评价体系是一个系统,系统内的各个指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上提到的4个评价指标需要作为一个整体运行,在进行评价时,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赋予各个指标不同的权重。
2 对国家级公益林资源监测评价的展望
早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我国就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发展理念。近年来,国家不止一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环境保护问题提高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在一系列积极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环境质量朝向良好的态势发展。以北京、天津、河北为例(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在空气质量方面,区域PM2.5年均浓度由2013年的106 μg/m3降至2018年的55 μg/m3,下降48.1%。其中,北京地区由89.5 μg/m3降至51 μg/m3,下降43.0%;天津地区由96 μg/m3降至52 μg/m3,下降45.8%;河北地区由108 μg/m3降至56 μg/m3,下降48.1%。在绿色投资方面,区域节能环保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由2013年的3.2%上升至2018年的4.9%,提高了1.7%。其中,北京由3.3%上升至5.3%,提高2.0%;天津由1.9%上升至2.2%,提高0.3%;河北由3.9%上升至5.6%,提高1.7%。在生态建设方面,区域人均城市绿地面积由2013年的15.2 m2/人增至2018年的19.1 m2/人,年均增长4.7%,较2010—2013年,年均提高水平接近2.9%。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也绝非一日之功。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集约化意识的缺乏下,很多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做了一些伤害森林资源的事情。在近70年来的快速发展下,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已经造成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对自然资源的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已经增加了难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森林资源问题就是不可修复的[2]。首先,新闻媒介作为社会大众触摸世界、了解信息的一扇重要窗口,应当在引导社会大众、树立森林保护意识上发挥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信息时代,信息工具多种多样,其颜色鲜艳的画面、精彩悦耳的音频会吸引很多人的目光,在各种社交平台、网络平台的推动下,可以快速地进入大众视野,是引导社会大众树立耕地保护意识工作的重要途径。如采用制作宣传光碟、外宣画册、文集等系列外宣品向社会大众传播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可以最大程度地普及公益林保护政策及保护森林的重要性。其次,要对破坏公益林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惩罚,以达到警示的目的[3]。
3 结语
总而言之,“经济”与“生态”似乎是不可共存的两种事物,17世纪的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在“经济”与“生态”中必须且只能选择一个呢?答案是否定的,人们要做的就是寻找二者平衡的方法,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基础上,最大化地获取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 1 ] 冯双霞,张志勇,张震,等.辽宁省国家级公益林资源监测动态分析与评价[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33 (5):9-10.
[ 2 ] 邰莹,张宏.彰武县国有林场国家级公益林资源监测评价[J].农民致富之友,2017(9):2.
[ 3 ] 魏胜利.虎林市重点生态公益林资源现状分析及评价[J].防护林科技,2017(4):84-85,87.
(收稿日期:2019-10-23)